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安寧,生活無懼…… 宗教 第1張

文:希阿榮博堪布

在實際的修行中,如何做到不分別呢?或者說,如何不陷入接受和拒絕,不陷入偏見的繭中?有所偏好是不是一定就錯了?更喜愛某種顏色、氣味或食物是否不應該?皈依佛教而非其他宗教,選擇修習一種法門而非另一種,是不是背離了“不分別”的修行?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所偏好,而在於執著,就是堅持認為只有這樣做纔是對的、不這樣就不行就不能接受的那種執念,那種緊張、抗拒、排斥一觸即發的狀態。

我們當然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立場,也可以表達出來,在行動上有所揀擇,但如果認為只有某一種狀況是對的、可接受的,其它都不行都成問題,那麼這種偏執、排斥的心念以及它進一步發展出來的具有敵意和攻擊性的語言、行為,就有可能傷害到別人,並肯定會傷害到自己。

強烈而偏執的心念、情緒代表你被卡住了,堵在那裡,常常處於這種不通的狀態,最終會以疾病的方式顯現出來。

執念是我們所有期待和恐懼背後的始作俑者,再仔細觀察,在期待和恐懼背後,我們還看到自己對不確定性的深切體驗。

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沒有什麼是牢固、穩定、可放心預測的,無數次的經歷已經教人明白了這一點,但我們是如此不喜歡這種體驗,永遠都在極力抗拒、否認它。

大家都渴望證悟空性,卻不願意與不確定性共處,其實不確定性只是空性的又一個表現而已,它主要涉及我們對未來的態度。

人人都希望幸福、成功、順遂在不遠的前方等待自己。新年到來時,我們會說,希望來年富足、平安、健康、萬事如意。但正如老話說的那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如此,昨天、今天、明天也是如此。

時時刻刻盡皆如此,並沒有獨立存在的未來,未來的幸福美好來自於現在的發心和行為。

只是單純的期待平安順遂,卻不切實改變自己的心行,讓它向正面、積極的方面發展是不明智的。不過,我們也別想一蹴而就,稍作努力就希望有成果。很可能我們努力洗心易行,事情卻沒有很大起色。

因果非常復雜,每一個結果都是無數因緣共同促成的,改變其中部分因緣並不能立即扭轉整體趨勢,但只要耐心堅持,正面的模式一旦開啟,善緣就會逐漸聚集。因果不虛,這份篤定的信心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彌足珍貴。

心的運作模式是決定當下、未來最重要的力量。

我們可以從此時此刻的心開始,不論你心情好或不好,是迎接還是抗拒,基本上只要我們肯在當下的心中稍作安住,就能體會到內心本具的溫柔、開放,無所謂好壞、悲喜的溫柔與開放。

這對我們意味着什麼呢?這意味着我們的心隨時有自愈、寬容、友善、放下、喜悅、改變、不排斥的能力。如果我們不自己把自己限制住,那麼隨時可以憑借這種能力積累福慧資糧。

上供下施是迅速積累資糧的方便法門。溫和、開放的心才更善於發現、欣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珍惜幾乎在每一個平常日子裡都會有的讓我們快樂、感動、鼓舞的時刻,把它們作為禮物供養給諸佛菩薩,並努力將內心的喜悅、感動、溫暖傳遞給其他眾生。這便是我們隨時隨地可以行持的上供下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