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記者 甘韻儀

  通訊員 詹海燕

  圖/受訪者提供

  “有乘客突發疾病,急需救助……”4月3日清明前夕,開往廣州南站的G2925列車上響起乘務員焦急的求助廣播。

  原來,該車9號車廂上一名1歲小兒突發高燒,不知所措的媽媽着急地找到乘務員求助,當時列車離站點還有一段距離。恰好,列車上正好有5名醫生回鄉祭祖。

  車廂會診:高熱兒童遇到5名醫生

  當時大約晚上8時,列車行駛至廣西桂林附近,距離終點站廣州南站還有2個小時車程。

  廣播聲響起後,乘客與工作人員四處張望。這時,5名乘客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快步走向患者所在車廂,有人負責向孩子母親及列車人員表明他們醫護人員的身份;有人同步爲小孩詢病史,查體徵,做診斷;有人配合治療步驟,通過熱水擦身對小孩進行物理降溫;有人負責對接列車上的備用藥箱,結合診治,指導服藥,整個過程大約5分鐘。

  狹窄的車廂內,也有乘客暫時讓出座位,列車小車板也成爲了臨時會診桌,他們有條不紊地合力開展了一次列車診治。

  乘務人員最先發現這5位熱心醫生留在病歷記錄表上的一個特殊署名“番禺衛健局駐威寧醫療幫扶隊”。原來他們是廣州市番禺區衛健局派駐到貴州省威寧縣進行醫療幫扶的隊員——謝冠豪、王金華、溫寅昇、黎進能、譚國柱,這支醫療隊是衛健局以番禺區中心醫院骨科、兒科、急診、護理骨幹爲核心,針對威寧情況精準幫扶組建而成。

  當天,他們剛好乘坐此趟列車短暫回粵,進行清明祭祖。

  記者連線:確保小孩無大礙才下車

  4月7日,他們一行已重新回到威寧醫療崗位,10日,記者發現這個故事在朋友圈中廣受點贊,馬上連線採訪了當事醫生。

  “我們當時在15號車廂,幾乎是同步站起來的,馬上出發前去9號車廂。”溫寅昇告訴記者,他們中有骨科、兒科、急診科、外科醫生以及護理人員,當時並不知道患者發生了什麼事,決定全體前去看看。

  溫寅昇是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急診科醫生,目前在威寧縣對口急診科進行幫扶改造,掛職當地醫院急診科主任。他說,小朋友的媽媽比較年輕,對處理緊急情況沒有經驗,當時神色緊張,懷中小朋友大約一歲多,初看神情疲憊,滿臉通紅,呼吸急促,額頭貼着退熱貼。當時列車員已經在商量是否要緊急停車尋求醫治,幸好有醫生剛好在列車上。

  據瞭解,當時測得小朋友體溫39.1℃,偏高,加上這個小朋友身體對體溫升高反應比較大,需要馬上治療。

  “對於體溫升高的小朋友,最擔心出現高熱抽搐,進而導致呼吸道返流窒息、缺氧等情況。診治完成15分鐘後,小朋友開始出汗,呼吸回復平穩,體溫開始下降,媽媽纔沒那麼緊張。”溫寅昇說,晚上10時左右,列車到達廣州南站之前,他們還檢查了小朋友的身體狀況,確定無大礙才下車。

  他們呼籲:建立互信醫療生態

  今年3月18日,廣西“女醫生高鐵上救人,結果卻被索要醫師證”一事引發網絡輿論。溫寅昇相信這只是個別事件,很可能因爲太急沒有溝通好造成誤會,他們的同事不止一次在飛機、高鐵等“路見不舒服出手相助”,過程均很順利。

  “無論在哪裏,面對疾病、困難,我們作爲專業人士伸出援手也是正常的,不管是患者、醫生還是第三方,都應該努力建立互信的醫療生態,維護社會信任,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及時搶救最重要,這也是醫生在生命面前的責任感體現。”溫寅昇說。

  他告訴記者,當時在列車上,列車員也循例請問他們有無帶執業證,事實上,很少醫生會隨身攜帶執業證,當時他們5人分工合作,兩人專門負責與列車人員對接,留下身份證號碼等信息。

  “憑藉身份證號碼,可以在有關單位的系統上查詢到醫生執業證,這樣也是互相理解、尊重與配合。”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胡曉倩

  實習生 | 周子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