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的烙印成為我們破壞文明最大的錯誤,如今,一座座重拾的城牆,留下的只是新文明復興的痕迹。缺少歲月打磨的文化,是否還是我們曾追求的歷史!磚瓦之所以殘破,是我們成長的經驗,以舊代新,並非是一種傳承,而是另一種替代......

今天初食文化特產走進安徽宿州,追尋逐漸遠去的遺痕,留住這份傳承的先民文化!

宿州,簡稱「蘄」,別稱蘄城、宿城,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有距今有8000年歷史的小山口遺址、古台寺遺址,在這裡就燃起了人類文明的篝火。宿州周莊王時代的「宿國」,到了秦漢時,已經成為「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隋開「通濟渠」,宿城前身埇橋,遂成為「扼汴控淮,當南北衝要」的軍事重鎮。宿州因隋唐大運河而生,唐朝設宿州,取古宿國為名,下轄符離、臨渙、虹縣、蘄縣四縣,州治初設置在虹縣(今泗縣),後來搬到埇橋(今宿州市區),州城建在符離縣縣基上。「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的宿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宿州雄壯的歷史賦予了這塊土地燦爛的勝跡,底蘊深厚文化,人文資源也相當豐富。在這塊土地上,相繼走出了閔子騫、劉裕、朱溫、馬皇后等歷史名人,還曾留下了劉邦、項羽、李白、白居易、蘇軾、賽珍珠等人的歷史遺迹。

梅花篆字

秦統一六國之後,由李斯在六國文字的基礎上,經過改造形成小篆,統一了文字。官方使用的文字雖然統一了,但作為藝術的字體並沒有消失,使得藝術的百花園裡爭奇鬥豔,絢麗多姿。梅花篆字就是這百花園中的一朵嬌艷的奇葩。它是指在篆字的基礎上,利用光學、距離、方位、色彩、水墨等筆法,將花鑲嵌字中,將篆字與梅花巧妙地融為一體巧奪天工,富有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達到「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的獨特藝術效果。

龍城畫派

「龍城畫派」,發端於明末,形成於清代中期,發展壯大於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書畫家有王之麟、許輝祖、吳作樟、張太平、路蔭南、侯子安、謝來占、王為翰、袁汝霖、劉雲巢等,他們衝破籠罩畫壇的「四王」畫風,追逐時代新潮,以強烈的個性闊筆寫意,以潑辣豪放的筆觸寫實,師法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蕭縣石刻

蕭縣石刻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始於漢代的畫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謂源遠流長。石刻取材於本縣山中的青石,青石蘊藏豐富,質地細密,堅硬耐風化,宜於雕鏤藝術品。

宿州墜子戲

墜子戲是安徽的稀有劇種,它是以安徽省民間說唱的單口墜子為基礎,經過"大揚琴""道情班"和"曲藝劇"的過程發展而成。墜子戲以其主奏樂器為"墜子"而得名。

起源於廣袤的安徽淮北大平原,以淮北地區的蕭縣、碭山、宿縣(今埇橋區)濉溪、固鎮、靈璧、懷遠、渦陽、蒙城、阜陽、亳縣(今亳州)等縣為其活動基地,併流行於"皖、豫、蘇、魯"接壤的黃淮地區。

四平調

明清時期,碭山境內黃河故道時常泛濫成災,一群花鼓藝人迫於生計,以紅布包頭,身著綵衣,腰間掛一小鼓,用柳條擊打輕重緩急不同的鼓點,載歌載舞,走街串巷,唱出婉轉的地方小調,這種流行於皖北碭山的花鼓戲,正是「四平調」的前身。

清末民初,碭山周寨鎮鄒家班領班鄒玉振,受京劇、豫劇、評劇等地方劇種啟發,丟棄花鼓,著戲劇服裝,為花鼓曲調配樂,以六棱高胡作領弦樂器,以梆子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取花鼓戲唱腔「四平八穩」之意,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貼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劇種——四平調。

馬戲之鄉

埇橋馬戲,始於明末至清代中期的民間雜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埇橋區的蒿溝、桃溝、柳溝一帶,以尹清雲、顧傳標、吳清雲、王懷玉、尹清川為代表的民間雜技名人,率先將馬、猴子、狗等動物表演引入演出,取得很大成功,並被業內盛譽:「寧走三江口,不過蒿桃柳」。解放後,在鄭紀榮、李同仁等民間馬戲大棚的基礎上成立了大眾動物表演團,隨後,埇橋馬戲藝術逐漸「井噴」:國營馬戲團、民營馬戲團並立,固定演出場館與流動馬戲大棚共存,埇橋馬戲不但風靡全國,而且邁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嵇康是養生大家,是中國第一個寫出《養生論》的宿州人。

名優特產之高口野豬

【本草綱目】

宗 曰∶野豬,陝、洛間甚多。形如家豬,但腹小腳長,毛色褐。作群行,獵 人惟敢射最後者;若射中前者,則散走傷人。其肉赤色如馬肉,食之勝家豬,牝者肉更美。

詵曰∶冬月在林中食橡子。其黃在膽中,三歲乃有,亦不常得。

時珍曰∶野豬處處深山中有之,惟關西者時或有黃。其形似豬而大。牙退場門外,如象牙。

其肉有至二三百斤者。能 啖蛇虺。《淮南子》曰∶野彘有艽 槎櫛,窟虛連比,以象宮室,陰以防雨,景以蔽日。亦 其知也。范致能《虞衡志》雲∶嶺南一種懶婦,似山豬而小,善害田禾。惟以機軸紡織之器 置田所,則不復近也。

名優特產之牛鞭球

牛鞭球是雄牛的外生殖器,富含雄激素、蛋白質、脂肪,可補腎扶陽,主治腎虛陽萎、遺精、腰膝酸軟等症,此外,牛鞭的膠原蛋白含量高達98%,也是女性美容駐顏首選之佳品。

名優特產之馬蹄酥燒餅

馬蹄酥燒餅是純手工製作。用料十分講究,主料一定要用雨前收穫的小麥磨成的白面,輔料黑芝麻也要第一次收穫粒大飽滿的,驢油打底,豆秸火燒烤。製作出來的燒餅色如黃金,形如滿月,香酥可口。至於製作工藝,那是工匠們的祖傳秘方,就不得而知了。

名優特產之蕭縣麵皮

蕭縣麵皮製作歷史悠久,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將小麥面水放進面鑼中蒸製成麵皮,加入秘制辣椒油、黃瓜絲、甜榨菜、麵筋卷、綠豆芽或調製而成。具有筋到、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點,是漢族民族風味的食品之一。

名優特產之三花老鵝

鵝肉又稱世界綠色食品之王蛋白質的含量很高,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並且脂肪含量很低·鵝,又名家雁,禽八珍之一,高蛋白低脂,《本草綱目》記載:鵝肉"甘平無毒,利五臟,解五臟毒,止消渴,補氣之功效"鵝具有消熱、解毒、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養顏美容等醫療功效。

每一座古城都有它獨特的韻味,這個地方,故事從來不少,路還長,我想學著去聆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