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陳可辛的《十月圍城》,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似乎你從頭至尾可能都是間接被灌輸了紅色革命的信息,這種避免太過直接的傳輸,恰到好處得將觀眾吸引了過來。

這部電影,也讓我對「革命」有了新的認識。

1905年,香港中環。革命志士慘遭暗殺。知悉孫中山(張涵予)即將抵港,清廷遂派遣將軍閻孝國(胡軍)前來剿殺。他收買賭徒沈重陽(甄子丹)作密探。適逢商人李玉堂(王學圻)之子李重光(王柏傑飾)考學慶典,沈重陽見前妻月茹(范冰冰)與幼女已成他人家眷,黯然離去。為護孫,《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梁家輝)邀戲班班主(任達華)出手,令其慘遭滅門,其女方紅(李宇春)僥倖生還。陳少白被擒,與閻孝國相見,師生決裂。獨子遊行好友被擒等變故,使李玉堂投身革命,引得探長史密夫(曾志偉)查封報館。

其間,李玉堂幫車夫阿四(謝霆鋒)與戀人阿純(周韻)訂婚。月茹夜會沈重陽,要他棄暗投明。打女方紅、小販王復明(巴特爾)、乞丐劉郁白(黎明)等人也先後加入護孫行列。一場驚心動魄的全城追殺由此展開。

影片開始楊衢雲(張學友)在香港演講後不到五分鐘就被開槍刺殺,預示著這次保護孫文任務的兇險。

《十月圍城》的故事概念來自於本片監製陳可辛父親陳銅民的劇本,而導演陳德森為開拍這部電影,不但用了十年時間來籌備劇本,還耗資了四千二百萬在上海復原了百年前的中環街市。

做為串起本片兩個人主線人物——李玉堂和閻孝國,一個是本地的富賈,一個是效力朝廷的將軍,機緣湊巧,站在了正反對立面上。

李玉堂身為商人,為人精算,可能他支持革命的動機也只是出於同情和商機(此人身上有當年宋查理影子)。他會接下這個燙手的任務完全是基於老友陳少白的不知所蹤,自己的報館被封。可一牽扯上親生兒子的性命,他的底線立刻暴露,在戲的後半段他不停地追,追的是他將來的希望,可惜終究沒逃出宿命的安排。

讓李重光抽籤替死這個橋段是陳可辛想出來的,為的是後面的戲更精彩更懸疑,因為觀眾大致也明白了孫文不可能會死。然我的想法還是多了一重,恐怕這個後果也是李玉堂自己造成的。

他情急招來的人,都是基於工具理性的算計。這也不能講他居心不良,畢竟阿四、方紅、王復明、劉郁白包括沈重陽,並不是不明不白地面對死亡,但每當一個人送死,便是造孽。

李敖曾經講過,愛國分兩種:一種是為了氣節,另一種則是愚忠。而閻孝國就是後面那一種。

他不是一個不知感恩尊重師長的人,對於恩師陳少白,對於在執行刺殺任務路上跟他拼死拼活的人,也非殘暴到非置對手於死地的人,要不陳少白也不可能輕易地開槍打死了他。只是他的愚忠讓他看不清,或許到了後面,他已然明白坐在轎中的人,並非是要殺的孫文,可是「身為一個軍人,當死於邊野,何需馬革裹屍?」性格的人,註定了他的悲劇。

有人講《十月圍城》是披著愛國旗號實則講述俠義故事的戲,因為太像當年邵氏張徹的《上海灘十三太保》,只不過多加了一半文戲在裡面,這樣的故事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可行的。

當年陳德森的想法是:這些角色都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分子,而各有自己的情懷。他覺得這樣會比較新鮮,不然就變成了主旋律的樣板戲。他認為真實的革命背後,很多人默默犧牲,可能連革命是什麼都不知道。

說到底,揭露人性,強過教科書般的說教。

作為殖民地的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匯容,人才結集的地方。也正是它特殊的身份,才會有這麼一幫販夫走卒流落在此,他們誓死捍衛的,也並非是為大義,大多數是為了自己微小的心愿,這種心態,正是香港的心態,也是香港的拼博精神。

死士方紅,她加入的理由基於報殺父之仇,並未曾想過會與兇手同歸於盡,真是可惜了她父親曾經如此心思細密的安排她逃脫,而她最終也無法扶靈北上,「爹,女兒不孝」 這句臨終時咬牙切齒的話,道盡了她的無奈。

王復明曾是一個少林僧人,基於領過李玉堂幾袋救濟米懷了好感,不明就裡地就被騙了進去,有時候這種頭腦簡單的人物特別容易上當,導演或許想暗示我們,打著正義旗號的人,也未必不會耍些小手段,他最終扳倒牌樓的柱子以死阻擋對手,壯烈得有如神士一般。

車夫阿四,這個日日陪伴老爺李玉堂或少爺李重光的小人物,忠心護主也是他本份的事,但是老爺還是把他當成了一顆棋子。當他喜滋滋地跟著老爺去阿純家提親,他並沒感受到既將來臨的殺戮,以為過了明天,他和阿純兩人就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在海邊,這兩個小戀人笑得多麼溫馨,當阿純問他你知道你明天要保護的人是誰么?他傻傻地笑說能讓老闆高興就好。他的天真無知和純樸...可惜美好轉眼即失,悲劇不就是毀掉美好給觀眾看的么?

捕快沈重陽是一個為了錢可以做一切事的賭徒,也是這個陣營里身份最難確定的一個。但當前妻月茹打出親女牌來,這個靠爛賭整天混日子的人,居然看到了希望——他倒戈了。雖說這橋段編得有點過,但誰能說清楚當初李玉堂收留這懷了孕的女人只是為了好意?李老爺是個連街邊乞丐的底細都會打探清楚的人,所以月茹只不過想著報恩,而李玉堂卻因此贏了對方陣營中的敵人。

當沈重陽得知自己有了女兒,那追著女兒一路奔跑,最後看著女兒那種驚訝、喜悅和後悔,想認卻不敢認...甄子丹一路演來,真是感人!不知他最後命知自己既將赴死,將那晚女兒無意落下的布娃娃交還給李玉堂,李玉堂心中可否會為這件血淋淋的玩偶而感到終生內疚?

因家中發生變故淪為乞丐的劉郁白,看得齣戲份已經被刪了不少,否則光憑那幾句過堂話和一些小枝節,是無法說清昔日的武狀元如何會暗戀父親的妾待而導致父親氣死、小妾毅然自決的。他流連於煙霞館,靠著李玉堂每天給的一塊大洋渾渾度日,在這批人當中,他是唯一清楚也是立志求死的人,他要的不過是一個磊落的借口罷了。

但真正到了決死的那一刻,窗外的慘烈令躲在屋中的人都不忍細聽,更令陳少白急急關上了窗,李玉堂呆立在窗口,劉郁白不惜血肉之驅,硬生生擋住了那幾十號人的圍攻,成功拖延了寶貴的十五分鐘。

倒在血泊中他,幻覺中是戀人那強忍淚水的深情凝視,或許那天她告別他獨身上路,也是這個不舍的眼神...這一刻,他從容而死。

比起李玉堂的老謀深算,兒子李重光動機很純粹,也很熱血。他心裡想的比誰都明白:「全中國都卷進去了,我還能置身事外么?」

但當他坐在孫文母親前,窗外的打鬥聲還是令他惴惴不安,畢竟他只不是一個17歲的少年,根本沒經歷過真正的生死...此時孫母那充滿慈心的一握,令這少年終有了面對的勇氣。呂中畢竟是老戲骨,她端莊的坐姿,慈祥的語氣,活脫脫地演出了一個飽經風霜的母親應有的風姿。

計劃成功了,可人也死盡了。當李玉堂抱著孫文的替身,自己兒子的屍體失聲痛哭時,他可否想過耗盡心力的布置籌措,到頭來竟陪上兒子的性命,革命果然就是痛苦。

作為商業片,陳德森誠意地奉獻了大量的心血,但還是不免流露出匠人的氣息,因為這種對死亡的描述被過份誇大,令人看不到希望。前面提到的《明月幾時有》,許鞍華最終給影片安排的結尾是72年後燈光燦爛一片平安氣象的維港,這種感覺是真實的,也是一種連通過去與現在的,具有歷史性連續性的召喚。而本片的結尾,卻是孫文獨自一人,回望戰場,抬頭向前作沉思狀。

臨時拉來的人犧牲了,連影子也沒逃脫——這可是17歲代表未來理想的新生力量。「革命就是痛苦」——為什麼會是痛苦?因為有太多人為理想流血而死。電影最終給我們的思考是:這種犧牲過程並不單純,因充滿了大量人心的誤導、隱瞞、欺騙,所以痛苦也包含了良心的不安,對不擇手段的猶豫。

「一瞥之下,過去與未來轟然同時並至,我的意識成為長達半世紀的灰燼,時間未至已成灰。而我的餘生盡在其中。」

歷史的灰,時間的灰,革命的炮灰。


首先推薦今年票房與口碑齊飛的《戰狼2》。

《戰狼2》的出現,讓許多觀眾忍不住發出感嘆:一部主旋律電影,居然拍的這麼好看!

《戰狼2》將主角冷鋒的英雄人格置於整個國家的強大之下,當中國軍艦上導彈騰空而起的一刻,觀眾意識到了國家的強大才是人成為英雄的根源。

於是,英雄的形象擺脫了既往單打獨鬥、以一己之力為國爭光的模式,國家成為英雄的堅強「靠山」。

英雄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愛國這一「主旋律」主題也就水到渠成。

一種荼毒生靈的惡,只有所有人聯合起來,不給它容身之處,才能真正有禁有止。

再推薦一部《智取威虎山》。

翻拍《智取威虎山》這樣的革命老電影,也讓人眼前一亮。

本來我以為沒什麼人會看的,但電影本身沒讓觀眾失望。

張涵予的楊子榮,不再是刻板的紅軍,而是貪小便宜、滿口黑話,關鍵時刻卻讓人信得過。

《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一改樣板戲中英俊瀟洒的形象,留著黑鬍子,猶如黑幫土匪,卻展現別樣魅力。

而且電影將個人英雄主義與家國情懷結合到一起,不再是刻板的故事模式和人物形象,還強有力地激發了國民愛國主義情懷。

所謂主旋律電影,體現的是民族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文化傾向。

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橫行的當下,年輕觀眾對《戰狼2》《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等影片的熱贊,彰顯了社會對主流價值觀回歸的呼喚。

三部電影都為我們塑造了不同的英雄形象。

新時代呼喚新的英雄,我們也可以在銀幕上創造新的「超級英雄。」

無論是《戰狼2》中的軍人冷鋒,還是《湄公河》中的緝毒警察,還是《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他們都靠著自己的中國功夫和職業素養、帶著「痞」氣,而且懂得智慧制敵,有著堅定的民族榮譽感,不畏生死,為了中華兒女幸福,讓罪惡無藏身之地,

今天的中國不一樣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不論何時,中國絕不會放任敵人逍遙法外。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肥肥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