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公婆又幫你弟還信用卡”“又沒拿你的還,少操心”

  作者:三點/原創

  莫湘琴也算是消息比較靈通的了,一般來說,別人有心瞞着的事情能讓外人察覺的可能性不大,可她偏偏不知道哪來的那麼多渠道,總是能及時掌握公婆的動向,對於這一點,她丈夫老賈也算是相當服氣了,平時妻子一因爲這些事情跑來跟他爭論,除了忙着“鎮壓”之外,他總要補上一句:“你都哪來的這麼多‘耳報神’”?

  小莫主要反感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公婆總拿自己退休金幫小兒子填坑,她覺得如果對方是這種做法的話,那就該雨露均沾,大兒子這裏也得見者有份才公平。

  他們夫妻結婚6年多,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婚前到婚後經濟上彼此獨立,結婚的問題也沒有連累兩方父母操多少心,費多少勁,屬於很省心的那種類型。

  自己婚前用兩人各自的存款加起來解決了婚房,婚禮也是自己辦的,可以說,像他們這樣能爲家人着想的情侶還是相當少見的。

  當然,這也是有前提的,想指望也指望不上,公婆一直偏心小兒子,他們纔不會花那麼多錢在大兒子身上。這些,老賈從來沒瞞過小莫,當時她想,就自己過自己的就行,不欠婆傢什麼,也沒得他們什麼好處,將來自己腰板也硬,買了房子單過也不用跟他們一起生活,按婆家的邏輯,肯定得守着金珠玉寶一般的小叔子,也算是省事,圖精神上一痛快。

  婚後他們一直從來沒麻煩過公婆什麼事情,每次回婆家看望二老,手裏從來沒空過,各種東西買個不停,逢年過節、二老生辰等等,該給的紅包也一年比一年大,小莫是個愛面子的人,她不想從外人嘴裏得到公婆說自己不好的言論。

  那樣會讓她覺得很丟臉。公婆表面上對她也挺客氣的,看到她就和顏悅色,平時相處也很正常,表面上看起來就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但是在對待兩個兒子上,差距就真的天差地別,他們兩口子從來沒得到過公婆一分錢的物質支援(正常人情往來除外的那種)。

  頭兩年小莫也沒放在心上,認爲不過就是老人手緊、吝嗇而已。老人吃過苦,可能對金錢的態度與年輕人不一樣,也情有可原,反正他們夫妻自己生活得也還算可以,她也不指望能從公婆那裏撈到什麼好處。

  但後來她才知道,公婆一直在用自己的退休金幫小兒子還信用卡,平時生活當中,除了包了他們兩口子的生活起居各方面的需求(住在一起)之外,還給小莫小叔子各種補貼。只要他開口要錢或者要東西,老兩口從來沒有拒絕過。也怪小叔子自己不謹慎,得了便宜還賣乖,有時候自己口風不緊漏了出來。

  小莫嫁過來幾年當中多少也瞭解小叔子的習性與人品,知道他掙得少、花得多,生於普通人家,卻有着一身紈絝子弟的習氣。聽得多了也不免就留了心。

  再加上公婆自己總是過着相當節儉的生活,手頭也顯得相當拮据。一來二去,她便知道了老兩口將自己的退休金全都用在小兒子身上了,這就讓她多少有了意見。

  在小莫看來,小叔子早已成年,他本應獨立,但卻一直在啃老。婚前不關她的事,但結了婚,就不是他們父母子女之間的問題了,牽涉到三個家庭:公婆、他們夫妻與小叔子夫妻。同樣都是兄弟,將來對於老人的贍養責任都一樣,這樣的話,他們對於父母財產的繼續與分配也理應相同。

  可現在實際情況卻擺在眼前,好處全都被小叔子佔了,自己老公也從不說什麼,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算起來他們兩口子就得吃大虧。可只要她跟丈夫講這些,對方就總也不耐煩,老賈覺得父母對於自己的錢有自由支配的權利,兒子媳婦沒有干涉的權利與必要。

  他們又不是生活不下去,沒必要眼紅弟弟兩口子。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盡到應盡的責任即可。夫妻之間就爲這事漸漸也產生了隔閡。

  小莫不服氣,她認爲公婆要補貼兒子,就得一碗水端平,要麼就得讓老公出面跟他們講清楚一點:如果按這種做法,將來養老的問題得由小叔子負責。

  他得利最多,理應承擔起更多的職責,可老賈不僅不聽,反而怒斥她在挑撥自己家人之間的感情,夫妻之間爲這事漸漸也產生了隔閡。“老公,公婆又幫你弟還信用卡。”

  前兩天她又得知了公婆最新的動向,跑來告訴老公。“又沒拿你的還,少操心。”對方直接吼了她一句,看她的眼神很不耐煩,好象錯的人是她似的,這讓小莫感到莫名委屈。她想問一下,對待公婆的偏心,受了虧待的一方就真的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嗎?

  三點評價:

  責任與權利相輔相承,責任越大,得到的回報也越多,這在道德上是成立的。

  但是對於家務事與父母如何分配財產上,中國的法律並沒有規定得那麼細,特別是沒有分家的兄弟姐妹。

  因此如果覺得公婆對於子女的態度與行爲上存在極其嚴重的偏袒,涉及的財產金額巨大,就得明確提出相當的職權責任,如果一味遷就與縱容,那就意味着你們已經默認對方的行爲是正確的,也不會因此而減少贍養的職責,將來吃虧也是心甘情願。

  如果是後者的話,那就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假如不是,還是說清楚一點爲好。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