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頂佳作《茶館》

勾勒出一幅清末民國年間,北京城人民的艱難生存畫面。

形象生動,感人至深,波瀾起伏,讓人深思。

讀茶館就是感受、連接其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加粗人物為書中最為精彩的形象)。

王利發 王淑芬 大二栓子 大舅媽 李三

安分守己,善良勤勞,堅強隱忍的一大家子,齊心協力維持了一輩子小茶館。

大傻楊,自得其樂,與人和善的老好人。

張秀英,無依無靠的苦命女人。

馬五爺,依附上洋人來仗勢欺人。

二德子 吾祥子 宋恩子

漢奸狗腿子嘴臉,手裡有點小權利,總要找機會刁難欺壓人撈油水。

唐鐵嘴父子 劉麻子父子

這兩對父子,可以說是書中戲份最重的,也是刻畫地,最地道最生動的人物,將貪婪、小聰明、陰險的小人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

秦二爺父子

京城大富家族,實幹派,一心想通過般實業救民救國,可惜抵抗不過大形勢,終究一場空忙。

松二爺父子

沒落旗人,僅有一身吃喝玩樂本事,正中劉唐小人下懷,受盡欺負折磨,讓人生寒。

常四爺父子

一身正氣,懲惡扶善,樂於助人,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

龐太監二丫頭

清末失勢大太監,被別有用心人算計到死。二丫頭,趨炎附勢,欺軟怕硬,吃喝玩樂渣渣。

兩逃兵,貪生怕死,貪圖享樂,目光短淺的外鄉人。

黃胖子,黑道話事人,愛說大話,趨炎附勢,見風使舵。

崔久峰,絕望主義者,默認亡國,逃避求全,破罐破摔的頑固知識分子。

一間小茶館裡上演的人生百態故事,淋漓盡致的呈現了舊社會的不易生活狀態。

(已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絕對的經典。毋庸置疑。

即便在現在看來,《茶館》仍是中國戲劇的巔峰之作。如此眾多的人物,但大多面目生動,這得益於老舍先生精到的語言功力,沒有一句台詞是廢話。例如第三幕小唐鐵嘴與小劉麻子用「呦,他媽的是你」問好,簡直活靈活現地展現出兩個無賴的嘴臉。同時,老舍又能夠在悲喜中從容切換,寫壞人「當年我爸爸就是在這兒,咔嚓一刀,被弄死的」,寫好人「我愛大清國,我怕她完了」,簡直句句珠璣。而所有這些又為該劇的深刻立意服務。一句「將,你完了」,即可將舊社會的黑暗埋葬,簡直是暢快淋漓!老舍不是戲劇寫作出身,卻在創作末期轉行戲劇,一舉登上中國戲劇史的巔峰,這更加說明他是偉人中的偉人。

當然,也有人會在現在反思《茶館》的問題或者局限。這些反思主要集中在該劇的政治性上,因為這個戲雖然寫於文革之前,但仍然有「謳歌新社會」的意圖。將晚清到民國的黑暗集中展現,雖然沒寫到新中國,但是其用意也比較明顯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部「圖解政治」的作品,溫和的反思認為,這使得《茶館》的世界性、永恆性減弱了,激烈的批評者認為,這是政治對藝術的一次干預,不值得大加讚頌。

另外可能是老舍自己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後到現在,隨著北京人藝新老藝術家對《茶館》的傑出排演,這部劇目已經被牢牢擺放在了「經典」的位置之上,似乎不容爭議,甚至不容北京人藝之外的演出方排演了。另一方面,對《茶館》的模仿之作也層出不窮,「《茶館》式戲劇」甚至成為中國戲劇的一個獨特現象,有很多創作者都想用這種一幕一個時代、塑造一群人物的形式圖解現當代,有成功緻敬的,也有東施效顰的。可以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座大山,但是如何翻過大山,繼續前行,也成為了現在的中國戲劇人苦惱的問題。


藝嶼EYESVOT |茶館

茶館小世界,方寸大天地,

世事變幻,在某個時代里,連安穩喝杯茶的慾望都是奢侈的;結尾撒紙錢和那句「大清要亡國啊」呼應,原來什麼都沒變,悲哀的永遠是那群人。

藝術風格

用一個詞來概括《茶館》的藝術風格那就是——悲喜交匯。

《茶館》寫了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人求生存求發展的美好願望與舊時代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其被舊時代吞噬的悲劇,生動形象的反映了舊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極富悲劇色彩。

但《茶館》也不是一味的悲劇,它也帶有喜劇性,這不僅因為作品將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寫盡了舊時代的荒謬、矛盾以及社會渣滓與醜惡小人的表演,而且作品還經常用喜劇形式和手法表現悲劇性的內容,再用悲劇形式和手法來表現喜劇性內容,讓人哭不出來也笑不出聲,達成了一種亦悲亦喜、悲喜難辨的藝術風格。


北京人藝新版《茶館》,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征主演

如今《茶館》成了一部經典名作,它可以說是老舍劇本作品中唯一的成功之作,也是老舍在四九年之後最好的作品。

老舍開始創作劇本這一體裁,和情人趙清閣有著重要關係。趙清閣是一位出色的劇作家,她在1934年曾給魯迅寄詩文求教,得到魯迅的關懷和親切接見,隨後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她轉向劇本創作。1936年,她在《婦女文化》月刊發表了第一部電影劇本《模特兒》。1938年,她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主編《彈花》文藝月刊,寫有五幕話劇《女傑》、三幕話劇《反攻勝利》、四幕悲劇《雨打梨花》和改寫的五幕話劇《此恨綿綿》。此後寫有《血債》、《汪精衛賣國求榮》、《生死戀》、《清風明月》、《關羽》、《花木蘭》等。

趙清閣

1938年2月,老舍與趙清閣相識;3月15日,趙清閣主編的《彈花》創刊,頭條發表老舍的《我們攜起手來》;當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老舍任總負責人,趙清閣擔任組織幹事。趙清閣編「彈花文藝叢書」時找老舍要稿,老舍便寫了一個話劇劇本《張自忠》,趙清閣對這個本子很不滿意,實際上老舍也在寫作中感到困難,此前他並沒有什麼戲劇經驗。後來,蕭亦五找老舍合寫《虎嘯》劇本,老舍想到趙清閣,趙清閣本不同意合作,但被老舍說服,最後劇本由蕭亦五創意故事,趙清閣設計結構,老舍編寫台詞。再後來,二人又合寫了《桃李春風》,引起轟動。

與趙清閣的愛情和合作,讓老舍開始涉足戲劇領域。以後的歲月里,雖然趙清閣不在身邊,但老舍卻把戲劇創作保持了下去。特別是四九年之後,話劇成為了重要的宣傳文藝形式,緊跟革命的老舍更是把劇本當作了主要創作。但沒有了趙清閣的老舍,實際上在劇作上鮮有佳品。作家止庵曾通過研究,發現老舍的劇本語言與小說語言完全不像一個人所寫,小說中的幽默、自然、簡潔、深刻到了劇本里似乎全部丟失掉了,他認為老舍在本質上就不善於戲劇這種體裁。

《茶館》是其中的特例,但這個特例實際上也並非是老舍一個人完成的。

1956年,老舍為響應毛澤東的雙百方針,創作了一部配合第一屆人大和憲法通過、歌頌人民普選的作品《一家代表》,因為跟政策跟得太緊,劇本無論從文學性還是表演性上都不好。經過曹禺和北京人藝演員的反饋和建議,老舍將其修改成了《秦氏三兄弟》,但問題其實依然很多。焦菊隱覺得第一幕中茶館的部分很精彩,建議老舍捨棄掉其它內容,就在第一幕的基礎上進行擴寫。老舍本來還以無法配合政策、進行歌頌為由拒絕如此修改,但焦菊隱堅持說能不能這次就不歌頌一回,才促成了老舍的修改。所以《茶館》的誕生,曹禺、焦菊隱等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特別是焦菊隱,連題目「茶館」也是他的建議。

焦菊隱導演版的《茶館》,藍天野、鄭榕、于是之主演

《茶館》通過裕泰茶館這一場景,讓各色小人物一一登場,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形象,又藉助這些人物的命運變化折射出中國近代社會的巨變,兼顧故事性和思考性。劇本充分發揮了老舍善寫小人物的才能,也貫穿了他最熟悉的京味兒文化和京味兒語言。事實上,老舍自己後來也承認,《茶館》完全發揮了他的所長:「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茶館》不僅是老舍最好的戲劇作品,也是中國戲劇史上難得的佳作,至今仍可以在中國話劇名錄中名列前茅。


《茶館》的故事世人皆知。但人們可能不知道,這部戲最初,是為了宣傳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而創作的。

老舍的夫人胡絜青這樣回憶道:

「創作《茶館》的最初意圖和我們國家的第一部人民憲法有關……現在大家看到的三幕話劇……葬送了三個不同的時代——大清帝國、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因此,茶館的興衰變遷,實際是個比喻。劇中人的命運,是那個時代的人的命運的縮影:民族資本家秦二爺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被豪取強奪最終破產;茶館老闆王利發一生八方應酬不斷改良,然而最終茶館被霸佔,只能上吊自殺。

劇中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何不斷掙扎,尋找出路,路卻越走越窄。而放在法律人的視野來看,或許是因為他們正在經歷一個秩序敗壞、弱肉強食的無法時代。

第一幕發生在清末,原本是傾覆之年,老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然而「繁榮」背後隱藏著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皇權秩序即將崩潰,基層社會也人心惶惶。宋恩子和吳祥子作為北衙門的偵緝,見到尋釁滋事、吸毒販毒、買賣人口均不過問,卻四處以搜捕戊戌餘黨之名作威作福。

第二幕發生在民國初年,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逃難的百姓堵在茶館門口,亂兵搶劫無人敢攔,宋、吳二人搖身一變成為「革命政府」查捕逃兵的督查,不時敲詐勒索。

第三幕發生在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在美軍的支持下控制了全城,軍用吉普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各式「會道門」勾結特務欺男霸女,流氓勾結官吏霸佔民產……王利發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也即將在一夜之間被「沒收」「徵用」。

這樣的無法時代,缺乏的是基本的社會秩序和治理規則。因而善良者總被壓榨吞噬,狡詐者總能左右逢源,強權者非但得不到制約,還培養出眾多迎合他們的走狗。儘管有法律有警察,卻不能公允執法;城頭變換大王旗,唯有百姓成為被魚肉的犧牲品。這樣的時代,理應被葬送。

而老舍正是帶著這種想法創作了《茶館》前三幕。實際上,按照他原本的設想,《茶館》除了能夠記錄禮崩樂壞,還能繼而描述和歌頌一個秩序重建的新時代。

我們前面說過,老舍寫《茶館》,是想配合法律和政策進行宣傳。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老舍撫今追昔,覺得該寫個說明新憲法得來不易的戲。因此,他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構思,利用3個時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活靈活現地演示了舊中國的基本國情,刻畫出那個時代的病態現實和癥結所在。

他希望,以此為基礎,看完《茶館》的人們將可以理解憲政秩序對於每一個普通人的重要意義。遺憾的是,《茶館》甫一上演,不久便被貼上了眾多諸如「懷舊」「宣揚今不如昔」「為舊時代招魂」的反動標籤。不久,老舍也被打倒,並走向了太平湖底。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當天橋劇場里燈光亮起,曲終人散時的絲弦協奏響起,觀眾的歡笑與淚水已經證明,這幅沾滿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不愧是「東方舞台上的奇蹟」。而那些法律與尊嚴都被無情踐踏的時代,也終於成為過去。唯有對苦難的同情和對藝術的真誠,成為經典,永世不沒。


首先,老捨身上的異樣色彩一直被忽略。

老舍的父親是滿族士兵,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爭中陣亡。

老舍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老舍還是基督徒。

《茶館》表面上結構不宏偉,但這是真正的原創。結構更光彩奪目的《雷雨》在業內被稱為「不折不扣的模仿」了俄國的《大雷雨》。

整個茶館,有很多人物故事,但先聲奪人的是,康六的十五歲女兒康順子要賣給七十多歲的龐太監當老婆。龐太監幾乎半鬼半妖的造型很絕,毫無歷史經驗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國度的性質。前面的「莫談國事」簡直就是小意思了。

常四爺的預言「大青果藥丸」只是滿族人自己的小悲小喜而已。請注意,提出這個問題的常四爺後來參加了義和團,這是老舍這個旗人對自己民族的強烈諷刺。

是的,《茶館》的主題其實是:如果在這個人間地獄裡活下去?甚至拯救這個人間地獄?

主張實業救國的秦仲義說什麼要辦工廠,搞維新。結果在後面,秦仲義的企業被國民黨沒收。民國粉應該在這裡受一點教育。

沒國家可以拯救,自己的生活是否可以延續呢?老舍就是老舍,他寫到了兩個逃兵仔細盤算如何合娶一個老婆。這就是老舍啊!

另一個,唐鐵嘴不抽大煙了。他說:「我改抽白面兒,大英帝國的香煙,日本的白面,兩大強國侍候著我一個人,這福氣還小嗎?」這個比阿 Q的形象更犀利吧,魯迅在這裡稍遜一籌。

自己的手藝呢?包辦滿漢全席的有名廚師被迫到監獄去蒸窩窩頭……

什麼叫絕望?這部戲堪稱表現絕望的第一流戲劇。


老舍的《茶館》是一個時代大劇,於1956年寫成,話劇講述了裕泰茶館從清末到軍閥混戰到抗戰結束內戰前夕的由盛到衰的變化。它是第一部走向世界舞台的新中國話劇。

老舍的《茶館》運用了側面透視法、以人物塑造取勝、圖款式結構、民主化特徵、悲喜交加的風格、特色的京味語言等藝術特色。

在《茶館》中塑造了眾多經典形象,如一輩子順民的王利發、「鐵杆農民」常四爺、「實業救國」的秦二爺。

老舍在整個話劇中,為我們展現了19世紀末後半個世紀的中國的歷史變遷以及個人在時代下的變化,是對舊北平社會的描繪。

ps:大家可以看看茶館的電影,超級好看。那個年代的演員才可以稱之為戲骨。


其實文人的作品最想表達的是自己,最滿足之處是得到大眾的理解,茶館所展現給我的人與事大都是老舍所見所聞跨度幾十年親身經歷的縮陰,也是那個年代基層老百姓能看到且認同的。這樣一部巨作搬上舞台對於如今的觀眾來說就像是時光穿越,彷彿我就坐在那茶館裡喝著大碗茶品味到那一時代的眾生態。他的白話對我來說淺兒易懂,幽默諷刺的語言方式又讓人大呼過癮,有憤怒有同情有打到內心的感觸,對於我這一樣的普通老百姓能看懂有共鳴,這就是我理解老舍稱謂人民藝術家的原因,僅此個人觀點。


《茶館》,前無古人的劇本!後世很多人模仿它,但都無法達到它的高度。《天下第一樓》《窩頭會館》等等完全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原因很簡單,這與作者的文學修養、生活閱歷緊密相關。《窩頭會館》滿台髒話,似乎老北京話就是罵人,這與《茶館》差了不是一點點!老舍,他描寫的是自己經歷過的,現代作家是描寫自己想像的!簡言之,一個北京衚衕里長大的人如何描寫上海石庫門裡的日常生活呢?考古也有想像的成分,但畢竟有參照物!


沒看過 不要亂邀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