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就是空領,過去長途飛行的飛機都有領航員,除了地面目標外,還需要不斷計算。航路上有時一顆大樹都是地標。領航員最辛苦,起飛後進入自動駕駛,駕駛員就沒事了,領航員不斷計算,通知飛行員修正方向。尤其進入空中走廊,更是要不斷計算。現在設備先進了,有導航,民航飛機有GPS,起飛後不用管,航線輸入計算機,監視儀錶就行。但是軍用運輸機不行,他們經常飛陌生空域,除了觀測地標還要計算方位,特別是空投,更是考驗領航員的水平!領航員掌握飛機飛行軌跡,現在航空業十分發達,空中航路繁忙,除了地面領航外,空領還要掌握通過空域的時間,尤其降落時間。部隊運輸機要求很嚴,一次在機場正好父親機組落地,調度說三點落地,快到三點時聽到了飛機聲,很快進入跑到,一看錶,幾乎是準時起落架接觸到了跑到!飛行員飛的好不好,很重要看領航員!現在的運九轟六K實現了三人制,沒有了領航和通訊的專職崗位,但副駕還是有一點肩負領航的任務!領航作為飛行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專業,很多方面由計算機和衛星導航所承擔,但考慮到戰時有些電子設備會受到干擾,適當保留專職領航員還是很有必要的!空軍過去有專門的領航學院,如今院校改革,合併到了其他院校,但實質還是一所專門獨立專業的院校!


方向的判斷靠指南針,這個很早就有了,就沒必要細說了,找目的地飛機上有領航員,他們靠地圖,時間和速度計算出飛機的大概方位,在飛機接近目的地的時候領航員會用飛機上專門用來觀測的望遠鏡來尋找標誌物或目標,當然如果天氣不好看不到的話只能降低高度或找導引物,比如跑道燈,有雷達之後就簡單了。如果天氣實在不好,對不起,只能是另尋降落地或返航。

當然這些說的是和平時期,二戰時期領航員出發前是需要考試的,記憶目標圖片,各種轟炸目標大部分需要認得,看二戰時期的空戰片中經常會有類似情節出現!


早期沒有陸基導航設備的時候 靠的都是地標羅盤領航 靠地圖和飛機的羅盤 結合地標目視修正空中風等 後來有了陸基導航設備後 航圖上會標註航路上各個地面設備的頻率和位置 根據提前計劃好的各點畫出自己的航路 一個點一個點的過去 現在飛機基本上全部配置了GPS 導航方法也用的是慣性導航結合GPS混合計算出的位置確定飛機位置。


地面會建很多叫NDB或者VOR的導航台,每個導航台都有一個確定的頻率。同時這些導航台都會詳細的標註在航圖上。飛的時候把機載NAV電台的頻率調節到和你想飛的下一個導航台的頻率,如果收到了那個導航台的信號的話儀錶盤裡有儀錶會指示到下一站的距離和方位。如果你搜不到任何一個導航台的信號的話可以靠觀察地形地貌定位。要不然的話,這個就是傳說中的迷航...當然能聯繫得到地面的話也可以要求地面引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