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與信任

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意義非常重大的問題,它關乎中華民族是否還能和歷史上一樣再屹立不倒下去的問題。對中華民族來說這是最為高大尚也是最核心的的問題。

「忠孝節悌,禮義廉恥」更準確些,是孔子他老人家提倡的人之八德。也是中華民族奉行的行為規範準則。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更具體細節會有所不同,但總的原則上來說豪無疑問是我們到現在也應遵守的行為規範,或者說這些才是中華民族應始終遵守的社會公德。

忠~廣義上來說,就是忠於職守。這個職守的範圍肯定是隨著時代的不同,在具體內容上會有所變遷 ,比如說在君主制的朝代時,就會有忠於君王的含義。但無論時代怎樣變遷都不會改變其核心內容。比如忠於自己的國家才是愛國、比如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才能說你忠於職守、比如說遵守本國的法律法規等等。

孝~就是尊敬自己的長輩,並善待奉養自己的老人;

節 ~就是堅持氣節,所謂貧賤不移、富貴不淫;

悌~是說兄弟姐妹之間要團結友愛;

禮~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遵守公共規則。

義~就是能夠主張並堅持公道、報打不平、仗義救困;

廉~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自律清廉、只取法律和規定範圍內的報酬;

恥~是對是非榮辱要遵守公認的規範、自己做錯事了要有羞恥之心,看到別人做錯了應去勸戒並自己要引以為戒;

還有種八德的說法是∶忠孝悌信、禮義廉恥。

信~誠實守信。

看完這些想來對這八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會有異義了吧。

之所以現在的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讓人不恥的現象,並不是中華民族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和優良傳統,而是我們在追求物質的時候忘卻了我們固有的最為寶貴的財富,轉而去相信和追捧所謂的西方文明,去祟拜所謂的先進國家。這不能不讓我們自身感到羞愧。我們墮落到連老祖宗的寶貴遺產也視而不見了么?我們連中華民族能生存發壯大的立身之本也忘卻了么?不要忘記歷史上我們被異族武力擊倒過不止一次,但是我們從未被他們在精神文化層面上被擊倒過。而這才是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傳承不斷,每每受挫卻始終屹立於世的根本所在!


麓風軒認為:「忠孝節義、禮儀廉恥」是過去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雖然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到現在仍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應該捨去不合時宜的東西,與現在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發揚光大。

以「忠孝節義」四字為例:宋代洪邁在《夷堅丙志·忠孝節義判官》中說:「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自此「忠、孝、節、義」被譽為中華傳統四字美德。

1、「忠」者,《說文解字》認為:「忠,敬也,盡心曰忠。」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在當今社會,忠是指對國家的忠誠,自覺擁護和堅持國家的決策和決定,自覺與國家的政策方針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國家的一切,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和權利。

2、孝字作何解呢?《說文解字》中書:「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事,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故孔子認為:「教民親愛,莫大於孝」。現在說孝,指子女尊敬、贍養父母,晚輩尊敬贍養長輩,尊敬先於贍養。孝字美德,永遠都不會過時。

3、「節」如何理解呢?《左傳·文十二年》中說:「節,信也」。《周易·雜卦》:「節,止也」。《周易·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古代要求婦女講貞節、立牌坊,那一套與當今肯定不合時宜了,但是講究氣節、講究骨氣不會過時。

4、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孔子說:「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朱熹也說:「義者,天理之所宜。」封建社會過於強調為兄弟兩肋插刀,不惜以身試法的「義」字標準不可取,在道德、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講究義氣、講究大道、弘揚正氣,這是任何時代都必須的。

歡迎讀者朋友們交流。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看到這題,我不由感慨題主好大的氣魄!竟然將「無知者無畏」演繹到如此地步!真是嘆為觀止!

忠孝節義,禮儀廉恥,毫無疑問是道德國風!

沒有或者不懂的叫做:不忠、不孝、失節、忘義、失禮、失儀、不廉、無恥!這八種均是無恥不道德之人!字面意思,國人個個識得!

忠是指忠誠,對應的是奸佞小人;

孝是指奉養,對應的是不肖子孫;

節是指氣節,對應的叫沒節操;

義是指合宜,對應的叫多行不義必自斃;

禮儀是指禮數儀態,對應的叫不懂禮貌,有時也叫沒有教養!

廉恥,不解釋,應該懂!沒有廉恥的人,也看不懂上面寫的字!

所謂封建,叫做封邦建國,意思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夜郎自大,井蛙語海,夏蟲語冰,食古不化,迂腐陳舊!

都跟你說了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還問的出這種問題!叫做狗嘴吐不出象牙!


什麼叫封建糟粕?是古代的道德修養就是封建糟粕了?完全是以偏概全,矯正過往嘛!不忠於祖國,人民,就忠於自己的需求?!不孝於父母,長輩,卻把領導,上司孝得比爹媽還親,甚至爹媽還不入自己的寵物狗;毫無節操,沒有原則,見好處就跪舔;沒朋友之義氣,別人在對你貼心貼肺你都要在他最需要你時在背後捅刀;沒有行為舉止的規範,不注重場合的展露粗魯,庸俗,讓人噁心的一面等,都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過分的追求自我造成的,你還能說這些道德規範是糟粕嗎?


孔子孟子及追隨者提倡踐行的儒學,是二干五百多年中華不朽的傳奇。`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浩然正氣"至今是海內外全體華人的人生信條,也是古老文化興盛不衰的秘密。梁山泊旁一座小村莊,村長晁蓋會計吳用率一幫村民打出`替天行道"的旗號,匯聚起一百單八將,上演了一出民間反腐的好戲。雖說是戲說,晁蓋,宋江,吳用分別能擔當天王,軍師,武松林沖能勇冠三軍,生動演義了一迴路見不平該有的擔當。一百單八將表現出的政治軍事才華,源於古代中華文明的傳承,稱之為道德國風未必合適,卻算得上`浩然正氣"。

糟粕即是人性的弱點,與生俱來,修齊治平需要世代修鍊踐行。宋江們的失敗也是在無時提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忠孝節義,禮儀廉恥,八個字,要徹底了解八個字精髓的含義,把這種精髓的思想指導貫穿於社會中的每個分子,良好的社會風氣又服務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份子,雖然八個字看似簡單,卻是對人的天性不足之處的改良作用,也是一個思想教育的系統工程,對社會的團結穩定和諧都有著因果的關係,忠字看似簡簡單單,卻包含著一個國家凝聚力的動力源之一,只是人們要賦予正確的理解和運用,八個字的思想指導,無非是使人們辯別是非,美與丑的辯證,使人們更貴於獨立的審美觀去監督社中的每一個份子與自我約束,


事實上,這些要求本能地在每個人的靈魂中,這一點表現在人的尊嚴中,只是思想沒有通達的人,無法堅持自己的尊嚴罷了。我猜測孔子的看法是把這些品質要求獻給一個良好的社會,事實上一個良好的社會本身就能凝聚到高品質的人民的堅定支持,我估計孔子也並不贊成毫無意義的死節,否則不會把老聃介紹給大家。我的看法是人應該忠於人民的利益基礎上,將一切價值從新衡量。


八字雖簡但但義意卻是做人根本,忠是價值觀認同。如果對國家不認同能有忠嗎?孝一,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肯定,但最主要還是和。家和萬事興,理解和包容是每個人應有最基本的道德。節,說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卻是最主要做人根本,總之拋拋棄之這道德國風中國還剩什麼只剩對外盲目崇拜,對金錢之崇拜!對內是道德喪失,對外讓他國之人鄙視。而無真誠之盟友。在說一邊人可無知,不可無恥。如果對做到不忠,不孝,不節,不義。還是人嗎?


這句話要了解其中的意思,首先要清楚是儒家宣傳這句話的,但儒家當漢奸每一次都是他們帶頭。之所以如此就要清楚儒家的忠孝是一體的,儒家君子是君父的乾兒子,盡孝就是盡忠,但危機時刻還是親爹親,只要你也尊孔並不介意再投一個乾爹。儒家講禮儀,孔子沒講廉恥,後來儒生講的廉恥是受管仲的影響。管仲是很看不起溜須拍馬之徒的,講的禮儀也不是儒家周禮。因此這句話要想成為道德國風,先有君父這個條件。


應該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加上仁愛和平。這些道德規範,有利於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在一個家庭,父子有親,父慈子孝,則不太會出現遺棄子女,虐待老人。夫婦有情義,恩義,道義,則家庭不容易遭受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的威脅。官員盡忠職守,廉潔奉公,則貪污腐化會得以遏制。至於國與國之間,若和睦共處,平等相待,友愛互助,則不太會出現強國欺凌弱國,富國輕慢貧國,國壓制小國,哪會有那麼多國際爭端,甚至訴諸武力,爆發戰爭?再推而廣之,親親而後仁民,仁民而後愛物,則愛護動物,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與共。再退一步說,社會混亂,流氓惡霸什麼的招搖撞騙,只要有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的俠肝義膽之士路見不平,挺身而出,則邪惡勢力至少有所驚懼。更退一萬步來說,戰爭爆發,只要有人準備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則國家民族危難之中尚有光復之望。這其中的深意,仔細掂量掂量,是取是舍,讀者諸君,慧察定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