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開幕的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吳宇森獲得了一個榮譽,「卧虎藏龍東西方文化交流貢獻大獎」。這個獎項,大概類似於奧斯卡的「終生成就獎」吧,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影人,無論什麼名頭的獎項,吳宇森都能接得住。

吳宇森就成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最大的腕兒,他不僅是賈樟柯心目中的電影英雄,也是一代年輕人心目中的一個鮮明符號。在許多生於1970年代的觀眾看來,吳宇森用膠片創造了一個充滿豪情與義氣的江湖,純真與理想主義在其電影故事的暗色背景下,顯得熠熠發光。

1980年代晚期,是吳宇森創作的巔峰,1986年的《英雄本色》,1987年的《英雄本色2》,1989年的《義膽群英》與《喋血雙雄》,直到1990年的《縱橫四海》,連續幾部動作電影,把他推到這一類型作品創作的頂端位置。

他的電影之所以受歡迎,與其擅長人物塑造、氛圍營造、故事編織有關,也和他作品所倡導的快意恩仇、正義必勝、情義無價等價值觀有關。吳宇森電影的氣質,與當時活躍、輕鬆、自在的時代氣質,是一致的。

記得1993年的時候我在縣城開錄像廳,吳宇森的這幾部電影是最受歡迎的。記得當時特別偏愛《喋血雙雄》,每天上午打開錄像廳的門,還沒有觀眾來的時候,就會在碟機里空放這部電影,周潤發與李修賢在片中的對話,通過喇叭在灑了水的、尚還冷清的縣城街道上回蕩著,聽著那些台詞對白,彷彿不是生活在縣城,而是到了遙遠的香港。

1990年代的年輕人,大多是通過錄像廳認識了周潤發、張國榮、狄龍、李修賢,也是通過這些演員塑造的角色,對幕後導演產生了好奇心,繼而建立了吳宇森華語動作電影導演第一人的認知。與周潤發在吳宇森電影中飾演的「小馬哥」給人留下鮮明印象不同,在那個媒體還不發達的時代,吳宇森還帶有強烈的神秘色彩。

現在,吳宇森的神秘色彩已經漸漸褪去,但他曾經拍攝的那些經典電影,卻在記憶里絲毫沒有褪色。


吳宇森在1973年拍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過客》,直到1975年才公映。電影的開場就是成奎安露臉,動作指導是成龍,那時候還叫陳元龍。這部武打片並沒有讓吳宇森成名。但他的一些風格已經露出端倪,比如說在動作場面中對慢鏡頭的運用。

到了1983年,吳宇森拍了口味很重的《英雄無淚》。一群僱傭兵到金三角為政府抓毒梟,裡面爆頭砍頭等血腥場面尺度驚人。傳說電影用了真槍,還傷到了演員,這還讓吳宇森跟嘉禾反目,最後到了台灣。

等了3年之後,在徐克的幫助下,吳宇森回香港拍了《英雄本色》。其實,電影里小馬哥說的話:我等了3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親手拿回來。這話其實也是吳宇森說的。

之後的《喋血雙雄》可以看成是為《變臉》做準備。《變臉》是說同一張臉下心不一樣,《喋血雙雄》則是說兩張臉不同,但有相同的心,那就是情義和承諾。周潤發扮演的殺手和李修賢扮演的警察身份對立,但卻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為了道義而戰。用吳宇森的話說,這就是:哲學式的電影,騎士般的主角。

到了好萊塢後,吳宇森拍的最好的電影是《變臉》。在最初的劇本里,故事是發生在300年後,反派放了一枚核彈,英雄要去拆除。吳宇森拍攝時改了故事,讓尼古拉斯凱奇和屈伏塔換了臉。於是,英雄東躲西藏,反派大搖大擺,張力由此而來。同時,對演員來說,只能用改變眼神來表現人物的善惡也是個考驗,電影拍完後,兩個主演對大呼吳宇森佩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