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發海外策略首席廖淩

  ● 港股策略周論:港股真的迎來配售潮了嗎?

  近期部分港股強勢板塊配售、可轉債發行量增加,引起市場“抽血”效應的疑慮。港股是否已具備“配售潮”的條件?若果真出現“配售潮”,對港股市場的影響如何?本期策論,我們就此問題進行詳細剖析。

  港股再融資成為疫情下IPO滑坡的補充。相比疫情下“遇冷”的IPO,港股配股、可轉債(CB)等再融資的發行在疫情下遭受的整體衝擊相對更小,但遠非火爆。和往年相比,信息技術配股公司占比提升,多以小市值公司為主;從個股來看,不乏部分前期表現強勢個股配售。

  自上而下來看,當前港股市場不具備形成“配售潮”的條件。在當前經濟疲弱、盈利下行、估值偏低的市場環境下,加上對折價配售的限製政策,上市公司配售的意願偏低,使得2020年出現“配售潮”的概率偏低,對市場走勢不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自下而上層面,即使港股配售增加,也並不能決定股價趨勢。我們認為,配股固然會造成股票供給量的突然增加,但公司股價走勢更多還是有賴於盈利、估值、風險偏好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逢配股必跌”的陳詞濫調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此外,“先舊股後新股”方式的減少、高位配售占比偏低,可能也意味著配售對股價衝擊的減弱。

  投資策略:5月市場波動可能增加,但回調後仍建議增配港股。歐美復工後的疫情長尾風險仍然存在,加上低油價影響,需關注因債務“壓力測試”、基本面下修帶來的海外波動風險。但在 “資產荒”下,高股息的港股若估值回調後,中長期的配置性價比仍極高;行業配置關注低估值(銀行、地產)、低波動(醫藥、必需消費)、稀缺性(軟件互聯網)三條主線。

  ● 市場概覽與情緒跟蹤

  本週(5.4-5.8)恒生指數下跌1.68%,板塊方面,恒生一級行業分化,非必需消費業領漲,電訊業跌幅最大。HVIX指數、港股看跌看漲期權比例、主板沽空比例均小幅下降。

  ● 宏觀流動性與估值跟蹤

  本週(5.4-5.8)人民幣兌美元彙率貶值,10年期美債利率0.69%,中美利差小幅走闊至193BP。WTI原油價格上漲至24.7美元/桶。恒生指數PE 9.78倍,低於曆史均值水平。

  ● 一致預期EPS跟蹤

  本週(5.4-5.8)彭博對於恒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20年EPS一致預期增速下調。

  ● 南下北上資金跟蹤

  本週(5.4-5.8)北上資金淨流入28.6億元,南下資金淨流入16.9億元,港股成交額中南下資金參與占比上升。

  ● 核心假設風險

  美元、美債利率上行;國內信用收緊;盈利不達預期、貿易格局惡化。

  報告正文

  一、港股周論:港股真的迎來配售潮了嗎?

  與節後A股的強勢不同,港股整體表現較為平淡;港股恒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分別下跌1.68%、1.72%。板塊方面,恒生一級行業漲跌互現,信息技術和日常消費板塊領漲,低估值的金融、電信服務反而跌幅最大。

  在近期港股市場持續低位震盪的背後,隱藏著投資者更深層次的心理矛盾,比如彙豐控股暫停分紅,掀起一波關於港股高股息、低估值是否為“價值陷阱”的討論;再比如最近港股強勢板塊配售、可轉債(CB)發行量增加,引起市場“抽血”效應的疑慮。

  站在市場波動之際,我們需要回答一個容易被“印象流”和“標題黨”的疑問——港股是否真的已經迎來配售潮?此外,“逢配股必跌”似乎是港股投資者長期以往的簡單粗暴理解,但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和曆史上多次配股規模較大的年份相比,當前港股所處的市場週期、經濟週期、盈利週期、估值水位、貨幣環境、監管政策是否本就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使得即使配售規模增加,也無需對此過於擔憂?針對港股配售此話題,我們本期的策論嚐試用數據和邏輯進行全面的解讀。

  1.1 相比疫情下“遇冷”的IPO,港股再融資相對活躍,但遠非火爆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造成內地公司赴港上市數量滑坡,2020年初至今僅有46家IPO。儘管隨著國內疫情由“遏製”階段進入“緩疫”階段(WHO於4月6日表述),但出於對疫情後的經濟前景、企業經營預期不明朗,加上更少的社交場景也延緩了港股上市公司IPO的速率。從熱門行業的IPO節奏來看,醫藥板塊最具代表性,2019年共有19家公司赴港上市,但2020年至今僅有3家。

  相比之下,配股、可轉債(CB)等再融資的發行流程更簡潔、審批速率更快,在疫情下遭受的整體衝擊相對更小,例如CB發行規模較去年同期反而更高,而配售規模的下滑也更為溫和。

  從板塊分佈的情況來看,以往港股地產、金融、工業、可選消費等板塊是配股公司較多的方向,以傳統產業為主;但今年有所不同的是,科技股表示出更高的配股興趣,但以小市值公司為主;也不乏部分前期表現強勢個股配售,如愛康醫療(01789.HK)。

  1.2 自上而下來看,當前港股市場不具備形成“配售潮”的條件

  考慮到年初以來配售公司數量仍然偏低,自然無法將其稱之為“配售潮”。事實上,從市場週期、經濟週期、盈利週期、估值水位、貨幣環境、監管政策等多個維度出發,當前的港股上市公司出現“配售潮”的概率不高,主要理由如下:

  (1)和2009、2010、2014、2017年相比,2020年的整體市場情緒偏低、盈利偏弱、估值偏低,上市公司尤其是傳統產業公司的股價多處於底部區間,配售意願整體不強;

  (2)和2015年相比,最大的差別在於政策環境,2014年11月允許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配售之後,2015年迎來了一波史無前例的“配售潮”,直至2015年11月港交所擬收緊大比例配股買殼交易,使得頻繁出現的配售活動有所降溫。

  總體來看,儘管貨幣寬鬆利於配售參與方的資金募集,但在當前經濟疲弱、盈利下行、估值偏低的市場環境下,加上對折價配售的限製政策,上市公司配售的意願偏低,使得2020年出現“配售潮”的概率偏低,對市場走勢不會產生重要影響。

  1.3 自下而上層面,即使港股配售增加,也並不能決定股價趨勢

  退一步講,假如後續果真“出乎其料”迎來新一輪“配售潮”,是否要“談配股色變”?至少從2020年配售的港股樣本來看,配股公告後T+7日內股價上漲/下跌的公司數分別為18/15,“逢配股必跌”的陳詞濫調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我們認為,配股固然會造成股票供給量的突然增加,但公司股價走勢更多還是有賴於盈利、估值、風險偏好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

  另外,從配售方式的演繹來看,“先舊股後新股”方式的減少、高位配售占比偏低,可能也意味著配售對股價衝擊的減弱:(1)所謂先舊後新,是公司把舊有股份售予獨立第三方投資者,然後公司再認購發行的新股份,其優點是較快,更利於獲配後直接拋售,通常對二級市場股價更容易產生不利影響。今年“先舊後新”的配售公司數量為0;(2)高位配售(以10年以來股價75%分位衡量)容易造成“高位圈錢”的不良形象並產生股價波動,但今年大多數公司仍屬於低位配售。

  1.4 投資策略:5月市場波動可能增加,但回調後仍建議增配港股

  近期投資者較為關心配售、CB發行對市場的負面影響,我們曆史複盤、案例分析的維度出發,主要回答兩個問題:(1)港股是否具備迎來“配售潮”的條件?(2)即使後續出現“配售潮”,對港股市場的影響如何?我們的主要的結論如下:

  第一,相比疫情下“遇冷”的IPO,港股配股、可轉債(CB)等再融資的發行在疫情下遭受的整體衝擊相對更小,但遠非火爆。和往年相比,信息技術配股公司占比提升,多以小市值公司為主;從個股來看,不乏部分前期表現強勢個股配售。

  第二,自上而下來看,當前港股市場不具備形成“配售潮”的條件。在當前經濟疲弱、盈利下行、估值偏低的市場環境下,加上對折價配售的限製政策,上市公司配售的意願偏低,使得2020年出現“配售潮”的概率偏低,對市場走勢不會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自下而上層面,即使港股配售增加,也並不能決定股價趨勢。我們認為,配股固然會造成股票供給量的突然增加,但公司股價走勢更多還是有賴於盈利、估值、風險偏好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逢配股必跌”的陳詞濫調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此外,“先舊股後新股”方式的減少、高位配售占比偏低,可能也意味著配售對股價衝擊的減弱。

  投資策略:5月份港股市場可能迎來更多波動,但估值回調後配置價值仍較為突出。歐美復工後的疫情長尾風險仍然存在,加上低油價影響,需要關注因債務違約“壓力測試”、經濟衰退和盈利下修帶來的海外波動風險。在美股動態PE估值快速修復至曆史上限之後,我們認為其將從“快跌快漲”的模式轉入“綿綿細雨”,或對港股產生階段性干擾。但港股極低的估值已隱含了海外“危機模式”和基本面下行的悲觀情景,經曆暴跌之後伴隨利多因素的“積少成多”,若出現估值回調後則無必要過度悲觀。

  行業配置繼續關注“低估值、低波動、稀缺性”三條主線:(1)對於長期資金而言,港股高股息是一個極佳的配置方向(銀行、地產);(2)疫情“低敏感”的醫藥、必需消費“抱團”效應有望繼續,但估值的壓製使得精選個股的重要性抬升;(3)個股層面,優質“稀缺資產”是長期不變的投資主題,Q2我們建議關注中概回歸預期增強下的軟件互聯網等“新經濟”領域。

  市場概覽與情緒跟蹤:本週(5.4-5.8)恒生指數下跌1.68%,板塊方面,恒生一級行業分化,非必需消費業領漲,電訊業跌幅最大。HVIX指數、港股看跌看漲期權比例、主板沽空比例均小幅下降。

  宏觀流動性與估值跟蹤:本週(5.4-5.8)人民幣兌美元彙率貶值,10年期美債利率0.69%,中美利差小幅走闊至193BP。WTI原油價格上漲至24.7美元/桶。恒生指數PE 9.78倍,低於曆史均值水平。

  一致預期EPS跟蹤:本週(5.4-5.8)彭博對於恒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20年EPS一致預期增速下調。

  南下北上資金跟蹤:本週(5.4-5.8)北上資金淨流入28.6億元,南下資金淨流入16.9億元,港股成交額中南下資金參與占比上升。 

  二、一週港股流動性、盈利預期與估值

  2.1 市場概覽與情緒跟蹤

  2.2 宏觀流動性與估值跟蹤

  2.3 一致預期EPS跟蹤

  2.4 南下北上資金跟蹤

  風險提示

  美元指數、美債收益率大幅上行的風險

  國內信用政策持續收緊的風險

  經濟和上市公司盈利不達預期的風險

  中美貿易格局繼續惡化的風險

  前期報告一覽

  港股策略周論

  港元升、人民幣貶,對港股有何影響?——5月第1期

  滬港深基金Q1:加倉“稀缺性”資產——4月第4期

  美股從暴跌暴漲到“綿綿細雨”——4月第3期

  港股分行業財報:19年回顧及20年展望——4月第2期

  相比美股,港股基本面的雙重“免疫力”——4月第1期

  海外風險“三座大山”與邊際變化——3月第4期

  海外和中國資產估值調整是否結束?——3月第3期

  美股高收益債“金絲雀效應”再次驗證——3月第2期

  美股大跌與港股:暫難脫鉤,調整各異——3月第1期_

  ”A強H弱”是趨勢,還是一時煎熬?——2月第4期

  疫情“價值坑”下的市場微觀結構——2月第3期

  春節前後,海外市場有哪些風險點?——1月第3期

  2020年港股如何配置?——12月第1期

  19Q3滬港深基金配置全景圖——11月第1期

  為何港股不再跑輸A股——10月第4期

  香港施政報告與本地股配置——10月第3期

  港股:估值“彈簧”具備向上彈性——10月第2期

  若美股下跌,港股能否“脫鉤”——9月第3期

  配置的天平逐漸向港股傾斜——9月第2期

  港股策略專題

  從彙豐暫停派息到“價值陷阱”——港股高股息是偽命題嗎?

  極限壓力釋放後的反彈——海外及港股市場大漲點評

  寫在恒指PB“破淨之際:看多港股,長線價值者的福音

  油價和多重利空下的港股:艱難時刻,等待黎明

  深度|美股大跌後“何去何從”?——逆週期的“負隅頑抗”

  疫情與港股市場:“價值坑”的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

  港股:價值回歸年——2020年港股策略展望

  四問H股“全流通”:價值發現的”一大步“

  事件陰霾與港股下跌:雖曆短痛,終將修復

  港股“黑天鵝”啟示錄(二):全球化裂痕、事件陰霾與市場波動

  配置的天平向港股傾斜——廣發總量論壇

  “基本盤”顯韌性,早週期待蓄勢——2019年港股中報業績深度專題

  港股大漲背後:價值堅守的回饋

  再論港股長週期:價值凸顯,宜揚“長”避“短”

  人民幣破7下的港股:估值易超調,抱團弱週期

  港股長週期:價值鍾擺與均值回歸——廣發海外投資“長線”系列一

  本報告信息

  對外發佈日期:2020年5月10日

  分析師:

  廖淩:SAC 執證號:S0260516080002,SFCCE No. BNH159

  報告正文請參閱廣發研報系統(可向對口銷售諮詢登入方式):

  https//research.gf.com.cn/reportdetail/500010460

  法律聲明

  請向下滑動參見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有關微信推送內容的完整法律聲明: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供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發證券”)客戶參考,相關客戶須經過廣發證券投資者適當性評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讀者在訂閱本微信號前,請自行評估接收相關推送內容的適當性,若使用本微信號推送內容,須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解讀及指導,廣發證券不會因訂閱本微信號的行為或者收到、閱讀本微信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客戶。

  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廣發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為準。完整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及觀點的出處皆被廣發證券認為可靠,但廣發證券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證,報告內容亦僅供參考。

  在任何情況下,本微信號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在任何情況下廣發證券不對因使用本微信號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做出決策。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反映廣發證券研究人員於發出完整報告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的版權歸廣發證券所有,廣發證券對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未經廣發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

  感謝您的關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