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曉峯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營造發展環境、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完善財稅支持政策、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和改進服務保障等方面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進行部署,政策全面發力、力度前所未有,中小企業迎來了又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機遇。可以期待,隨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中小企業必將擁有更多獲得感。

  猶記改革開放之初,以“企業家人羣的創造者”爲理由被列入30年來15個影響中國歷史的“關鍵性人物”之一的傻子瓜子創始人年廣九,這位滿腦子創新思想、被鄧小平同志五次提到過的從個體到小微企業再到做大做強的改革先鋒人物曾說過一句話,“這不是我的能力問題,是政策形勢變化造成的”,制度的力量可見一斑。

  然而,過去幾十年,小微企業裹挾着輕資產、少員工、抗風險能力偏弱、自身組織能力管理水平比較低等特點負重前行。作爲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的創新驅動,於小微企業而言則心有餘而力不足。當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意見》無疑爲小微企業再次煥發生機打開空間。但是,真正能夠讓小微企業成爲政府期望的創新驅動型企業的關鍵在於,落實《意見》的各項配套制度、措施和辦法要“穩”“準”“實”,真正打通中央政策到具體小微企業之間的“最後一公里”,切實疏通“腸梗阻”,讓小微企業從業羣體感受到職業尊嚴,得到實惠。

  “穩”,是指政府各部門單位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與當地小微企業的現狀來謀劃《意見》的貫徹落實,制定配套措施和辦法不僅要全面協調,更要具有一定連續性,真正吃透《意見》精神實質和內涵,避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努力打造小微企業家羣體。目前,我國小微企業數量衆多,企業主體有複雜的社會網絡,他們通過相似的創業經歷而產生類似的經營或與政府打交道的經驗,從而構成小微企業家羣體價值取向。政府可以通過穩定的政策措施和各類規則來引導小微企業家羣體自發產生,使這個羣體通過叫做“創新”的身份認同來逐漸發展壯大,切實形成內生動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準”,是指精準,政策措施要對症下藥。不能形成“政策出臺”但小微企業還是“夠不上”的情況。比如,就金融扶持措施而言,小微企業要想獲得相應貸款額度,通常有行業互相擔保、資產擔保、稅款配比、收費權形式等幾種途徑。銀行根據小微企業納稅額度授信,而小微企業本身就是小本經營,應納稅額較小,加之採用各種避稅手段,導致無法達到銀行所要求的給予授信的稅款額度。而通過擔保形式獲得授信的渠道,也常常因大多數小微企業都是輕資產運作,使其實際上無法享受此項政策扶持。

  “實”,就是要切實爲小微企業辦事,政策措施要符合小微企業運作實際。比如,聚焦小微企業最大成本——人力成本來提供解決措施而言,在實踐中,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都在倒逼小微企業爲其職工足額繳納五險一金,可以考慮將稅收減免政策同企業員工保險相結合提供相應措施,如根據小微企業繳納稅款的額度,對其進行返稅並定向用於員工保險補助。或者,若企業交納一定數量稅款,政府可以考慮相應地按比例補助企業定向繳納員工保險,直接惠及小微企業員工。如此,既避免了小微企業套取補助的空隙,也保障了小微企業員工福利待遇,同時對小微企業合法合理進行稅務安排也有好處。從政府角度來說,可以掌握小微企業運營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具體情況及相關數據,爲更好服務小微企業和形成相關決策提供支撐依據。

  總而言之,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促進其發展的藍圖已繪就,需要全社會關注關心、匯聚力量,推動小微企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走出中國特色的小微企業發展之路。

  (作者爲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管理系副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