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特產:上洋線面

牆上遺留下來的彈孔

1929年書寫在牆壁上的部分《紅軍歌》

編者按:上洋遺經樓是永定方形土樓的傑出代表,也是現存100多座永定陳氏客家土樓的經典名樓。遺經樓作爲海峽兩岸陳氏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和品牌代表,經過近幾年來海峽兩岸陳氏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全國各地慕名前來遺經樓參觀考察的嘉賓絡繹不絕。遺經樓這座義門客家陳氏名樓將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昂首闊步走進新時代……

一、遺經樓簡介

遺經樓坐落在永定區高陂鎮上洋村正中。此樓始建於嘉慶癸亥年(1803年),歷時四十八年,於咸豐辛亥年(1851年)完工。遺經樓不僅是福建省最高大的,客家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府第式方樓,而且還是當地重要的涉臺文物。1988年12月遺經樓被定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0月定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經樓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高大堅固

1、高大。遺經樓整體建築呈“目”字結構,主體建築呈“回”字形。正樓,高五層半,每層高約三米,再加上頂樑瓦面,總高爲十八米;橫樓爲四層建築,高十五米;“回”字樓前面兩側爲兩層建築物,高約七米,整體層次呈階梯狀。遺經樓東西寬80米,南北長140米,佔地面積10320平方米。全樓(包括附屬建築)共有328個 房間, 廳24個,水井兩口,,花園兩座,魚塘一口,總建築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遺經樓從1803年開始動工,至1851年竣工,歷時48年,由此可見其規模之巨大。

2、堅固。主樓承重牆地基深2米,寬1.2米,用巨形溪石砌成;高出地面1米的石腳,也是用巨形溪石砌成;石腳以上2米處,則用石灰、河卵石、細沙夯築而成;離地面3米以上,則由黃土、竹條夯築。“回”字形主樓的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個大門,門柱爲大理石,厚重的松木門扇外側鉚上鐵皮,非常結實。樓內的承重樑柱全是選用上百年的圓杉木,筆直,不易變形。在近二百年的滄桑歲月裏,遺經樓曾經數抵禦兵禍之患而安然無恙。

〈二〉、設計科學

1、實用性強。遺經樓坐西南朝東北,前後空曠,內有天坪,通風透光,冬暖夏涼;客家人喜歡聚族而居,期盼兒孫滿堂,當時陳華升生有六子,家族興旺,此樓可容數百人居住,家有紅喜白事,在樓內擺上數百桌酒席不成問題;“回”字樓前面左右兩側是文武兩座私塾學校,可供本樓子弟上百人讀書;底層住房分內外兩間,內間爲飯廳,外間爲廚房,非常衛生。房間和走廊都鋪上青磚,既防火防震,又具有吸溼性能,有利於居民的健康。

2、安全係數大。樓牆堅固,門窗牢靠,易守難攻;大門頂上裝有水塔,若遇火攻樓門,可在水塔上放水。樓內設施齊全,有水井兩口,備有糧食一間,食鹽一間,煤碳一間,如若碰上兵荒匪亂,緊閉大門堅守數月不成問題。樓上的走廊及房間都鋪着青磚,既透氣,又防火。兩座橫樓各有樓梯,橫樓與前向樓房層層相通,遇有緊急事件,可迅速聚集或疏散。

〈三〉、工藝精美

1、建築工藝。主體牆面由石灰漿配上麻絲粉刷而成,拉力強,韌度大,不怕雨淋日曬;牆腳由石灰漿配上細沙粉刷而成後,用線繩按壓成長方形方格,再漆上黑漆,既美觀又堅實;瓦棟、牆屏、穿堂等建築物都雕上花、鳥、蟲、魚、歷史典故等各種精美的圖案,做工精細,既有觀賞價值,又有文化內涵。

2、裝飾工藝。內大廳的廳棚雕有五福圖案,寓意五福臨門;樑角上諸般卷草祥雲、麒麟、綵鳳、瑞獅、蓮花吊柱,精美絕倫,栩栩如生;門窗、窗戶做成的桃園龜角,雕有人物故事、山水,盡顯遺經樓富貴堂皇的氣派以及厚重的歷史。昔日,其正廳兩旁的房間稱爲琳琅間,又叫廂房間,專門存放宮燈圍屏,名人字畫,各種瓷器等貴重物品。每逢節日或祝壽時,便把整個廳堂裝飾得皇宮一般華麗,古色古香。老者說當時場面是“滿屋春富貴,老少樂開顏”,遺經樓內歡聲笑語,喜氣洋洋。

二、遺經樓建造者——陳華升

遺經樓由上洋陳氏第十六代裔孫陳華升建造。陳華升,名文霄,字華升,號斐齋,由監生例授州同(從六品);生於乾隆庚辰(1760)年,卒於道光壬午(1822)年,享年六十有二。陳華升生在太平盛世,其父陳永春是個生意人,主營永定條絲煙。陳華升從小隨父及其叔伯經商於嶺南(今廣東一帶)。由於其爲人謙恭、誠信,再加上博學多能、頭腦靈活,生意越做越大,不僅經營條絲煙,還經營木材生意。經過十餘年打拼,積下萬貫家私,被稱爲“陳百萬”,成了方圓數十里的首富。陳華升的父親永春公中年時期建了一座房子(現依然完好),叫錫光堂。此樓四座正樓一字排列,五座橫樓並駕前伸,中間兩座大門,兩個大廳,兩邊兩個小門,兩個小廳堂,周圍有圍牆,圍牆外靠近公路的地方砌一座大門,從而形成一個整體。整座樓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計有140餘個房間,20餘個廳堂,後花園一座,水井一口,六塊天坪。此樓在當時當地不可謂不壯觀,但發財後的陳華升還是覺得不夠氣派,想建一座更加富麗堂皇的大樓。於是,他一邊到方圓百里的地方察看較有名氣的建築物,一邊請建築名師設計。據說,有一天,他穿着普通的衣服去龍巖適中上坪看一座房子。樓內有人發現他在樓內樓外到處轉悠,看得很仔細,便問他想幹什麼。陳華升說,他也想建一座房子,在此參考參考。那人說:“看什麼看,除了高陂上洋的陳百萬有能力建這樣的房子,瞧你個窮酸樣,做夢也輪不到你。快走快走!”那人把陳華升往外趕。陳華升本想一走了之,但他覺得這座房子建得確實不錯,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還想再看看,便告知對方他就是高陂上洋的陳百萬。那人一聽,連忙賠禮道歉,並把陳華升迎進客廳,好茶好煙款待後,帶他察看樓房。不久,陳華升便開始動工建造遺經樓。陳華升有兄弟六人,其爲長子,五個兄弟依次是華霄、夢熊、步霄、夢蓮、盤霄。俗話說“長兄如父”,從小到大,陳華升在整個家族中溫良謙恭,尊老愛幼;發財後的陳華升更是如此,鼎力資助各兄弟子侄讀書識字、成家立業,成爲衆兄弟的榜樣。遺經樓主體工程完成後,他將剩餘材料資助三弟步霄建了一座樓房,樓名叫郎官第。五弟夢蓮年少聰慧,在陳華升強有力的經濟支持下,平滅了在當地猖獗一時的盜匪組織團伙———添弟會;成年後他不負衆望,高中舉人,在陝西長武、山陽、蘭田等地擔任知縣長達24年之久。陳華升對內寬厚仁慈,對外也樂善好施。據族譜記載,陳華升非常體恤窮苦之人及無依無靠之孤寡老人,每遇歉收之年,他都要拿出大量米穀賑濟災民;即使遇上強行向他索要的無賴或乞丐,他也一一付之,絕無二話。他的義舉被遠近之人稱頌不已,當地政府賜金字大匾兩塊,一塊題“奕葉承恩”,懸掛於遺經樓外大廳,一塊題“孝友傳家”,懸掛於遺經樓內大廳。兩塊匾額便是他的人生寫照。

三、遺經樓楹聯賞析

遺經樓每年都有大批的中外遊客光臨參觀。但凡遊人,除飽覽景物之壯美外,必定會欣賞嵌在景物之處的各類楹聯。遺經樓有三副對聯:

1、筆岫屏山喜見文光萬象,壕潭柳壩欣看浪級千層。

第一聯嵌在外大門兩邊。此聯氣勢磅礴,描繪了大門外恢弘壯觀的自然景象,暗示了遺經樓所處的位置是塊風水寶地。遺經樓坐西南朝東北,站在大門口,往東遙望,是上洋的後屏山;往北遙望,是一座巍峨雄偉的筆岫山(因此山狀如筆架,所以也稱筆架山)。上聯“筆岫屏山”指的就是這兩座山。每天早晨,鮮紅的太陽從後屏山頂冉冉升起,柔和的陽光染紅了整座遺經樓,景象蔚爲壯觀。此便是所謂“文光萬象”的真實寫照。大門外,是一條清可見底的溪流;流水一浪趕着一浪,自西而東,一路歡歌。溪邊堤岸上,插滿生機盎然的垂柳。下聯中的“壕潭柳壩”、“ 浪級千層”,寫的便是這大門外的景緻。站在大門口便有如此美妙的景緻讓人盡情欣賞,難道不值得“欣”、“喜”嗎?

2、遺謀式谷,經味其腴。

第二聯是紙質對聯,貼在中廳門石柱上,屬嵌樓名聯。民以食爲天,俗話說“家中有糧,心裏不慌”,糧食的重要性大家不言而喻,特別是在科技落後的封建朝代,一旦遇上災年或兵荒馬亂的歲月,糧食顯得尤爲金貴。上聯的意思是:遺留給子孫後代的謀略是應以糧食作物的耕種爲樣式,也就是說,應以種植農作物爲根本之法。下聯中的“經”,指的是“經書”,“腴”,爲“肥沃”之意;此聯的意思是希望子孫後代要細細品味經書中豐富的內涵。耕種是基礎,讀書能明智;既要耕種,也要讀書,這便是樓主陳華升對子孫後代的一種願望,一種期盼。

3、世德銘朱墨,家風式紀諶

第三聯也嵌在內大門兩邊。上聯嵌了兩個人名,即朱熹、墨子。朱熹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他從事教育五十餘年,認爲“爲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他的理學思想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其弟子很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爲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子學說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其體系中的唯物主義傾向,爲墨子後學所發展。“世德銘朱墨”之意是銘記朱墨之思想學說,並以他們爲道德榜樣。上聯嵌了兩個人名,下聯也同樣嵌了兩個人名,即陳紀、陳諶。但上聯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因爲朱熹、墨子是中國古代名人,至於下聯,不知陳家歷史淵源的人是很難理解的。據上洋陳氏族譜記載,陳紀、陳諶是穎川(今河南)陳氏始祖陳實之子。陳實,漢桓帝時爲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長,受黨錮之禍起被株連,許多人外逃,陳實不逃亡,他說:“吾不從獄,從所何恃”,自請囚禁。黨錮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先後招闢,皆辭不就,陳實之名因此遠播。漢靈帝十年(公元171年)卒,被追封爲永康侯。陳紀、陳諶兄弟倆爲人慷慨大方,樂善好施,深受鄉鄰好評;更難能可貴的,是兄弟倆相處和睦,直到兒孫滿堂都沒有分家。陳實父子皆是肝膽相照之人,時稱“三君”,而同患難共呼吸的兄弟倆,又號“二難”,此下聯之意是希望陳家子子孫孫仿效併發揚陳紀、陳諶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之家風。

遺經樓建造者陳華升把土樓命名爲“遺經樓”, 其意是錢財有度而經書無價,願陳家子孫多讀書、讀好書,揚朱墨之德;在爲人方面,應以誠信爲本,與朋友肝膽相處。內大門上端的樓名與大門兩側的楹聯相得益彰,蘊味綿長。

四、遺經樓戰鬥史

遺經樓是永定衆多堡壘式土樓中最爲堅固的一座,從始建以來,已有二百餘年。在這二百餘年的歷史裏,中國經歷了太多的動盪,如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軍閥混戰、紅軍反圍剿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在這些風雨飄搖的歲月裏,遺經樓以其堡壘之身份,在保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方面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一)1864年7月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僞天將丁太洋部率卒衆數萬由江廣入閩。這支潰逃的軍隊(當地人時稱“長毛”)一路燒殺搶掠,沿途百姓苦不堪言。據族譜記載,農曆9月19日,太平軍途經高陂上洋,村民紛紛躲進山裏。據上洋族譜記載,當天,有一上洋村婦簡氏,懷抱二歲小孩逃到芙渠坑時被“長毛”趕上捕獲,逼簡氏從軍。簡氏不從。“長毛”割下她的一隻耳朵,再詰之。簡氏說,寧可速死也不願受辱。“長毛”便在她腹部連刺數刀後倉皇遁去。簡氏倒地而亡。1865年5月初九,丁太陽攜殘兵數千,自詔安至上洋駐紮,鄉民號哭奔逃。官軍隨後追至,丁部自救不暇,不敢肆行擄殺。丁泰陽欲據守遺經樓,放火焚燒外大門。樓內陳氏紳民數十人據樓堅守。丁部進退兩難,最後歸降清軍。

自太平天國兵敗後,從1864年9月到1865年5月,短短九個月時間裏,先後有六股殘兵經過高陂。高陂人民經歷了數十次殘兵的荼毒,被害者一千五百餘人,被捉者三千二百餘人,焚燬房屋、祠廟大小三百餘座。在這期間,高大堅固的遺經樓對保護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在革命戰爭年代,遺經樓的堡壘作用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1928年春,高陂爲了準備武裝暴動,建立起農民自衛軍3個排,共有百餘人槍。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入永後,組建了太平區赤衛營。國民黨反動派數次組織各地民團攻打赤衛營。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赤衛營化整爲零,化裝成老百姓,隱藏在遺經樓內。同年底,反動民團得到消息,有十餘名赤衛隊員藏在遺經樓內,便糾集上百人的民團攻打遺經樓。遺經樓三座大門緊閉,民團再多的人也束手無策。後來,反動民團在棺材裏裝上炸藥轟炸,連炸三次,僅大門邊崩塌一角,其餘安然完好,固若金湯。敵人除了在牆上和緊閉的大門上留下累累彈孔之外,毫無辦法,不得不擡着屍體垂頭喪氣離開。1931年5月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時期,太平區赤衛營有3個連,150餘人,還有新十二軍一00團,一0一團的一部駐守在遺經樓內。敵張貞部楊逢年旅發起猛烈的攻擊。數百紅軍在樓內堅守數月,敵人一點辦法也沒有。8月初,由於敵人分數路強攻,我軍才主動撤出遺經樓。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未能粉碎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而開始長征,高陂地區轉入三年游擊戰爭。1935年2月,張鼎丞同志回到永定領導游擊戰爭。同年5月,永太游擊隊80餘人在馬永昌(政委)、張東秀(隊長)、江文波(副政委)的率領下,配合紅八團三連,運用奔襲戰術,一舉殲滅大洋壩民團50餘人,從而發展了巖、永、杭邊遊擊根據地。這次奔襲戰鬥後永太游擊隊回到許佳上山修整。這時,曾用糧食、物資支持過永太游擊隊並保持聯繫的北山村常備隊隊長張文通,被坎市團總盧清康拉攏收買,祕密設下圈套,利用花言巧語誘騙我游擊隊從許佳山上搬到黃田山,又分出兩組分別遷到北山“餘慶第”和上洋“遺經樓”。5月7日(農曆四月初五)凌晨,張文通帶領民團150人,分別包圍襲擊“餘慶第”和上洋“遺經樓”。經過激烈的戰鬥,駐在“餘慶第”內的游擊隊員除馬永昌率領部分游擊隊員衝出重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其中有永太蘇維埃政府主席許永榮和游擊隊長張東秀;太平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林鑑先和幹部林標昌等人被抓捕到坎市後也慘遭殺害。而駐在“遺經樓”內的游擊隊員,由於樓門緊閉,敵人無法進入。第二天,江文波他們化裝成本樓居民,陸續悄悄離開此樓,爲游擊隊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1936年1月,永太游擊隊被編入閩西南抗日討蔣軍第七支隊第二大隊,江文波任政委。1938年春,隊伍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隨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遺經樓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在白色恐怖年代,這裏是從事各項革命活動的首選之地。因此,從1929年紅軍入閩到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這段時間裏,不時有紅軍、赤衛隊或蘇維埃政府幹部進駐遺經樓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們在這裏創辦夜校,教老百姓識字,學唱革命歌曲。其中有一首用墨汁書寫在牆壁上的《紅軍歌》①(上世紀八十年代粉刷牆壁時被毀),現在樓裏八十多歲以上的老人還記憶猶新,脫口而出:

農工兵友都請坐,等俺閒來唱首歌。

百般歌子都不唱,專唱巖永革命歌。

正月裏來是新年,家家老少笑連連。

一月之中冇打仗,歡歡喜喜得團圓。

二月裏來龍彩頭,國輝②賊古得人愁。

愛喊百姓開馬路,龍巖直透到坎頭③。

三月裏來三月三,軍閥手段太難堪。

百般銀錢捐苛款,大家死死唔敢聲。

四月裏來人種田,走狗佩玉④又想錢。

聯合土豪開鄉路,險些損失幾多田。

五月裏來蓮花紅,百姓實在唔該窮。

紅軍撲滅國輝賊⑤,巖永相連滿地紅。

六月裏來三伏天,調查田畝並人丁。

豬肉米食都減價,農人個個有田耕。

七月裏來是中元,紅軍開去打洪源⑥。

反動屋子都燒別,繳到槍支值萬元。

八月裏來開桂花,到處立有蘇維埃。

聯合工農及兵友,團結起來共一家。

九月裏來菊花黃,細大你等自顯強⑦。

冒充指揮來搗亂,紅軍打你見閻王。

十月裏來是立冬,紅軍實在有威風。

到處肅清反動派,土豪劣紳走無蹤。

十一月來落雪花,共產主義唔會差。

人人有衣也有食,唔比白軍顧自家。

十二月裏來過年,紅軍工作做完全。

帝國主義都打到,自由平等萬萬年。

這首《紅軍歌》真實反映了白色恐怖時期百姓的生活狀況及紅軍入閩後的革命活動情況。

(材料來自:陳作放 《客家軼事》     陳汀州整理)

義門客家臺灣陳運昌.陳運造教授一行來遺經樓參觀考察

義門客家四川宜賓陳偉平宗賢來遺經樓參觀考察

義門陳後裔.北京大學青年學者陳灝廬宗賢來遺經樓參觀考察


義門客家寧德霞浦陳奶照宗賢一行來遺經樓參觀考察

閩臺義門陳聯誼會班子核心成員來遺經樓參觀考察

前排中:義門陳總會陳峯會長

首排左3:臺灣陳建榮會長

義門客家廣東蕉嶺宗親代表團陳天才一行來遺經樓參觀考察

義門客家臺灣尋根團陳建榮宗親一行來遺經樓參觀考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加管理員微信:chen7073983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