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貝多芬,車爾尼,肖邦,哈農等那麼久以前的曲子為什麼現在仍是鋼琴曲的主流,專業鋼琴考試也以這些曲子為考試曲目,為什麼,是因為近些年來都沒有過如此優秀的作品了嗎,難道幾個世紀前的這些人真的是千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瀏覽全球名列前茅的音樂學院考試,能總結出所有學校的考試要求基本都是這樣:

1. A Prelude and Fugue by J. S. Bach from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2. A complete sonata by Haydn, Mozart, Schubert, or Beethoven, excluding Haydn juvenilia or Mozart K. 545 or Beethoven op. 49 79

3. A complete work of a 19th-century composer4. One piece or single movement by a contemporary composer5. An etude of virtuosity at the level of those by Chopin, Liszt, Rachmaninoff, Scriabin, Debussy, Bartok, Stravinsky orLigeti.

翻譯過來,大致就是:

1.巴赫;

2.海頓、莫扎特、舒伯特、貝多芬;

3.19世紀作品(基本上就是浪漫主義作品)

4.當代作曲家作品(基本上就是20世紀的作品)

5.炫技練習曲(例如肖邦、李斯特等等)

並非想像的我們只彈幾個世紀前的鋼琴曲,而是要彈從鋼琴發明以來一直到現在的鋼琴曲!

所以考試都是按照時期分類的,大致上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巴洛克音樂(1685-1750),代表作曲家巴赫;

2.古典主義音樂(1750-1820),代表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3.浪漫主義音樂(1820-1900),代表作曲家肖邦、李斯特;

4.現代主義音樂(1900-現在),代表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

不同的時期作品風格完全不一樣,所以考試必須要在每種風格里都選曲來參加。

可能你覺得前三種風格的曲子都是古典音樂,所以就把他們當成幾個世紀以前的音樂了,但實際上他們的風格差異是巨大的

現代主義音樂的優秀作曲家是非常多的,很多作品技巧也非常艱深,如果演奏技巧不過關的話,這些作品根本無法去演奏,所以鋼琴初學者基本上不會接觸到這些作品。

就拿斯特拉文斯基來說,這種譜子看著都頭大:

所以看起來學習鋼琴,就是在彈哈農、拜厄、車爾尼了,因為他們寫的教材是針對初學者,所以學琴當然先學它們了。

其實在鋼琴初級階段,也有很好的現代作品教材,例如巴托克的《小宇宙》。

巴托克自己解釋為"由很多不同風格的小曲組成的系列,它蘊涵一個微型的世界。一開始就注入了20世紀前半葉幾乎全部新音樂創作元素,如調式音階及人工音階,雙調性及多調性,橫向的與縱向的非均勻分割的節奏重組與複合等等。

那其實說到鋼琴學習,完全走哈農、拜厄、車爾尼的傳統教學法,也已經是百年前的東西了,現在有的是很多新教材。

例如約翰·湯普森的教材,在全國範圍內使用非常廣泛了,其中還有雷格泰姆、布魯斯、布吉烏吉等等20世紀美國的音樂。在1936-1942年出的《現代鋼琴教程》,也叫「大湯」:

在1954年出的《簡易鋼琴教程》,俗稱「小湯」:

除此之外還有巴斯蒂安在1985-1987年編訂的《巴斯蒂安鋼琴教程》:

這套教材中的選曲更加廣泛,風格也非常多樣化。

這些新的教材比起哈農、拜厄、車爾尼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現在很多優秀教師也都在選用這些教材授課,而傳統的哈拜車只是挑選其中一些來講解,並非全部講解了。

所以,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優秀的鋼琴作品,既然是鋼琴考試,就要做到全面考察,而並非只彈好一種類型就能考上。


因為再牛逼的量子力學的資深研究專家,最開始也是從阿基米德的澡盆子里學出來的。

然而比較尷尬的是,跟你講阿基米德怎麼洗澡的時候你是聽得懂的,而跟你講電子如何把一個原子核撞成一朵煙花你大概率一臉蒙比……

學任何東西都是從它被發明出來的時候的成型期開始學習的,你小學學的加法那可是幾千年前人家就會的東西……想要真正學會一樣東西,必須經歷從表象到本質的研究。也就是「這個我覺得好聽,我先努力模仿到好聽」到「這個我覺得好聽是因為這裡的聲音搭配符合復調的整體思路」。所以我們每個人學琴,都是從最開始的單個音符,再到多個音符這種一點點進步開始的。手指從一點點發力,到大範圍跑動,也是一點點訓練出來的。

上面這個我估計你會認同的,而你疑惑的應該是:為啥進步到幾個世紀前的東西之後,這些玩意就成為主流了沒有繼續進步到現代呢?

直接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大眾的審美層次/意識形態/知識儲備,遠遠達不到能理解現代近幾十年寫出來的很多東西。這一點不僅僅是鋼琴音樂上,就像你大學開始學高數之後,你才會發現TMD真正的數學居然是這麼個鬼東西,以前學的最多能叫「算學」。而日常生活大眾能用得上的基本也就到「算學」了,真正「數學」在生活中幾乎邊都不沾……就類似計算機的演算法,應用到的數學在工業界也遠遠達不到研究所研究到的那種程度。幾個世紀前的鋼琴曲,放到今天,先不說能彈成啥樣,能聽出好壞的人都沒幾個。就算在專業領域內,能把幾個世紀前的玩意彈到「讓教授點個頭」那都得練上相當相當長的時間。你沒那個水準,沒到那個知識儲備,你想彈新現代的玩意,我告訴你你連譜子都看不懂!就像下面這樣的:

這是我之前一個在新加坡學作曲剛入門的小丫頭的一個作業……這玩意給你你覺得跟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比,你想彈哪個?或者說,你能看懂哪個?

藝術的東西,類似音樂,發展到今天,對於大部分飯都吃不飽的人來說是根本沒可能去理解到一定深度的。那個「彈的真快,唱的真高,畫的真像」的圖我就不發了,你們也都知道那玩意到底是咋回事。對於很多人來說,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對於這個行業來說基本到幾個世紀以前已經就是極限了。看看高數掛科率再想想自己當年學成啥鳥樣你們心裡肯定有數。所以後期產生了很多鄰位領域的東西,比如爵士鋼琴,通俗鋼琴,流行鋼琴等一些新興的東西。但只要真正學過鋼琴的人,都知道這類衍生物的核心依舊是在幾個世紀前的古典鋼琴的基礎上,捨棄了大量複雜而高深的東西,用比較通俗和新奇的思路來重新演繹出一個不同的風格。準確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新發展的新事物」,而是「舊時代的新分支」。最簡單的例子:學習爵士鋼琴的人主要思路全部在如何控制爵士和聲的走向,能把和聲做好即興出花樣來就已經算高手了。但如果我用古典鋼琴的基礎要求你在彈爵士的時候,做3個聲部以上的旋律劃分,跑動流水強弱和斷句,踏板踩出有無泛音的區別,你信不信99%的「民間爵士高手」立刻就得撲街!但反過來古典出身的專業鋼琴家在學習新的爵士和聲後,做到這些就會容易很多。當然沒事兒閑的不會有人去要求一個爵士樂手搞這麼奇葩的幺蛾子,但技能儲備對於新生事物學習的巨大影響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活在21世紀了,還在練人家18世紀的寫出來的玩意,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人家大師那時候達到的高度,就已經夠我們這些雜毛奮鬥一輩子了。只有少量天賦異稟的人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快速的向上攀爬。現代好作品有的是,我就很喜歡聽無調性的曲子,但我打死都不會去考慮彈這些玩意的!而對於大眾來說先不說彈了,你能聽得進去這些「亂碼」嗎……?

藝術不是科技。

技術是效率的提升,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後來者就一定居上。科學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可以直接繼承前人的成果。

技術存在更替,新的技術新的材料工藝發展了,就取代了舊的技術舊的產品。

然而藝術不是。

藝術是美的創造,有風格上的差別,後來者卻不一定比前人的作品來得更美。因為風格雖能流傳,但創造作品的只能是自己。

藝術也不存在更替,新時代藝術的發展,不能直接取代前人的藝術作品,我們有了內燃機就不再需要蒸汽機,但不能說我們有了貝多芬就不需要巴赫,有了畢加索就不需要倫勃朗。因為後者的美是獨一無二的,不能被前者所取代。

所以,題主所說幾個世紀前的作品仍然有其自己的藝術價值,而不僅僅在於其歷史意義。哪怕再過幾百年,這些作品一樣會被演繹被欣賞,就像梵高的畫仍然會一直掛在美術館,王羲之的字仍會不斷被臨摹,馬爾克斯的小說仍會不斷重印,泰戈爾的詩歌仍會被不斷傳頌。

因為藝術作品的美是雋永的。


我們近幾年的優秀作品非常多

首先,彈不同時期的作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演奏者能夠熟悉不同風格的曲子,掌握不同風格音樂的演奏方式,這是一點;其次,古典主義的音樂是最容易掌握的,越到後期,就越難,對於演奏員來講,想要演奏好現代音樂,就必須要打好傳統音樂的基礎,這是第二。

最重要的是,現代音樂沒那麼好聽……


用老祖宗的話說,就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