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媽媽:馬上過來哄孩子,哎呀,嚇死我們寶寶了,都是這個地不好,媽媽幫你打他。 順便埋怨爸爸,早晨讓你把茶几上的東西都收拾好,你又不聽,出事了,萬一碎玻璃濺到眼睛怎麼辦?

乙媽媽:一邊把孩子抱開,一邊打了一下他的屁股,說你這個孩子怎麼一看不見就惹禍,你知道那杯子多貴嗎?你看你哥哥小時候多乖,從來沒有這麼淘氣過。

丙媽媽:和孩子探討瓷杯子為什麼會掉到地上摔碎?同時和孩子做幾個小實驗,告訴他不同物質在遇到外力是不一樣的結果,讓他自己推導出原因,什麼樣的東西要小心拿放。 告訴孩子這個結果確實是你的行為引起的,但是這不是你的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告訴過你,不過以後你知道了。就要盡自己的意識,做不讓被子摔碎的事情。因為杯子碎了,他的價值就沒了,這是一種浪費行為。

第一位媽媽是親生的,更加疼愛孩子。但是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錯誤歸因的人格。每當出現不好的結果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客觀全面的分析原因,從事物的本身和自身原因找到改進的繼續教訓,而是把原因歸結到外部的其他人或者事情上,特別容易遷怒於不在場的第三者,會比自己更加弱勢,更能包容遷就自己的人身上,強詞奪理的把責任推卸過去。這是比較令人厭惡的一種人格,我們身邊經常有這種人。這種人被稱為小人。

第二位媽媽因為心疼杯子,給幼小的孩子打上了淘氣的標籤。留下了不必要的心理陰影。小孩在別人犯錯誤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憤怒處理孩子就學會了憤怒,如果悲傷孩子就學會了悲傷。 如果我們冷漠,孩子就學會了冷漠。如果我們結婚,孩子就學會了驚慌。

第三位的媽媽事先不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事情帶來壞的結果,以及是誰該負責任。而是通過告訴孩子杯子掉地上,為什麼會摔碎把孩子饒有興趣地帶入到對物質差距的研究中來。 這個時候教育他這種行為是你引起的,但這不是你的錯。同時告訴他,每一個物品都有它的價值。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保護每一個生命。因為生命沒有了,它的價值就沒有了,這是一種浪費的行為。


謝謝邀請……我家也有熊孩子,但是我不會輕易動手打孩子,我覺得孩子畢竟是孩子,都調皮和貪玩,無論孩子做錯什麼,首先我都是和他講道理,告訴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等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