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已經很久沒跟大家聊愛情片了。

  結果找了一圈,發現很多高分愛情片都跟出軌有關。

  我想這怎麼行,一定找一部“反出軌”電影。

  於是我想到了它 ——

  《面紗》

  The Painted Veil

  《面紗》改編自毛姆的同名小說,是導演約翰·卡蘭拍攝於2006年的電影作品。

  這也是好萊塢第一部全景在中國境內拍攝完成的影片。

  當年一上映,它的北美票房就一路高升,口碑也是一邊倒的好評。

  可這好口碑卻在國內遇冷,基本到了沒人看也沒排片的程度。

  真可惜了導演不遺餘力的在鏡頭底下描繪了一幅絕美的中國鄉村景緻。

  像是翠綠的山巒與濛濛細雨。

  古色古香的村落與建築。

  在外國人眼裏,東方總是神祕的。

  像是被薄霧籠罩的仙境。

  朦朧、細膩又觸不可及。

  電影版與小說在同一個故事下表達了完全不同的兩種內核。

  小說更像是在說人如何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尋求成長。

  而電影講的就是純粹的愛情,一種經歷過折磨才最終誕生的有尊嚴的愛情。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25年的中國。

  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上海淪爲租界被英法等外國人佔領,地方則被民國督軍瓜分得一乾二淨。

  至於這個故事爲什麼會發生在中國,還得從英國倫敦一場浮華的晚會說起。

  晚會上熱鬧非凡,倫敦上層階級正不遺餘力的展示他們的奢華。

  而有個人一登場就吸引到男主沃爾特的目光(愛德華·諾頓飾)。

  凱蒂(娜米奧·沃茨飾),那個使沃爾特移不開眼的人,正在長輩的逼婚下,故作姿態的斡旋於她的愛慕者之間。

  她充滿魅力,是那時新青年的代表,年輕時雖嬌生慣養但長大後卻無比渴望自由。

  她有自己的愛情觀,對父母婚姻的安排會毫不猶豫地懟回去。

  而沃爾特則缺乏魅力。

  他沒有幽默感,是一個少言寡語、木楞內向的細菌學家。

  看似與凱蒂絲毫不搭邊的沃爾特以一種難以理解的固執追求到了她。

  但這只不過是場各取所需的愛情,起碼對於凱蒂來說是如此。

  她急切地想逃離倫敦浮華虛僞的社交圈。

  於是沃爾特在上海工作的身份成了她的踏板。

  藉此與逼婚的父母跟華而不實的上層階級說再見。

  來到大洋彼岸的上海後,凱蒂常感到無所適從。

  在這裏她沒有朋友,沃爾特也不過是她有名無實的丈夫。

  沃爾特那刻板的面容、陰鬱的性情就像一張摘不下來的面具。

  凱蒂雖有嘗試與他相處,但還是無法滲透進他那副古怪的面具中。

  所以縱使他情真意切,對妻子百般順從,也難以得到她的真情迴應。

  而面紗的本意,便是用其遮蔽自己的同時,也無法一睹他人之真實。

  兩人的感情被蒙在了面紗中,雖然朦朧,但並不美好。

  凱蒂渴望熱烈的愛情,對與沃爾特的婚姻感到不滿和失望。

  所以只要有人輕輕撩撥,這個涉世未深的女孩就會穩穩上鉤。

  在一場交際中,她認識了上海助理布政司湯森。

  湯森幽默,會打趣。

  健碩,愛運動。

  而且臉上常掛着迷人的笑容。

  這對凱蒂來說無異於夢中情人。

  但湯森可不是什麼正派人物,雖然已經結婚,卻還是個經常勾搭其它女人的渣男。

  他很懂得哄騙的技巧,特別對於凱蒂這樣不諳世事的小女生很有一套。

  他讓凱蒂相信他愛她,爲了耳鬢廝磨可以不顧一切代價。

  而被框在百葉窗裏的我們,就成了偷情者的共謀。

  看着業已結婚的兩人成了對方家庭的第三者。

  但那描繪的面紗最美麗也最脆弱。

  不忠的戀情敗露後,湯森最先撕破假面。

  而沃爾特也由愛生恨,那副刻板的面具瞬間變成了陰森森的威脅。

  凱蒂則處在夾縫中,原先的你儂我儂、情真意切都成了虛幻。

  沃爾特內斂,害怕聲張,但又憤恨,想要報復。

  於是他主動要求調到爆發霍亂的中國邊陲小城去平息這場瘟疫,而凱蒂必須和他一起。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凱蒂止不住的戰慄,因爲那無異於是去送死。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種戰慄,那就是像有人踩在了她的墳墓上。

  凱蒂面對以通姦爲由的離婚威脅時別無選擇,只能接受。

  他們來到了一個叫做梅譚府的深山小城。

  這裏遠離城市,人人自危。

  沃爾特一到這裏,就醉心的投入於工作。

  凱蒂則終日在家中無所事事。

  像這樣的一個美麗而兇險的封閉環境,正好給了他們重新瞭解對方的機會。

  他們經歷了在英國家鄉的舒適生活中無法想象和體驗的情感波瀾。

  凱蒂發現原來沃爾特並非刻板陰鬱,他喜歡小孩,爲了救人也將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

  他封閉被污染的水井,搭建水車,爲村民引來乾淨的水源。

  沃爾特則發現凱蒂也並非嬌生慣養,她跑到當地的修道院當義工,照顧小孩,照顧病人。

  在民族情緒激憤的年代裏,不顧村民的敵意堅持每日去修道院幫忙。

  這是一個互相揭去面紗從而敞開心扉的過程。

  沃爾特看到凱蒂爲修道院的孩子們彈鋼琴的瞬間,就像在那場舞會裏第一眼見到她時那樣令人着迷。

  他原本用了一種可笑的面具去掩飾真實的自我,以此來挑戰殘酷的現實。

  這股倔強猶如飛蛾撲火般把他送往了這個邊陲小城。

  但如今他已經將自己的面紗輕輕剝離,露出了自己溫情而可愛的一面。

  他說,我們互相去尋找對方所沒有的品質真是太傻了。

  凱蒂也開始由衷爲他感到擔心。

  原來她想要的並非所謂熱烈的愛情,而是生活的勇氣和意義。

  這纔是沃爾特能給她的。

  就像本片的香港譯名,《愛在遙遠的附近》。

  已然發現的凱蒂,才使得他們在霍亂時期產生了一種愛情,經歷過折磨的、有尊嚴的愛情。

  本以爲可以一切順利。

  凱蒂懷孕了,待霍亂平息後,他們就可以回到上海。過上安定的生活。

  不論孩子是沃爾特的還是那個第三者的,都沒有意義了。

  可世事難料。

  沃爾特染上了霍亂。

  在當時的醫療環境下,他只能痛苦的等死。

  他握着凱蒂的手,看着她的眼睛說:“請原諒我。”

  也許是因爲帶她來到了這個霍亂肆虐的邊陲小城,也許是爲自己的提前離世感到抱歉。

  他就這樣在幽暗的燈光下,生命如同一縷煙霧般在空中飄散了。

  但對凱蒂來說,沃爾特的死,也使得這新迸發出來的激情終將轉化成永恆的愛情。

  凱蒂說:“沒什麼需要原諒的。”

  在經歷了幻想破滅與生離死別後的凱蒂。

  終將生活的面紗從她的眼前漸漸揭去。

  再也看不到那個消瘦的身影,聽不到一聲聲低沉的迴應。

  是否曾經的厭惡跟憤恨都帶着靜水流深式的愛意?

  凱蒂倚着牆失聲痛哭。

  心碎於那遮蔽你我的面紗爲何不能早點揭去。

  影片中所描繪的愛情非常打動人。

  也如鏡頭底下絕美的中國鄉村那樣,令人感到那是凡人所無法涉足的。

  《面紗》這個名字出自雪萊的一篇十四行詩。

  他在詩中寫道:

  莫去揭開那描繪的面紗,芸芸衆生稱之爲,生活。

  帶着面具生活似乎已經是現代人的常態。

  認爲這樣才能融入社會,才能好好相愛。

  可電影想說的卻是,不要等愛到分離才相遇。

  所以請揭去你的面紗,讓我好好看看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