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怎麼會有反思呢?

這就是現實啊,現實就是必須繼續的生活,不然有什麼辦法。看著電影單方面同情李玩的人,那是沒有經受過現實的洗禮。

噢,你以為這部電影就是一部青春片?你以為狗B的生活就是僅僅是為了李玩鳴不平?那你把這部電影看的太簡單了。

想想李玩的父親,他面對前妻出走是什麼心情?他面對生意夥伴和社會官僚是什麼心情?他面對渴望有個孫子的父母是什麼心情?他面對強勢的老婆是個什麼心情?他才是壓力最大的那個人。

你覺得他不愛李玩嗎?自己生了個兒子,害怕刺激到李玩,還專門給閨女買了條小狗。等孩子長到一兩歲才把兒子帶回家,他難道沒有照顧到李玩的想法。他還要面對老婆的質疑責難,你看到看不出來,李玩繼母的家庭地位,要比李玩父親高?

繼母給出的餿主意,能怎麼辦?李玩父親還指望著老婆給介紹幾個關係做生意呢,咋敢反駁?

再換個角度,要是你看見你家閨女大半夜不回家,回家了手裡拎個酒瓶子,你一個當爹的你啥想法?

李玩爺爺奶奶呢?就應該無條件的慣著李玩?就應該要知道李玩從來不和牛奶?就應該在狗丟了之後玩命的招狗?老人家都那麼大歲數了。而且狗丟了之後,一家人都為了這個狗的事情跑回來,你還能說對李玩這個事兒不重視?

在大人看來,那真的就是一條狗,還能咋滴?大人們有大人的事兒,真能天天圍著你轉?大人不理解你,是,不理解,但是你得開口說呀,你不開口,天天印個傳單四處發,誰知道你心裡想的什麼?

你爺爺跟在你身後跑,你還推了老人一把。老人摔個跟頭也就罷了,你都不扶一把?你奶大半夜去找你,都迷路了,作為一個小姑娘,你就一點兒不愧疚?

都說到這裡了,你不反思自身的問題,你還想讓家長咋滴?在這裡你跟我說說家庭教育咋反思?讓大人給你寫檢討書?

大人是沒帶你去天文館,是帶你去酒局了,在大人心目中確實酒局比較重要。費心費力費了多少年功夫維繫的一個老大哥,就因為得帶你去天文館就得得罪了?不能吧。改天行不行?是,爹是欠你的,可你一聲不吭跑出去了幾個意思?你知道你爹多沒面子,你知道你爹多擔心你,你知道你爹多麼為難嗎?

你爹讓你喝酒,就是那麼點功利心嗎?你爹想讓你給他抓面子,讓別人覺得他這個女兒多懂事,多讓人驕傲。

所以說,說到這裡,再談家庭教育,有錯嗎?錯在哪了?是不太功利了么?可是你長這麼大,你沒房子沒車子沒好衣服沒化妝品沒好手錶沒有錢讓孩子讀好學校用好東西,你怎麼辦?對不起,社會就這麼功利。

孩子真的就憑一個家庭的開明就能成長的高大上了嗎?孩子任著性子自由自在生長的生長真的就能長的很好嗎?

說到這裡,不要考慮家庭教育怎麼樣,先想想,你為人父母的,做人做事怎麼樣。你玩著手機教育孩子不能玩遊戲,你抽煙喝酒告訴孩子要有好習慣,你懦弱怕事教育孩子要勇敢。可能嗎?

教育一詞,叫言傳身教,不是嘴上說說就行的,首先要看大人的行為。孩子需要愛,但要分清楚什麼是愛。

而且,這個社會是分階層的,不同層級的孩子,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因為訴求點不一樣。你一個農村原生家庭的教育,非要和人家大明星去比,人家垃圾桶都是愛馬仕的,你有嗎?人家教育孩子要會吃會玩會穿懂時尚,你必須教育你的孩子要省吃儉用努力讀書。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因材施教,家庭教育也是一樣。

所以,如果說到反思,還不如深刻的反思人性,因為人性本就如此。青春這個東西,本來就是要被打破的。青春沒有被打破的那些人,真的太可怕了。


其實無所謂中式西式,對教育者個問題,一直以來批判很多。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的太少。罵天罵地罵人很容易。罵完了怎麼做呢?

都想要孩子好,什麼叫「好」?有錢、快樂還是自由?

該怎麼教育?

都知道要給孩子愛,讓他健康成長

會教她堅持愛與正義,熱情什麼的

也希望她們能加持聰明的頭腦,不但要懂科學,也要懂社會

問題是什麼時候該教什麼該怎麼教,恐怕也沒人說得清楚。這恐怕是現在最大的問題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多次戳中了我的內心,其中有兩處我沒忍住眼淚嘩嘩流。

從感觸很多:

1. 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意識到:聽到大人口中所謂的「懂事兒」誇獎對孩子並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詞語。擁有健全獨立正確的人格才應該是成長的真正意義。

說出了「懂事兒」的大人只是表達了孩子的行為讓他們省心,滿足了自己的需求。而事實上,又有誰能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絕對是家庭教育的失敗觀念之一。

電影中的昭昭在打破奶奶的頭之後自己先哇哇大哭,之後得到的是父親的抱抱和奶奶對安慰甚至是表揚,而不是關於整個事件的客觀分析和反省。

3.熊孩子的出現跟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但最終時間會告訴你,你沒有教育到位的熊孩子早晚有一天會有人或事幫你教育。

拿著撐衣桿的昭昭滿屋子撩逗人,沒有一個人對他分析這個行為的危險性以及對他人的不尊重,得到的是大人敷衍般的表揚。最終呢,他不得不接受來自一隻狗的教育;最後他學滑冰時候的畫面也特別意味深長,一個在家裡橫行霸道嬌生慣養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在面臨不可避免並且沒有家長庇護的困難時,那種無助缺乏毅力的感覺其實挺讓人心酸的,然而,社會就是社會。

4.不考慮孩子的情感卻在教育過程中跟孩子打感情牌的教育方式是自私的,甚至有些無恥。

家庭教育是個永恆的話題,整個過程應該是父母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希望這樣的影視作品能帶給大家很多反思,每個父母都能是好父母,孩子也都會成長為健全的人,而不是父母口中所謂的懂事小孩兒。


謝邀,首先這個教育方式不能標榜成中國式教育,至少這起源不在於中國。我歸結一下就是一種中層小資的偏差性家庭教育及運營模式。傳統的中國教育,中國人生來懂中庸之道,對於孩子也是,小事放養,大事原則性問題的就嚴重教育,打罵雖是常態,也不見得有啥問題,總歸在正常的軌道上走著。再回到戲中吧,其實這種教育模式也無可厚非,哪個爹媽不疼娃,重視成績怎麼了,至少體現了男女平等,有人說她弟弟待遇明顯好過於她,但是有沒有想過這個年齡原因~為什麼十八歲以下犯法一般不會進行刑事處罰,就是因為思維與思想的成熟度問題。

這部戲總體給人一種壓抑感,感覺都很真實,代入感很強,為啥呢?就是想要我們不要用旁觀者的態度去看這部電影所呈現的問題,之所以代入感強,是因為我們或多或少感受過這種教育模式,或者我們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長大,形成自己的思想的,那又如何?我們不還能在這裡評論?有一種東西叫挫折商,一個孩子的心如果是玻璃的,那對不起,他長大還會是玻璃的,那如何讓他能夠形成又寬廣又堅硬的鋼鐵之心呢?只有心大了才是真正的成長,能夠至少擔當起自己所需要擔當的責任。如何讓玻璃心變成鋼鐵心,就要摔了它,不破不立,不斷去熔煉它。所以一個孩子要想真正成長,真正走向社會,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就還得去體驗一些東西,有些只有經歷過了,才能擁有,挫折商就是。如果某一天,有人問說「你有經歷什麼挫折」,「失戀」「考試考差了」。。。如果一個孩子只是這樣回答,那是遠遠不夠的。

現在的優勝孩子=智商+情商+挫折商

教育孩子要培養智力,體力,人際交往能力,更要有遇到挫折的處理能力,而代溝,親子之間的矛盾正好可以增加挫折商。

~~~~~~~~~~~~~~~~~~~

本觀點僅代表個人,接受反駁評論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大概是《狗十三》評論里最扎心的一句話了。

更多的評論,是對中國式教育的反思以及對爺爺、奶奶和父親的批判——這個父親有什麼資格管自己的女兒,他都做不到讓女兒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家裡有了弟弟,爺爺說,名字要好好取,不能像玩玩那樣;李玩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爺爺、奶奶和爸爸都不記得……

這部電影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批判,而是對每個人的悲憫。

父親打了李玩後,說,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其實,他沒有說完整,他沒有說出來的是:爸爸愛你,沒有給你一個幸福完整的家,爸爸很內疚;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還要照顧你,是爸爸的失敗;奶奶找不到了,爸爸急死了,那是爸爸的媽媽啊;內疚、失敗、著急煎熬著爸爸的心,我很焦躁,我不知道怎麼辦,似乎你是引發這些情緒的人,打你,讓我的焦躁有個出口。可我是如此愛你,打了你,讓我更加內疚,更覺得自己是失敗的爸爸。我真希望你能快點長大,能明白爸爸的心,能相信爸爸愛你。

李玩的父親不是完人,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一個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扛著工作的父親,他沒有時間、空間和精力來解讀和傾聽自己,他說不出這樣一番話。他能想到的,就是遠離這些讓人難堪的情景。

李玩不開心,買個小狗給她,她開心起來,就不用與她的生氣相遇;小狗丟了,買雙冰鞋給她,她不鬧,就不用與她的難過相遇;找不到狗,買一條一模一樣的,她認不出來,就不用與她的傷心相遇;如此,所有的大人,就不用與自己的愧疚相遇。

大人們不想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有無力解決的問題,大人也有無法釋懷的內心衝突。

父親接到前妻的電話,說,謝謝你給我生了這麼好的女兒。李玩問,你們是怎麼認識的。父親抑制不住的悲傷,但就在那一刻,他也沒有忘記用手去遮住李玩的眼睛。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孤獨的原因,是我們害怕自己的那些痛苦(消極情緒),我們不懂得如何與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消極情緒)相處。

痛苦是人類正常境遇的一部分。

然而,當我們感到痛苦(消極情緒)時,我們總是認為必須做點什麼——我們發現自己的痛苦狀態,想像理想的狀態,比較二者的差別,這種比較提醒我們,還有很多是我們應該做,卻仍然沒有做到的,我們不得不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這讓我們更加痛苦。

我們對痛苦的反應,將那些原本短暫、轉瞬即逝的不快變成了持續 的不滿和痛苦。

我們對痛苦心懷恐懼,那就採取一切手段趕走痛苦好了,或者,把痛苦藏起來就好了。

李玩學會了大人的方式。在她把爺爺推倒時,她是心疼的,是害怕的,但她也選擇了迴避,用自己失去小狗的傷心掩蓋自己的內疚和自責。後來她說,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我們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被更正。這樣想一想,就好受很多。

導演曹保平說,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每代家庭都是一樣,中國式的家庭都有「長者為尊」的規矩,大人和孩子在家庭中是不會平等的。尤其是在你年齡小的時候。《狗十三》就是希望大家通過電影去回味和面對這個問題,開始理解並搭建起溝通的一個通道,讓它會變得越來越好,至少我是希望變得更好的。

轉變並不容易,電影結尾,昭昭伸出小手,渴望得到接納和幫助。教練給了他一個小凳子,是不是在告訴他:以後這種事還多呢,你得自己扛過去。

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希望他們學會應對痛苦,可是,我們沒法教孩子,因為我們自己也不會。

一次父母沙龍里,一位媽媽說:「我每次出差,孩子總是哭。孩子爸爸告訴我,孩子早上起床哭,放學回來哭,晚上睡前哭。我能理解他想我,可也不用總這麼哭吧?就算哭,也不用哭那麼多次吧。」「你的意思是說,你理解孩子很想你,你不在身邊,你理解孩子的傷心。」我說。「是啊。我又不能放棄工作。」「你好為難,你覺得傷心也不該哭。」「是啊。不對,我怎麼那麼傻?孩子可以傷心但不可以哭,那他要怎麼處理他的傷心啊?」「你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是啊。」

或許,我們不需要怎麼辦。我在讀書會上跟媽媽們分享,情緒就像子彈,但打不死人,它來就讓它來,且讓子彈飛一會。

當我們學會面對自己的痛苦(消極情緒),我們會漸漸了解痛苦的來源,我們能區分它們來源於自己的想法,還是來源於真實世界。最終,我們將學會與痛苦相處。

那時,我們和孩子都會受益。溝通,說到底,是一個自我信息與外界信息交換的過程,當我們能與自己的內在和諧相處,我們才能與孩子有心與心的聯結。


小知識:荷蘭心理學家弗里達研究發現,情緒趨近能讓我們學會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體驗,並令自己的注意指向重要的事物。而且慢慢地,我們就能學會直接和反覆面對壓力源(而非逃避),繼而逐漸習慣某些可預測到的消極體驗。

相關閱讀推薦

元旦一起學溝通青少年的寒假溝通訓練營養育孩子,你需要一套秘籍TA 送的禮物特別丑,你要怎樣告訴 TA?你知道這些影響學習的因素嗎?


大概是父母跟子女太缺乏溝通了吧。

影片里李玩跟爸爸、爺爺奶奶的關係,是中國典型的長輩與小孩的關係,小孩只能對長輩遵從、聽話,你要孝順,不能違逆、沒有權力違逆長輩的意思。而這個規則是普世的,大部分的人都同意這一規則,所以就算在這一規則下,你跟長輩的關係出現任何問題,你都是投訴無門的,都是你的錯,只能是你先讓步。

影片里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就是李玩知道愛因斯坦走丟後,瘋狂地在大街小巷找它,而爺爺出於心疼與自責,也出門幫李玩找,最後卻被李玩失手推倒。

這個劇情像極了我的青春期,我在李玩這麼大的時候也曾無數次的尋找我丟失的「愛因斯坦」,這個「愛因斯坦」對成年人來說,是狗是玩物是可有可無丟了就丟了沒了就沒了的事物,對我來說卻是陪伴是安慰,甚至是我下輩子想要做的事。而父母不理解,他們只知道「為你好」,可這個「好」到底是我真正需要的,還是他們強加給我的呢。

就像李玩失手推倒了爺爺,我也曾無數次把父母的好意打翻在地,我想著我的「愛因斯坦」何止是這些東西能換來的,世間所有的東西都無法代替「愛因斯坦」。你說你們為了我好,為什麼不幫我守護好它呢,我所需要的只是它能陪在我身邊而已。父母不會理解,因為在此之前,你跟「愛因斯坦」的感情他們不知道一絲一毫,所以奉上的歉意跟好意也都是錯位的,雖然那也是一番好意,可我只想要「愛因斯坦」。

這種現象其實很悲哀,我到了現在才有了跟父母平等交流的機會,很多陳年往事也是拿到現在才出來說。我發現父母也在反思,甚至親口跟我說有段時間做的不對,可是誰也無法跳回曾經了。

其實所謂長輩,就是不平等的存在,它阻止了父母跟子女的平等正常的溝通,讓你們雖然處在同一屋檐下,對彼此的內心深處而言卻像一個陌生人。就好像李玩在爺爺奶奶家長大,那麼多年過去了,奶奶卻仍然會遺忘李玩不能喝牛奶的事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