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T50出現,國內貶低聲就沒斷過,而且一浪高過一浪。不過我有不同觀點,拿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T50的出現讓人很意外,包括殲20,因為以前隱身技術被傳的神乎其神,給人的感覺是高不可攀。沒想到中俄這麼快就拿出樣品,而且中國還有兩款隱身飛機,隱身飛機的神秘感一下沒那麼強了。

前蘇聯算是空中強國了,從二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的競爭就不相上下,空軍技術不分伯仲。直到蘇聯解體才打破平衡,繼承蘇聯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喘息了多年,再也跟不上美國的腳步,略顯落後。俄羅斯的空軍技術落後不大,必定前蘇聯的飛機技術保存的還算完整,只是俄羅斯長期經濟不景氣,戰機的研製也受到了很大的拖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只是把蘇27進行改進,但幾個型號都不錯,蘇30/33/34/35算得上經典,雖沒研製新戰機,但是俄羅斯在技術改進方面沒放下,算是保全了研製體系。

所謂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想要撐起航空體系,不是僅僅保住研製和生產體系,還要有大量的金錢投入才行。在F22出現以後,俄羅斯的壓力山大,有研製能力,卻沒研製經費,俄羅斯是勒緊褲腰帶才把T50送上天的,當然還找了一個排行老三的大財主幫助。

好多人認為T50的外形落後,是走蘇系列的老路。而我的觀點相反,我認為T50的外形很適合飛行,配合大推力適量發動機,不管大迎角還是瞬盤能力,都稱得上數一數二的。再配合全動垂尾+邊條,邊條帶來很大的渦升力,扭矩完全夠用,從照片或者視屏就能看出來。算狀態的T50,機動性能超過目前所有的五代機不是問題。相信都看過蘇35的飛行表演,蘇35的發動機是117s,是AL31的大改,和其他蘇系列一個娘生的,還包括大殲10,早期的殲11。T50的標配是AL41,比蘇35的發動機又上了一個檔次,蘇35的機動性能已經很牛了,想像一下T50比蘇35更好的發動機,更好的氣動布局,更輕的材料,T50的機動性還用懷疑嗎?

要想討論五代機,不得不說的是隱身,沒有隱身能力就不是五代機。一提隱身馬上就有人說T50武器外掛,隱身能力全無,還有T50沒有S型進氣道,正面都能看見發動機葉片,從下方看整個氣道是條直線,沒有彎道遮擋。還有T50沒有隱身塗料等等……

這是現在國內的主流觀點,而且很暢銷,一股腦的貶低T50,完全沒有客觀的分析。這種夜狼自大的心裡不能有,很危險。這種現象多半是霉體的功勞,錯誤的宣傳導致大眾認知偏差。我知道殲20很厲害,但是為了吹殲20去貶低T50就不太好了,不貶低別人照樣可以抬高自己。

T50沒有霉體說的那麼不堪,隱身外形還是不錯的。電子系統也比較強,不管飛控還是火控,都是可圈可點,別把蘇27的缺點也加到T50上,它們的確不同。說T50沒內彈倉的就更可笑了,T50不但有內彈倉,而且還不小,完全能滿足隱身情況下的作戰需求,彈倉容量和長度超過殲20和F22。50也有彎道進氣道,是上下彎,別看外形很單薄,如果上面遮擋一半,下面遮擋一半,正面是看不到葉片的,不知道那個看見葉片的照片哪來的,我怎麼沒看見。可以負責任的說,不鑽進氣道裡面,是看不到葉片的。唯一沒看見的是隱身塗料,隱身塗料多重多樣,顏色也不同,即便塗上了隱身塗料也不一定看出來,又沒辦法去證實,只能等著俄羅斯自己說。但是俄羅斯克服了困難研製出了T50,從常理推斷,不可能各種設備都到位,唯獨缺隱身塗料,反正我是不信。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其實現如今全世界也就中美兩家有自己的五代機服役軍隊,這無疑就讓一個傳統的航空大國有些尷尬,那就是俄羅斯。不說能否比得上美國,最起碼就中國而言,俄可一直認為是中國的老師。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國的現代空軍,可幾乎都是從俄制戰鬥機中發展出來的。不論是殲11、殲15、還是殲16,皆是如此。

其實俄羅斯也一直都有著自己的五代機計劃,那就是T50。這款戰機於2010年1月29日就已經首飛,比中國的殲20首飛時間還要早,截止目前為止,已經有近數十架原型機處於試飛狀態。

按照俄羅斯曾經的計劃,現如今應該已經交付部隊,但是由於一系列問題,據說已經被延遲到了2019年。而且,網路上關於T50是否能被稱的上是五代機,有相當大的爭議。大多數人普遍認為,T50根本就不具備五代機的各種標準。首當其衝的就是其隱身性,先不說別的,就光T50的那兩個發動機,赤裸裸的暴露在屁股後面。就這怎麼可能有隱身效果,跟三代機幾乎沒有任何差別。就連俄羅斯自己也傳出消息說,T50是3.75代機。

而根據T50目前流傳出來的信息看,這款戰機的機動性的確近乎完美,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機動性最強的戰機也不為過,如果是在狗斗大肆盛行的年代,這種戰機無疑會是任何對手的噩夢。但是由於雷達設備的不斷發展,五代機的眾多指標里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可以進行超視距打擊,根本就不跟你玩狗斗。離你還有一二百公里的時候,就直接雷達鎖定,發射導彈,將你擊落,完全沒有狗斗的必要。當然,俄羅斯人也有自己的無奈之處。這款戰機雖然有背後的凱子印度人為其支付美金,但是一款戰機的研發費用實在太高,單靠印度人完全沒有辦法負擔。而俄羅斯糟糕的經濟,讓他們連另外一半都難以承受,沒有錢的項目,註定是危機重重的,這也導致了T50如今有種四不像的感覺。


T50為人所詬病的毫無遮擋的發動機艙,"分體式"的座艙蓋,布滿各種儀錶的座艙,被吹的神乎其神卻始終不見蹤影的"等離子隱身技術",以及從未打開的內部彈艙。似乎無一例外的證明了T50並不是一款合格的"第五代(或者第四代)戰機"。但也不能就此認為T50是一款失敗的五代機,如今普遍公認的由美國所提出的五代機"4S標準"是有所爭議的或者應該說並不是普遍適用的。各國都會根據不同的戰術指導思想而對"4S"的各個標準做出不同的取捨。作為後來者,T50以及我國的J20肯定會將擊落F22作為主要任務,因此會將反隱身能力放在首位,T50在設計之初就沒有將隱身能力放在主要位置,所以不能單純的根據T50的隱身能力缺陷判斷T50是或者不是"五代機"

T50 始終未露過開彈艙的圖片, 但比它稍早的S47驗證機有過開艙照, 能清楚地看到內部空間和掛架形式, 注意對比二者的彈艙門, 可以發現從形狀到大小几忽完全一致, 只不過T50前後縱列增加了一個彈艙, 以蘇霍伊倉促推出的T50方案設計猜測, 很可能直接移植了S47的彈艙設計, 拋棄已驗證過的S47另起爐灶跟它自身的諸多缺陷有直接關係, T50確能比S47更好地平衡各種性能要求, 同時保留其精華, 包括已驗證過的主彈艙, 最後那一張在地面打開彈倉的圖是T-50-1最早流出的照片之一,有極高的可信度。俄羅斯oxpaha網站在2016年3月18日的報道,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公司(OAK)軍用飛機策劃局負責人弗拉基米爾·米哈爾洛夫表示,在接受作戰飛行測試時,T-50戰鬥機成功地從機身彈艙內發射了導彈。這是T-50戰機首次從確認其彈倉發射導彈,在此之前,T-50一直只能用翼下掛架發射武器。只要眼神不是太次,應該能發現的

實際上從現在的信息看,已經服役的這幾款四代機都可以做到壓制三代機、三代半的作戰效果,達成代差。

當初競標的YF22和YF23的特性就根本不一樣,你能說他倆誰是四代機誰不是?

這就跟爭論梟龍算不算三代機一樣,有什麼意義呢。三代機的標準又是什麼呢?颱風陣風和米格29梟龍你說算同代么……

現在的4s中,超級事態感知已經慢慢成為其中的一個參數,照這麼說的話,娘娘在這方面都不具備,是否娘娘也不是完整的四代機咯?除非你以娘娘做標準,實際上各代機本身就沒有統一標準,只能說誰更強罷了。我個人是不贊同把4s看成四代機的絕對標準。戰機劃代本來也不是這麼死板的,雖然同樣的戰爭經驗各國都會參照,在發展方向甚至具體技術有時候會殊途同歸,但國情不同、戰術不同,需求也不同,差異還是存在的。哪怕是同一個國家的同代戰機,比如三代機的141516對比,,比如2729對比,,比如歐洲的幻影家族還有幾款鴨式對比,性能差異都會非常大,後出的機型技術起點還不一樣,但是你不能說其中某款就是二代機了。個人贊同「比較法」的劃代標準,即一款戰機是否屬於「下一代戰機」或者「下一代作戰平台」,【不能按某國某時的標準或某一成品按圖索驥,也不能糾結於某一指標管中窺豹,而要綜合要看其作戰理論、使用方式、技術水平、實際性能、改進潛力等方面是否相較上一代或者半代戰機有了質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講,35、20、50、31雖然在某些參數上沒有達到或者暫時沒有達到所謂4s,但是相比於過去的16、側衛家族、j10、以及歐洲那些三代和三代半,已經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底子不一樣。或者說只要突破了目前存在的一些技術難題,就能發揮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作戰功能和效能。過去的平台再怎麼改,也不可能達到這些新飛機所能達到的高度。所以,它們毫無疑問是屬於新一代的戰機平台。


僅從其基本氣動布局和隱形修形的水平來看, 就T-50完全無法與 F-22 和 J-20 比肩。可動邊條的方案當年 F-16 設計過程中就提出來過, 並不是什麼新東西, 其氣動效果遠不能與 J-20 的全動鴨翼相比。俄羅斯 T-50 本可以針對 F-22 暴露出來的問題加以趕超, 在整體性能上後來居上。可是解體 20 年後, 前蘇聯軍工系統的逐漸瓦解再也難以掩飾。 戰鬥機研發和生產團隊全部青黃不接, 20 年間又沒有真正研製過一個型號的新型飛機, 技術傳承的鏈條已經斷掉了的俄羅斯軍事航空工業, 已經不再有挑戰技術前沿的實力和勇氣。把印度騙上賊船後搞出來的, 基本上就是 Su-27 的隱形版。T-50 的隱形外形設計極為失敗, 雷達反射強度不會比掛隱形吊艙的超級大黃蜂低到哪裡去, 其框架式座艙蓋和未做任何隱形處理的紅外感測器轉塔明顯不符合雷達隱形的需要, 發動機進氣系統的隱形措施不但比不上 F-22 和 J-20, 甚至還不如歐洲的颱風, 在發動機風扇前加了超級大黃蜂風格的雷達屏障算完事。雷達屏障的隱形效果不如彎曲進氣道, 還影響發動機的功率, 屬於打補丁式的措施, 適合用來改裝常規戰鬥機, 而非專門設計的隱形戰鬥機應當採用的技術方案。T-50確實算不上真正的五代機。

T50應該只是跟米格1.44和蘇47一樣,只是技術驗證機,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畢竟T50的外形設計沒有達到五代機的隱形需求標準,進氣口甚至都沒有S繞彎,外殼似乎也沒有使用過隱形塗料。公布出來說T50有兩個特大號內置彈倉,但都試飛怎麼久了也沒有看見所謂的彈倉打開過。駕駛倉也使用老式的兩段式擋風玻璃,使用的雷達和發動機以及很多設備都是和4++的蘇35所使用的同款,沒有實際意義的創新。

所以T50應該是俄羅斯的第5代戰鬥機技術驗證機,畢竟之前的兩個型號因為缺乏研究經費突然下馬,而且所使用的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求,現在總需要新的飛機來驗證技術。


以上是 Michael J Pelosi 博士和 Carlo Kopp 博士用計算機模型對天然不雕琢,未塗脂抹粉的 T-50 和 J-20 原型機進行雷達反射截面積模擬的結果。從上至下的 9 組圖顯示的分別是雷達信號為 150 M (VHF 波段),600 M (UHF 波段),1.2 G (L 波段),3.0 G (S 波段),6.0 G (C 波段),8.0 G (X 波段),12.0 G (X 波段),16.0 G (Ku 波段),以及 28.0 G (Ka 波段) 赫茲時 J-20 和 T-50 雷達反射強度的空間分布,顏色越冷越淺意味著雷達信號越弱。上述 9 個波段的對應波長分別是 2 米,0.5 米,0.25 米,0.1 米,5 厘米,3.75 厘米,2.5 厘米,1.875 厘米,以及 1.071 厘米。J-20 和 T-50 基本平台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均呈現典型的 「領結式」 分布 (如果二者的生產型繼續使用原型機的圓截面發動機噴管,而非傳說中的矩形橫截面噴管,則狒狒屁股的存在將使雷達反射截面積傾向於呈現 「吃豆人」 pacman 分布),前向隱形性能最佳,側向有比較明顯的反射波瓣。對手是工作於 2 米波段的 VHF 雷達時,J-20 和 T-50 的隱形性能均不理想,即使在信號控制最為努力的機首方向也僅擠入了 「准隱形」 (-10 至 0 分貝) 區,且側向反射波瓣寬度極大。隨著威脅源波長變短,J-20 和 T-50 雷達隱形性能的表現均逐漸改善,面對高波段雷達 (S 波段及更高頻率) 時,外形設計遠較 T-50 精細的 J-20 在信號控制水平上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Carlo Kopp 是堅定的挺俄派,一貫認為 TG 的軍事現代化高度依賴毛熊技術,但此公面對毫無感情傾向的計算機模擬結果,也不得不承認 J-20 的隱形性能顯在 T-50 之上。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取消腹鰭,改裝矩形橫截面噴管,消除翼身過渡段和機身側面的圓弧過渡區,J-20 的側向和後向隱形性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 T-50 平台除了改用 F-22 風格尾噴管外,已經沒有多少改進的餘地 (除非整體設計完全推倒重來,否則對隱形性能十分不利的機身中央隧道無法填平,偏小的側壁傾斜角度也不可能增大),成熟版 J-20 與 T-50 隱形性能的差距將比原型機階段更大。(沒辦法載入太多圖片,只能放一張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查閱一下)


是不是五代機與它和其他戰機的承繼關係沒關係,只和它是否滿足4s有關,Stealth(隱形);Sup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機動能力);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級信息優勢)。只要滿足了4s就能算是五代機。像我們的j20就和j10有承繼關係,你總不能說j2不是五代機吧。


不是五代機,這一點是真的。

最標準的五代機是f22。隱身這個最重要。

t50從前面能看見發動機的渦輪葉片,這怎麼能行,這隱身能力不強啊。

武器內掛。t50的內置彈艙從來沒公開打開過,這表明它內置彈倉太小。搞大又影響隱身。

我對他的觀感就是個過渡機型。下一個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行,俄羅斯這麼搞是為了降低研製難度,分兩步走。


這個問題我沒發從什麼技術上給您答案...太專業....但是簡單點你就應該會理解..美國和蘇俄的科技樹你感覺誰正確(從目前的戰事格局看)....機動與隱身....你感覺那個實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