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完成文憑試歷史科考卷後,離開試場。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再掀試題爭議,昨舉行的歷史科考試,有必答題要求考生評論「一九〇〇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教育工作者聯會及教育評議會先後批評試題迴避日本侵華暴行,質疑與日前被指發表不當網上言論,參與撰題的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有關;教育局罕有譴責試題傷害國民感情與尊嚴,形容試題資料「極為片面」,或令考生有偏頗的結論,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考評局則指設題及資料「別無其他非學科的考慮」。

歷史科卷一「歷史資料題」佔分六成,四條題目均是必答題,掀起爭議的第二題,引用三段史料,分別是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梅謙次郎在一九〇五年,提到可助滿清興辦「法政速成學校」的文章;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與三井財閥訂立對華借款的合同、陸軍總長兼任參謀總長黃興致函井上馨的書信等。題目要求考生從資料歸納妨礙中國現代化努力的問題、評論革命黨推翻清政府多大成功,並「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評論是否同意「一九〇〇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說法。

日本侵華暴行罄竹難書(詳見附表),題目設計被質疑是迴避史實。教育局昨晚發表聲明,知悉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令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並嚴重傷害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感情與尊嚴,對試題「深感遺憾,並予以譴責」。當局已要求考試及評核局嚴肅跟進,向公眾作出合理交代,並全面檢討出題機制,從速改善,以維護文憑試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可信性。

教評會譴責考評局「毋視當年日本侵華之舉,亡華之心」,質疑試題只選取偏於日本對華援助、支持的歷史資料,「何以選取所提供的兩項,而不選其他,目的何在?」指日本在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發動軍事侵略中國,包括佔奪台灣、澎湖、遼東,圖謀佔奪東北;民國成立,逼迫北洋政府簽訂廿一條款,山東換文,意圖佔據山東,控制東北;一九三一至四五年發動侵華戰爭,造成國家生靈塗炭,軍民死傷枕藉,財產損失鉅大;質疑擬題人員「蠱惑學子,借引發多角度思考為包裝,蒙混使用歷史資料」,認為違反教育人員專業操守,亦有違「承擔國民教育應有之義」,要求當局及考評局把涉事人員撤職。

教聯會則點名批評,指事件與在網上發表不當言論,身兼該科擬題委員會成員的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有關,「其政治立場已然影響了試題的設置」,對他與負責通識教育科的高級經理盧家耀,網上發表冷血仇恨及強烈政治立場的言論,表示震驚及憤怒;該會形容「考試是指揮棒」,對教師授課與考生答題帶來間接影響,更影響試題公正性與中立性,要求當局嚴肅跟進,檢視涉事人是否適合繼續任職。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亦表明,不同意試卷的陳述,但認為考生可直接表達正反意見,相信題目是要求學生具備解讀資料的能力,再結合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並非要求認同某種觀點。

考評局回應指,題目旨在考核考生「恰當地選用及組織史料,以提出合乎邏輯和前後一致的論點」的能力,但未有回應試題資料偏頗的質疑。

考評局指考生作答時,需使用相關資料及相關時期內的史事作答;強調引用資料是評核工具的一部分,設題時主要看資料是否與課題相關,「別無其他非學科的考慮」;重申各科審題委員會,不論成員個人背景與信念,均須依從既定機制,專業地按課程及評核的要求擬題,確保試卷能有效公平地評核考生。對於有員工在社交媒體發表不當言論,考評局重申會按員工行為守則及規定,適當跟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