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國陸軍裝備的大口徑火炮基本都是15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相對與火箭炮來說,大口徑榴彈炮的威力和射程的確差了很多,所以目前很多人認為火箭炮將會取代大口徑火炮。其實這個認識是錯誤的。

(衛士2火箭炮)

(PLZ45自行榴彈炮)

1.二者的作戰距離,並不重複。大口徑火炮的作戰距離小於火箭炮,比如我國的PLZ05自行榴彈炮的最遠打擊距離是50公里,使用增程炮彈可以達到70公里,而我國裝備的PHL03遠程火箭炮的打擊距離是70—150里,所以就打擊距離來說不具備替代性。就好比機槍不會取代步槍一樣,火力打擊也要分層分距離的,戰場上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PLZ05自行榴彈炮)

(PHL03遠程火箭炮)

2.使用靈活性上,火箭炮遠不如大口徑火炮。牽引式的大口徑火炮可以用直升機調運,不但可以快速部署,及時到達,而且還可以部署的山區或者沼澤等火箭炮難以到達的位置。而自行榴彈炮的行駛通過能力也強於火箭炮。他的可到達能力也是強於火箭炮的。所以火箭炮受到使用環境的影響也不可能替代大口徑榴彈炮。

(M777牽引式1555毫米火炮)

3.大口徑火炮的後勤壓力遠小於火箭炮。火箭炮的發射速度快,而且火箭炮的炮彈體積也大,所以對後勤壓力很大,需要很多彈藥補給車輛,而自身的自衛能力又不足,所以只能在比較靠後的位置部署,所以對戰況的反應不如火炮。自行榴彈炮自身攜帶的彈藥就夠使用一陣子的了,而且有裝甲有防空機槍,可以比火箭炮部署的更靠前,更靈活的應對戰場變化。

4.大口徑火炮更適應多樣化作戰。美國測試m270火箭炮後發現,一個營的M270的火力能頂上6個營的m109A6型155毫米榴彈炮。但是一個火箭炮營是無法替代6個榴彈炮營的,因為戰場的作戰強度不同,一個榴彈炮營能應對的而戰鬥使用一個火箭炮營就會火力過剩,形成浪費。而6個榴彈炮營可以同時應對多場戰鬥,而一個火箭炮營面對同時發生的多場戰鬥卻分身無術。

(美國M270火箭炮)

(美國M109A6自行榴彈炮)

5.大口徑榴彈炮的作戰效費比強於火箭炮。榴彈炮的射程小於火箭炮,但是打擊精度是強於火箭炮的,雖然火箭炮使用制導火箭炮彈的打擊精度也會相當精準,但是大口徑火炮使用制導炮彈的精度還是強於了制導火箭炮彈。而且由於火箭炮彈彈體較大,安裝有火箭發動機,有燃料儲存室,所以價格也遠遠大於榴彈炮彈。如果用火箭炮替代大口徑火炮,軍方的資金壓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火箭炮炮彈)

(榴彈炮炮彈)

那麼,大口徑火炮擁有這麼多優勢是否可以取代火箭炮呢?答案也是不能。因為大口徑火炮的射程和覆蓋打擊密度和打擊強度都是遠遠不如火箭炮的。戰場的的作戰任務從來就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瞬息萬變的,所以擁有各自特點特色的武器是不能相互取代的而是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


不能取代。火箭炮與大口徑火炮作用機理不同、打擊目標不同、設計用途不同。火箭炮的原始設計理念是覆蓋殺傷大面積目標,大口徑火炮的價值在於殺傷點狀目標,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問題。

火箭炮是引燃火箭彈發動機點火具,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的多發聯裝發射裝置。裝填完畢後,可一次發射一發火箭彈,也可連續發射數十發。具有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烈、突襲性強,機動能力和越野能力好等特點。但射彈散布較大,發射時火光大,陣地容易暴露。

火箭炮主要配用殺傷爆破火箭彈、子母彈特種火箭彈等,用於射擊大面積目標,殲滅、壓制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布設地雷、施放煙幕、照明和毀傷坦克等。

現代火箭炮正向數字化、自動化、自主化、輕型化、彈箭一體化和遠程精確打擊的方向發展。比如,彈藥將採用性能較好的複合推進劑或高能推進劑,加大推進劑藥量,射程可望達到300千米;配用簡易控制火箭彈、末制導子母彈,可提高火箭炮遠距離反集群裝甲目標的能力。

從發展趨勢來看,火箭炮的射程和口徑已經遠遠超過加農炮、榴彈炮等大口徑身管火炮。但火箭炮受自身發射原理的限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射彈散布大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仍然只能毀面、不能攻點,如果加裝末端制導方式,可以實現精確打擊,但那樣做顯示又增加了火箭炮的使用成本,反倒不如大口徑身管火炮的性價比高。


  用自行火箭炮取代自行火炮(這裡一般指自行加榴炮)這個事情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不太可能。

  先說說火箭炮的優點:

  火力密集:

  火箭炮可以在發射架上裝填多枚火箭彈,在短時間內全部發射出去,單車即可形成密集的火力,迅速摧毀目標。在完成發射任務後迅速撤退,可以大幅提高生存能力。事實上這手蘇聯"喀秋莎"火箭炮經常使用,早期遭到"喀秋莎"炮火急襲的德軍非常疑惑到底哪裡來的打擊。

  

1941年的喀秋莎齊射

  容易自行化:

  前面提到的火箭炮發射機構就是個架子,主要動力來著火箭炮炮彈自帶的火箭發動機,因此對作用在發射裝置上的力小,很容易安置在各種平台上,事實上火箭炮也早早完成了自行化,最早的火箭炮"喀秋莎"就是自行的。

  戰爭初期蘇軍缺乏卡車底盤,就把82毫米的M-8火箭安裝在T-60輕型坦克底盤上,圖中這輛因為故障還把履帶短接

  彈頭設計容易:

  這裡是指彈頭高科技化,比如制導彈頭之類的,因為火箭炮炮彈本身能造的比較大,而且沒有身管火炮炮彈出膛的時候那麼大的過載,因此火箭彈比炮彈更容易實現制導,更容易使用多功能的彈頭。解放軍的300mm火箭彈就有多種高精度彈頭。

  解放軍的PHL03式300mm遠程火箭炮配有多種先進彈藥

  射程遠:

  就算是52倍徑的155mm火炮,用火箭底排增程彈,射程頂了天了50多公里,而300mm火箭炮能輕易打到100公里,換彈種能打的更遠。

  然後再說說缺點

  成本高:

  火箭炮的發射機構便宜,但是炮彈卻很貴,相比通過葯筒和發射葯在炮膛里加速的身管火炮,火箭彈則需要火箭發動機、殼體及相當的固體發射葯,發射藥用量及彈藥成本都高於普通炮彈。舉個例子,解放軍300mm火箭彈的價格非常昂貴,據說一枚達到了70萬人民幣,因此有"每次騎射都是一輛輛賓士車在天上飛"一輛PHL03齊射一次的價錢(12發75萬),足夠一個榴彈炮連(6輛PLZ05)每門炮來兩個基數(80發)齊射。

  03式遠火使用的火龍140A型精確制導火箭彈性能優異但是價格昂貴

  另外還有底盤貴,尤其是大口徑火箭炮的,我國外貿火箭炮的時候曾經出現過買方買得起火箭炮賣不起TEL底盤的情況。

  泰國買不起ws32(衛士2的縮水版)本來的車,用了商用四軸卡車,只好勉為其難的給這車裝了兩發

  原版是這個樣子的,應該是陝汽SX2190?

  出口坦尚尼亞的a100,這個泰安580底盤已經好幾百萬,屬於重載卡車,但也被迫把12聯削成10聯。

  精度差:

  身管火炮發射的炮彈初速極高,外彈道除受重力及空氣動力外,其他力的干擾不明顯;而火箭彈自身在發射後有一個加速過程,自身彈體的體積和質量都比較大,容易受擾動因素的影響,造成較大的散布。

  最小射程:火箭炮有最小射程限制,不能平射(戰場極端情況下通過墊高後輪的方式平射另算),而身管火炮都有平射的能力。

  裝填時間長:

  火箭炮在完成發射後需要進行耗時較長的復裝填,作戰準備時間較身管火炮更長。當然現在有模塊化火箭炮,通過整個吊裝發射架來快速裝彈,但是仍然比不上普遍裝備自動裝彈機和輸彈車的自行火炮

  89式火箭炮前面那個大箱子就是自動裝彈機,但是只能裝一次

  已經裝備解放軍的輪式模塊化火箭炮,發射架可以整體吊裝

  容易暴露發射陣地:

  火箭彈在射擊時向後噴射大量高溫高速氣流,相比身管火炮的炮口焰,聲、光、紅外特徵都更為明顯,容易暴露發射陣地。

  再者說,火箭炮和身管火炮的職責就不一樣,兩者雖然都負責火力壓制和火力覆蓋,但是身管火炮傾向於相對精確的打擊,而火箭炮則是大範圍的面壓制,因此就目前階段而言,兩者是互為補充而非替代關係。


不能,火箭炮其實是一種挺尷尬的武器,有點前後不討好的感覺。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炮是蘇聯人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這種新式武器和傳統火炮相比在射程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主要是用犧牲精度的方式來提高火力密度。用蘇聯人的邏輯,一顆砸到敵人頭頂的炮彈不如一百顆砸到敵人周圍的炮彈。大範圍而不是精確的打擊,這是作為制式裝備的火箭炮的初衷,然而活躍在國際軍貿市場上的現代新式火箭炮卻開始走起了短程地地彈道導彈的精確打擊路線。

這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火箭彈和火箭炮根本無法取代現有的大口徑火炮,因為它實在太貴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火箭炮點出了精確打擊的技能點,畢竟一發便宜的火箭彈也要幾十萬美元,一輪齊射就是幾十台寶馬在天上飛,要是打偏了還真是有點肉疼。與此相對的,普通火炮的炮彈的成本就要大大降低了,隨著現代火控技術和炮管製造水平的提高,大口徑火炮也早已過了命中基本靠信仰的年代了,命中精度的提高使得大口徑火炮可以用較少的射擊取得較大的戰果。

所以說火箭炮其實是一種挺尷尬的武器,即使是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東亞萌兔也沒有大規模的列裝火箭炮,而是把它作為集團軍級別的戰略支援武器來使用。在火炮射程覆蓋範圍之內的地方,沒有火箭炮發揮的空間。只有那些在火炮射程之外,又不值得用短程彈道導彈來打的目標才會動用火箭炮。所以說,取代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取代的,只能通過走歪門邪路,勉強維持生活的樣子。


圖為我國解放軍火箭炮齊射

從目前裝備情況來看,大口徑、長身管火炮仍是世界各國炮兵支援兵器的主力,現代各國主要的裝備的39、52倍身管口徑的152/155毫米榴彈炮就是其代表。火箭炮目前仍無法取代大口徑火炮。

圖為我解放軍大口徑火炮齊射

火箭炮是在二戰期間隨著前蘇聯「喀秋沙」火箭炮的實戰威名而得到發展的,以前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火箭炮是大面積火力之援的首選火炮,M21型122毫米40管火箭炮,也稱為「冰雹」火箭炮是其代表。而西方國家則裝備較少。

大口徑、長身管火炮與火箭炮相比,優缺點在於,口徑大、身管長、精度高,炮彈在同等重量下發射火藥利用率高,威力大。

火箭炮的優點在於瞬間火力密度大,重量輕,射程遠。之所以西方國家對火箭炮不感興趣,是因為火箭炮早期身管火炮與身管火炮火箭炮相比在精度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即:火箭炮存在推力偏心和初始擾動二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大大限制了火箭炮威力的發揮。

不過,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和作戰的需求,使得火箭炮有可能取代身管火炮成為全般支援火炮。例如隨著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影響火箭炮高性能的精度問題以迎刃而解,甚至在精度上有超過普通身管火炮的可能。

不過火箭炮相對於傳統大口徑火炮,火箭炮還是使用成本上過於昂貴,無法大規模列裝。


目前火箭炮和大口徑火炮定位不一樣,火炮打擊距離要小一點,相對來說精度好一點,火箭炮打擊距離遠一點,沒有制導的情況下打擊精度就差一點,有制導又比較貴。火炮成本就便宜多了。就戰場而言,火箭炮短期火力密度更好,火炮持續火力更佳。對突襲來說,火箭炮更容易達成突然性的目的。對僵持或者持續攻擊來說,火炮更能提供長期的火力補充。因此說火箭炮取代大口徑火炮,目前還實現不了,畢竟功能側重點不一樣。


火箭炮在不久的將來應該會取代犬口徑火炮吧,目前發達國家都在改進火箭炮,它是二戰時前蘇聯研製的,用一少女的名字命名,喀秋沙,它的威力和殺傷力遠大於火炮,另外現代化技術革新使其具各制導功能,雖然造價貴,但戰爭不會計輕代價的。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