王家衛的新片終終終終於要拍了!

  來來回回改了 4 年,《繁花》終於排上了日程,將與《花樣年華》、《2046》組成三部曲。

  只可惜,攝影師應該不會再是「杜可風」。

  從 1990 年《阿飛正傳》開始,杜可風成了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

  兩人合作了《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春光乍泄》、《花樣年華》等一系列經典作品。

  毫不誇張地說,王家衛的電影美學,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杜可風的功勞。

  然而,在合作了八部作品之後(最後一部是《2046》),這對黃金拍檔便分道揚鑣。

  一方面,在互相成就之後,聘請杜可風的價格水漲船高;

  更重要的,是兩個人的工作節奏無法對齊——

  慢工出細活的王家衛五年才拍一部電影,而作爲攝影的杜可風一年就得拍上五部。

  《東邪西毒》拍了整整四年

  魚叔不想勉強湊對,只是不免覺得遺憾。

  因爲放眼現在的娛樂圈,1+1>2 的組合實在少得可憐。

  周星馳和吳孟達也曾攜手共創了無數輝煌時刻,然而現在卻也已成陌路人。

  還有魚叔今天要介紹的兩個人物,也曾在屬於他們的時代裏共創過輝煌——

  《斯坦和奧利》

  Stan & Ollie

  片如其名,《斯坦和奧利》分別指代兩個人:

  「斯坦·勞萊」(Stan Laurel)和「奧列佛·哈臺」(Oliver Hardy)。

  瘦子是斯坦,胖子就是奧利。

  今天的我們或許不熟悉這對組合,但在遙遠的上世紀 30 年代,好萊塢最耀眼的喜劇明星非他倆莫屬。

  他們合作了上百部喜劇電影,被配以多國語言在世界範圍內活躍。

  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頂級流量CP。

  有他們的地方,肯定就能聽見笑聲。

  當年的「頂級流量」如今重現大銀幕,爛番茄直接打出93%的超高新鮮度。

  各大獎項也毫不吝惜喜愛之情,獻上包括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在內整整 17 個獎項提名。

  既然是人物傳記片,那想必主要是重現這對黃金搭檔如何「牛逼哄哄」、走向巔峯的過程吧?

  還真不是。

  影片對兩人 30 年代的巔峯時期僅一筆帶過,而把重心放到了 1953 年。

  此時的他們,早已兩鬢斑白、年老色衰,成了「過氣明星」。

  1950 年代,電視行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此後十年間,電視在美國家庭的普及率從 9% 飆升到了90%,電影業因此受到強烈衝擊,一度陷入低谷。

  還記得經典美劇《廣告狂人》嗎?

  背景正是設在了 60 年代,隨着電視的全面普及,廣告業也迎來了全盛時期。

  眼看行業如此不景氣,拍電影基本是指望不上了,兩位老藝術家就只能靠現場巡演來繼續舞臺夢想。

  然而殘忍的現實是,「斯坦和奧利」的盛名停留在了過去。

  在將近 20 年的時間裏,有大把冒尖的年輕人替代了他們的位置;甚至在自家粉絲眼裏,他們也早已「隱退養老」。

  說實話,我以爲你們早退休了。

  所以在巡演剛開始的時候,上座率非常慘淡,臺下的觀衆稀稀拉拉,掌聲寥寥;

  經紀人更是尷尬得沒眼看。

  沒有了明星身份,收入自然嚴重下滑,助理什麼的更是請不起。

  斯坦和奧利老胳膊老腿的,只能一個一個臺階,自己慢慢往上搬行李。

  不過就算是「過氣巨星」,至少曾經是輝煌過的,粉絲基礎在那兒,可以打一波懷舊牌。

  於是,在經紀人的勸說下,他們開始參加大量宣傳活動。

  所幸宣傳效果還不錯,演出越做越大,場場爆滿的景象一時無兩。

  然而隨着人氣的回升,斯坦和奧利的臭脾氣也跟着回來了,兩人開始翻舊賬,互相埋怨當年人氣暴跌都是對方的錯。

  都怪你

  雖然臺上保持微笑,臺下卻像小學生鬧脾氣:

  「你看,我在向你示好呢」

  「你竟然不理我」

  「算了算了,我才懶得睬你呢」

  ……

  更糟糕的是,還沒等他們鬧完彆扭,奧利就出事了。

  就算兩人對錶演的熱愛一如少年,但無奈這年老色衰的肉身行將就木,已經支撐不了太多折騰了。

  醫生下了判決書,奧利的心臟承受不了巡演的強度,必須立刻回家修養。

  與此同時,經紀人也建議斯坦先和其他人搭檔完成巡演。

  都說「生死麪前無大事」,和朋友的健康比起來,前幾天的矛盾完全不值一提。

  奧利病倒之後,斯坦坐到牀邊,紅着眼睛爲他抖機靈、分享新段子。

  笑着笑着就要哭了

  奧利苦笑着說,哥兒們,我要退休了,你再找其他人吧。

  斯坦點點頭,看來只能這樣了。

  我來幫你暖手

  但這份默契與情誼,又豈是旁人可以取代的。

  那些倆人曾經對了無數遍的臺詞,早已刻進了腦海。

  替身的能力再好又如何,奧利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是任誰都模仿不了的。

  兩人親密無間的偉大友誼,纔是讓「喜劇二人組」的一切表演都顯得那麼順理成章的祕密武器。

  在這之前,他們合作了 23 部長片,算上跨越影史歷程的大量短片(從無聲電影發展爲有聲電影),這對組合留下了多達 107 部作品。

  他們不僅是惺惺相惜的事業夥伴,更是「臭味相投」的玩笑搭檔。

  酒店前臺按個鈴都能玩起來。

  構想新表演也總能想到一個思路上:

  「我往你鼻子上來一拳怎麼樣?」

  「那我就來戳你的眼睛吧。」

  奧利昨天剛剛問起的貝雷帽,斯坦第二天就給他買來。

  沒有奧利的演出當晚,斯坦最終拒絕上臺,全場觀衆都被放了鴿子。

  我們擁有的只有對方。

  而在奧利逝世之後,斯坦沒有再與任何人搭檔表演,而是堅持爲二人組繼續創作,直到自己也離開人世。

  「好朋友,一輩子。」

  這句話說的容易,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

  大家不妨可以想想自己身邊,有幾個朋友是從結識之初到現在依然親密無間,又有多少當年恨不得穿一條褲衩的死黨,如今只是在朋友圈偶爾刷到動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終生的友誼和終生的愛情一樣,依賴的絕不僅僅是一時的緣分,更需要長期的經營與維繫。

  這意味着忠誠和信賴,用心灌溉友誼之花。

  然而在社交網絡的時代,像這樣的真誠友誼已經變得越來越少,隔着屏幕,人們紛紛戴其面具,在好聽又虛僞的客套話裏,批量生產塑料花。

  誰都樂意分享點贊你的笑容,可有幾個人,真心願意替你輕輕拭去眼淚?

  聯絡簿裏的500「好友」,都抵不過一個能傾訴真心的「朋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