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導彈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打擊方式,二者各有優勢,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問題

戰略轟炸機,以及陸射和潛射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如今各擁核大國進行戰略核威懾主要運載工具。

彈道導彈的威力自不用說,中美俄三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都擁有超過12000公里的打擊範圍,都可以做到基本全球覆蓋。即便是出現了某些死角,核潛艇所搭載的潛射彈道導彈也可有效的添補這些打擊盲區。

(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最大射程達13000公里)

如此一來似乎讓戰略轟炸機的地位比較尷尬。要知道美國的最先進的B-2隱身轟炸機單價就要24億美刀,後期的維護保養費用更是十分客觀。既然戰略轟炸機能幹的事情,洲際導彈都能拿下。那還要這個吞金獸幹嘛?美國人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那剩下來的錢去多買點洲際導彈豈不更好。

(B-2隱身戰略轟炸機)

對於這種觀點我先表個態,這是種錯誤的認知。

我們可以將戰略轟炸機比作個人PC,洲際導彈比作智能手機。如今的智能手機在性能和使用範圍和使用頻率已經超過PC,但你能說智能手機就將完全取代PC嗎?

當然不能!

因為PC和智能手機是兩種適應不同場景的電子產品,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同理,洲際導彈也無法替代戰略轟炸機。

我舉兩個戰略轟炸機不可被替代的優勢,一個是現在先進的隱身轟炸機擁有超高的生存能力,另一個則是戰略轟炸機使用的靈活性。

眾所周知,洲際彈道導彈是有固定的飛行的彈道的,也就是說它的飛行軌跡是可以被推斷出來的,在理論上是可以被攔截的,在實際上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也成功的進行了多次反導試驗。

雖然現在洲際導彈可以實現變軌飛行,但總歸不能無限變軌,被攔截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而隱身戰略轟炸機相比而言被發現的幾率就要小的多得多。

像美國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一旦起飛成功,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並能憑藉其隱身能力有效的突破敵國防空網,對敵國後方進行大縱深的戰略打擊。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

而且戰略轟炸機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也要好於洲際導彈。在常規戰爭時,戰略轟炸機也可以掛在常規炸彈對敵方實施轟炸,大面積癱瘓地方的軍用、民用設施,給敵方造成巨大的心裡壓力。而洲際導彈在沒有爆發核戰的時候只能獃獃地預備待命,實用性不如戰略轟炸機。

(正在執行任務的B-52戰略轟炸機)

所以,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導彈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誰也沒有能力去完全替代誰。這也是我國家近年來為何大力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原因。


目前來說,隨著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無論是射程還是精確打擊、突防能力似乎都可以取戰略轟炸機,但是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世界大國仍然在不遺餘力的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由此可以看出戰略轟炸機仍然是未來遠程打擊不可或缺的手段。那麼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略轟炸機繼續存在的意義有哪些,請看衛青點兵為您分析:

超級航程、全球打擊能力

類似圖-160戰略轟炸機,在不同裝彈和飛行模式下,其有航程遠達12000-16000公里,B-1B也基本能達到12000公里的航程。戰時如果沒有前線機場或前線機場不夠安全的情況下,能執行遠距離打擊任務的只有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彈道導彈可用。但是洲際彈道導彈的使用非常敏感,不僅受到國際上諸多條約和規則限制,並且基本上有能力發射洲際導彈的國家都受到嚴密檢測,基本上任何國家的洲際導彈升空都會被檢測到,此外使用彈道導彈要承受的國際輿論壓力也非常大。現代局部戰爭情況下,打擊目標的價值可能還沒有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的價值高。因此,利用遠程轟炸機在很多時候就成了唯一選擇。

長滯空、大載荷比

以B-2隱身戰略轟炸機來說,一架B-2可以攜帶16枚2000lb炸彈,也可攜帶80枚500lb炸彈,其載彈量、打擊效果是洲際彈道導彈無法比擬的(這裡僅指常規戰爭,畢竟核戰的考慮因素太多了)。有些特別的炸彈,也只能用戰略轟炸機攜帶,例如GBU-57精確制導巨型鑽地炸彈,單枚重量13600公斤,一架B-2可以搭載2枚,一枚就可以擊穿60米厚度的5000PSI強化混凝土。經過幾場實戰檢測,一架戰略轟炸機的作戰效能大概等於出動10架攻擊機的投彈量。科索沃戰爭期間,B-1B戰略轟炸機以2%的出動架次,完成了20%的投彈量。海灣戰爭中,B-52的總出動架次占空軍的3%左右,也完成了30%的投放彈藥重量。因此,在作戰效費比方面,彈道導彈與戰略轟炸機幾乎沒有科比性。

同時,一架戰略轟炸機在現代局部戰爭條件下,可以攜帶多種不同彈藥,以應對各種不同目標。較長的滯空時間,也保證了戰略轟炸機可以隨時在戰區升空候命,隨時執行打擊任務。阿富汗戰爭期間,北方聯盟的士兵在不經意間發現一個塔利班基地,呼叫空襲後,美國B-52轟炸機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就完成了摧毀任務,那麼你可以想像,如果動用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那麼準備時間和引起周邊國家的抗議將會多麼強烈。

另外,如果只是攜帶常規彈頭,那麼洲際彈道導彈的打擊誤差還是偏大了一些,打擊效果也不會太好。

費用問題

目前,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比較低,熱戰的表現形式還是以局部戰爭為主,但即使這樣,打一場美國對阿富汗級別的戰爭就是數千億美元的花銷。而科索沃這樣僅僅依靠空中轟炸就基本完成的戰爭,北約空軍也一共2萬3千多件彈藥,其中精確指導彈藥8000多件。如果這8000多件精確制導彈藥全部用空面巡航導彈那麼就是將近100億美金,如果用聯合制導攻擊炸彈才花3億多美金,若是像俄羅斯在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時那樣還用一些無制導鐵炸彈,那就更省錢了,順便還能消化以下老舊彈藥庫存。那麼可以算一下,這種戰爭如果都用攜帶常規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來打擊,那麼恐怕一場戰爭就把美國的老底花光了。

威懾力和任務彈性

首先,戰略轟炸機的任務彈性要比導彈大的多,即使已經攜彈飛臨敵方上空,只要還沒有投彈,那麼轟炸機就可以隨時接受命令返航中止作戰任務。而洲際彈道導彈一旦發射,那麼後果難以想像,所謂開工沒有回頭箭就是這樣。洲際彈道導彈的實用性也要差一點,一般都是作為大國博弈的最後底牌,平常戰爭根本用不上。導彈對他國的心理震懾能力也要弱於戰略轟炸機,雖然彈道導彈也是實實在在的威懾力量,但是威懾意義比較抽象,美國、日本、歐洲都知道俄羅斯有多少核彈頭和洲際導彈,仍然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但是老邁的圖-95繞行一圈,基本上就鬧得他們雞飛狗跳。畢竟告訴你我有多少導彈瞄準你,沒有戰略轟炸機巨大的陰影、咆哮的轟鳴聲從你頭上掠過來的直觀。

綜上所述,戰略轟炸機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以後能玩的轉戰略轟炸機的大國,也只有技術經濟實力都非常雄厚的國家了,像英、法這樣的老牌歐洲強國,基本上都放棄了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和使用,一來養不起,二來研製不起,三來反正打仗的時候的都是給美國幫忙,美國是主力嘛


在三位一體的戰略武器格局中,潛艇的隱蔽性最好,生存能力最強。陸基發射井導彈的費用低,反應快。轟炸機的生存力居中,機動速度最快。所以三者各有所長。

武器裝備能夠長時間不被淘汰,首先要有技術進步。

步槍能保留到現在,先後採用後裝彈藥,火帽擊發,武器自動化射擊技術,技術進步才使步槍煥發生命力。

氣球飛艇,由於技術沒有進步,固有缺點無法客服就被淘汰。

轟炸機技術也在進步。從螺旋槳到噴氣式,從無制導炸彈到空對地導彈,從電子干擾對抗到雷達隱身技術,轟炸機不斷適應新的作戰環境才能繼續生存。


謝邀。

單純從打擊能力來討論的話,陸基核力量在中俄兩國的核力量中都佔據主要地位,在美軍中地位略低於潛射核力量。陸基核力量的特點是,射程遠,當量大。而戰略轟炸機所攜帶的巡航導彈由於受彈體尺寸限制,射程多在3000以下,且當量較小,尤其是早期的核炸彈更是需要臨空轟炸。

從自身生存能力來討論的話,潛射核力量的生存能力最強,其次就是空基也就是戰略轟炸機,然後是陸基機動核力量,最後是部署在固定發射井裡的。這中間的差別分別源於被發現難度、被追蹤難度、被打擊難度。 這裡面尤其是陸基核力量,現在絕大部分陸基核力量發射都必須依託預設發射陣地,而發射井和發射陣地都是固定的,在現代天基偵查能力面前,其實就像標註在地圖上的城市一樣顯眼,可以說是在第一波核突襲中的必選目標。而空基力量,在收到預警後可以迅速升空值班待命,生存能力強了不止一個量級。

從部署和效果來討論的話,核力量真正使用的機會很小,尤其五常之間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核力量的展示更多就是一種決心的宣示,表明己方態度而已。既然是展示,就要讓儘可能多的人看到,那麼,沿著威懾對象領空線飛翔的攜帶實彈的戰略轟炸機的視覺衝擊力就比起豎發射筒的發射車實在多了,現場感也更強,而且只是花點航油錢,比起發射一枚哪怕中距彈動輒1個億要便宜太多了。 更何況,發射實彈的演習敵對意味太濃。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嘛,還是戰略轟炸機可硬可軟,可大可小在國際輿論控制上方便多了。

以上三個方面對比後,除了射程和當量,生存力和部署靈活度方面戰略轟炸機都更具備優勢,更何況戰略轟炸機還可以在己方具備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用常規打擊手段橫行於敵人領空。 所以,至少在現階段,陸基核力量是不可能取代戰略轟炸機的。

個人見解,歡迎斧正。


因為戰略轟炸機可以隨時出去溜達溜達,洲際導彈能隨時打出去再收回來嗎?況且戰略轟炸機不僅僅可以帶核彈,各種導彈炸彈都可以帶,說白了就是威懾能力和靈活性更好,而且多了一種打擊方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