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求自給自足,主要是中國要發展,有些技術,外國人封鎖,不提供,就拿我們的飛機發動機來說,我們必須要實現自給自足,如果沒有發動機,我們的飛機就不能飛向藍天,外國入侵,我們就沒有能力很好保衛我們的祖國,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使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我們只能自己自足。如果有些技術我們可以共同分享,各個民族共同發展,這種情況下,根本就不存在自給自足,共同發展挺好的。但是就是一些外國看不得世界安寧,就是想凌駕他國主權之上,只要這種情況存在我們就根本不可能不實現自給自足。

同樣,實現自給自足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內部發展需求,這同樣是世界上各個國家進行綜合國力競爭的根本性因素,如果你不能自給自足,對手就能戰勝你,雖然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但是世界上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

自給自足和我們的民族性格有關,我們民族勤勞,不喜歡依靠他人,勞動最光榮,靠自己雙手可以獲得一切。

(這是我的看法,歡迎評論。)


1.民族性導致的。中華民族是從農耕文明發展過來的,長期的農耕文明使人們守著自己的土地,自給自足。當然,也有商業和交易,但主流仍然是自給自足。

2.歷史造成的。近代我們被國外封鎖,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所遭受的封鎖比我們更嚴格的國家了吧。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只能自力更生。

3.資源和人口。我們是大國,有著豐富的資源和眾多的人口,如果我們不自立,那麼這個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承受的了中國的消耗。

4.教育。中國人從小就被要求自立。從蒙昧的神話傳說開始直到現在,我們從來都知道求人不如求己,自力更生才是實現自我超越的根本條件。

所以,寄希望於封鎖就可以打垮中國人的想法,早就可以洗洗睡了。中國人在幾千年里都不求天,不求地的品格和思想,早就了中國人輝煌的文明。這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深入骨髓,並將傳承下去。在也就是我們終將會重新立於民族之巔的根本原因所在。


主要是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傲氣,歷史上我們是最強大的國家,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恥辱,使得國民的心既自豪又敏感。 所有西方微不足道的評論和報道都會引起中國人極大的關注,渴望外界的認可和讚揚,同時中國人對祖國抱有極大的期望,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 在中國人眼裡只有中國人和外國人兩種區分(在我眼裡什麼美國人,英國人等等都是白人,而我們是唯一的黃種人,日本人,韓國人都不是人,其他的都忽略)。

所以中國是排外的,中國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移民大國。

所以外國人有的中國人要有,外國人沒有的中國也要有,中國人有的我們就要當第一,第二都不行。

所以網上一旦報道中國人什麼東西還造不出來,什麼東西中國還很落後,我們就非常氣憤。前一段時間報道的圓珠筆頭造不出來就引起了很大的公憤,網上的噴子甚囂塵上,嚇的國家趕緊緊急花巨資公關這項技術,你以為你不說我就猜不到嗎,要不然怎麼這個問題剛被捅出來沒多久就被解決了。


首先、在中國建立一個工廠和供應市場有很多缺點。唯一的優勢就是廉價勞動力,這就是你要找的答案、很多時候也是被逼無奈。

誠然,在很多地方勞動力是廉價的,包括印度和非洲。但對於公司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建立工廠的時候,他們往往要考慮很多,必須保證有充足的勞動力,或基礎設施,電力、電信、交通、金融、政府合作等。中國在這些特徵中遠遠領先於多個國家。

所以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優勢,還有足夠的工業基礎設施,缺點比較少。

此外,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因此,許多公司渴望在中國立足,準備當人們變得有錢時來買東西。中國自然的撬動,正在鼓勵這些潛在的公司建立業務。

我們上面說的都是民用產品、可是在高精尖製造領域、比如軍事技術上我們與其他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多年來美日英等國對我們國家高技術的封鎖、導致我們必須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很多國內的高科技企業都是被逼著走上了科技革新之路。無論是冷戰或者是世界軍備競賽的時期、能自給自足也是一件能立足於世界的大好事!


看中國周邊的處境,近代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國家,追求自給自足是民族記憶和生產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1.集體記憶不可磨滅;所有東西都追求自給自足是對對歷史反思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後,對老大哥蘇聯有太大的依賴,依仗他們的技術專家搞工業建設,後來兩國關係出現了問題,內憂外患之時,沒辦法,只能咬緊牙關自己上,這才真正讓我們建立起了軍工體系。

換言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最難以消除的,正如二戰遭受侵略屈辱的歷史,是每一個中國人心裡的一道坎。集體的記憶讓我們銘記獨立自主能力的重要性。

2.規模化的全要素生產能力,這是目前中國所獨有的,儘管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但如今我們仍然有充足的勞動人口,經過了改革開放幾十年的過程,已經形成了一大批技術工人,他們掌握了生產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諸多浩瀚的工程,高鐵建設等等,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和優勢得以建造成功並長久運轉,於是有了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3.提高生產能力的生產。自給自足是進一步發展提高生產力和適應性的體現,我們國家有些關鍵技術還不具備,有些資源需要大量進口,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65%,能源是國家和工業的命脈,實現進口渠道多元化,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和計價能力,也是我們實現石油自足的重要途徑。

2.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技術封鎖,我們輸入大量的輕工業產品到美國,賺到了美元但是除了買飛機卻換不到太多東西,這些都需要我們國家自己生產,一點一點進行技術探索,加大投入,支持科研發展,鼓勵創業,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縱觀世界歷史,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和製造能力是強國的必然,金融和虛擬經濟立國遲早要將擊鼓傳花的遊戲毀滅,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大國運會降臨。


因為中國能。

中國一個國家的人口,略超過美日加歐盟之和,略小於美日歐含俄羅斯之和。

換句話說,理論上來講,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唯二的兩個國家,可以完全通過本國人口,建設出美歐日所有產業行業的國家,而工業化發展到今天,美歐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再具有充分的人口和勞動力,同時支撐所有工業農業服務業的部門了。

看中國如果你現在以為這是個國家,你就太落伍了。

中國是一個文明。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的規模,跟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規模,是相當的。

只不過,所有華西文明圈的子民,幾乎全部都生活在一個國家而已。


歷史中的西方封鎖經濟制裁造成中國自己自足,到現在的高科技技術封鎖已經培養出了中國自己的科學工業體系,從建國到改革開放之間對中國的經濟制裁與動不動西方現在對別的國家對別國的經濟制裁的現實中,看清了直有自己自足才不怕經濟制裁與經濟戰爭,


以工業體系為例。我國有全世界最全面的生產部門和工業門類,聯合國劃分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我國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除此外,最接近我們的國家是美國,不過也只能達到94%完整度。原因有很多:

1、容納不下如此多的就業人口。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8.82%,基本上全球每5個人就有一個中國人。如此大體量的國家和人口基數,不可能集中在某些產業或領域,也容納不下如此多的就業人口。那怕是糧食,也要保證自給自足,因為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出口糧食可以供我們使用。

2、完整工業體系,讓我們在面對長達50年「巴統」的封鎖時,可以說「不」。在戰時經濟時,不會因為任何國家對我們的禁運,卡我們的脖子。完整工業體系,可以保證我們在任何時候保持獨立。

3、為更高工業體系提供堅實的基礎。完整的工業鏈條,可以隨著科技的發展、產品的革新,最快的提供隨叫隨到、隨時隨地的產業調整,應對市場的變化。我國之所以,成為全球製造基地,最重要原因是「做什麼產品都能找到產業配套」和豐富的人力資源。

4、讓先進產品變成白菜價。我國有全球最多的人口,還是不富裕的國家。任何新產品的出現都包裹者高價的面紗,好比越賣越貴的蘋果手機。如何及時讓全部老百姓可以享受到普及的新產品的服務,我們都需要將它快速形成量產。出現的新產品越多,我們要形成的新產業就越多。

5、滿足眾多百姓的各種需求。眾多的人口,區域發展不平衡,需要多種多樣的產品服務,除了我們自己,沒有國家能夠滿足我們如此多樣化的生活生產需求。

總之,存在即合理,目前的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也是未來發展的需要。


我覺得吧,還是骨子裡有傲氣,蠻夷有的,我們怎麼能沒有?有人說,覺得中國真心不容易,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環境要和加拿大比,機械要和德國比,手機要和蘋果比,聯想要和IBM比,長城要和通用豐田比,龍芯要和Intel比, C919要和波音比…… 一個國家的製造vs整個世界全部高端! 其實也就是中國單挑外國。


餓過肚子的人才珍惜每一粒糧食,被人恨揍過的人才會知道武力的重要性,被人騙過才會知道防人之心不可無。中國自古以來通過一代傳一代的言傳身教把歷代先人遇到的苦難痛楚教訓都融在了我們的民族基因里,好讓我們後代子孫做到防微杜漸,以防不測,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勿忘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