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化砭一戰,胡宗南的第31旅旅部及第92團2900餘人被西北野戰軍全殲。

  根據敵軍資料記載,青化砭戰役“31旅(欠91團)以掩護大軍東進,於是日(按:3月25日)拂曉由拐峁鎮向青化砭前進,行抵石綿羊溝、崔家圪塔各附近,遭匪三旅以上兵力之伏擊,激戰三小時後,因衆寡懸殊及地形不利,致爲匪所乘”。由此可見,當時胡宗南都沒搞清楚西北野戰軍究竟有多少部隊參加了戰鬥,只籠統地說是“三旅以上之兵力”。另外,對戰鬥時間持續了多久,也未得到準確的報告。等135旅增援部隊趕到,西北野戰軍早已蹤影全無,只收攏了大約二百人的殘兵敗將。

  此役敵軍“敗不相救”的毛病亦暴露無遺。整135旅就在拐峁、李家渠附近,距離不遠,居然置31旅於不顧,只派了少數部隊增援,而增援部隊也只是去裝裝樣子。

  戰後胡宗南總結認爲:“31旅遭襲之際,135旅以及29軍主力未能立即增援,反包圍匪軍,反爲敵情所炫惑,至次日方徐徐而前,任匪遠飄,是又失一戰機”。

  對西北野戰軍來說,也算是“失一戰機”,要是早知道增援31旅的只有不足一團人,那肯定就索性一鍋端掉了。王恩茂在其日記中寫道:“敵三十一旅被我殲滅後,派了一三五旅四零四團到林坪來聯絡,與四旅十四團接觸了一下,如我們早知此情況,四零四團又要被我們殲滅則是無疑的”。

  大約就在25日下午,彭德懷接獲在青化砭和安塞之間擔任警戒的獨1旅報告:向安塞方向進犯之敵整編第1軍五個旅於3月24日佔領了安塞。該敵除留整編第27師第31旅之91團(欠一個營)守備安塞外,現正沿原路返回。又據敵逃兵供稱,其長官限令25日趕回延安。從各方面所得情況可知:敵第135旅已進佔李家渠地區,似有向青化砭方向行動的模樣;整編第29軍軍部已進入延安;整編第17師第12旅已進至延安南之十里鋪;整編36師(欠第28旅)位於三十里鋪地區;整編第76師(欠新1旅)仍在金盆灣、松樹林、臨鎮地區;胡宗南已率其前進指揮所進入延安。

  據此,彭德懷於3月26日通報了青化砭伏擊戰鬥情況,並就25日14時之部署提出更詳細的意見,認爲:

  “胡宗南目前尋求我主力決戰,一師、九十師進撲安塞,二十五日即返延安,判斷我主力在延長、延川、永坪地區。我們擬順應敵人企圖,誘敵向東,以新四旅之兩個營,寬正面位置與青化砭東及其東南,節節向延川方面抗擊,該旅主力位於青化砭至永坪之線縱深,防敵北進;集結五個旅隱蔽於西北山樑後與安塞之間。此區地形好、糧多、羣衆好,能封鎖消息,待敵深入至甘谷驛、岔口之線及其以東地區時,我可爭取三至五天休息,然後再東進敵後尋求機動殲擊九十師、一師,每次只殲敵一個團、至多兩個團,求得一月內連續打兩三仗,停止敵進攻,纔可爭取較長時間休整。”

  彭老總部署很得當,不過他真想多了,因爲對手是胡宗南。

  這時,胡宗南終於發覺西北野戰軍主力在延安東北,按照一般常識判斷,在青化砭打了一仗之後必定要轉移(實際西野主力基本上是在青化砭、蟠龍之間),按照胡宗南一廂情願的判斷,西野很可能是向東北撤走了。於是,胡宗南決定集中董釗、劉戡兩個集團向延川、清澗方向來一次大掃蕩。如果西北野戰軍願意決戰,那以胡軍兩個集團九個旅(不包括由延長向延川迂迴的兩個旅)的優勢兵力,足以取勝;否則,就驅逐西北野戰軍過黃河。

  3月26日,胡宗南的大掃蕩開始,以整編第1軍、整編第29軍共十一個旅,分三路東進。其左路爲整編第29軍的四個旅(第123旅、135旅、165旅、12旅),沿青化砭、岔口;中路爲整編第1軍五個旅(第1旅、78旅、167旅、53旅、65旅),經甘谷驛、禹居;右路爲整編76師的兩個旅(第24旅、144旅),經延長、交口向延川會攻。

  當天,胡宗南第29軍第135旅第404團於午刻推進到青化砭附近,和西北野戰軍掩護部隊發生接觸,胡軍攻擊無力,進展緩慢,直到下午3時方纔攻佔青化砭兩側高地。同時,整36師第123旅中午由四十里堡、白家埡、一二五二高地,至下午4點半攻佔了一三二零高地,據稱“沿途均遇匪節節抵抗”。整36師師部及165旅隨後抵達一二五二高地,整12旅也到達拐峁鎮東北高地。第1軍第1師當天抵達四十里鋪、周家灣附近,整90師在拐峁鎮、王家溝附近。整76師方面以由延長撤出的第70團第1營由姚家原出發,和小股游擊隊打了一下,上午11時重新佔領了延長。

  從胡軍這一天的行動看,兵力高度集中,對於敵情仍是毫無所知。其實當胡軍佔據青化砭之時,正好將西北野戰軍主力1縱和2縱分隔開來,本來是個佔據主動的機會,但因缺乏情報,所以並未能抓住這個機會有所行動。西北野戰軍2縱28日將主力運動到青化砭、蟠龍以東,教導旅和新4旅分別利用夜暗於28日凌晨運動到蟠龍以西及青化砭以東,這些行動均未被胡宗南所發覺。

  這是因爲,這一次胡宗南發明一新戰術,即採用了所謂“方形戰術”,把董、劉兩個集團的主力均集中到拐峁、青化砭至延川一線,行則同行、宿則同宿,且放棄道路不走,要以主力沿山樑行進,認爲這樣就可以避免遭致打擊。這種做法就戰術而言,除能夠避免被殲外幾乎毫無價值,大兵團放棄道路行進必然行動遲緩,而集中如此密度的兵力於一狹小之地域,後勤保障亦成問題,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其它廣大地域中兵力的空虛。西北野戰軍自然可以利用這種空虛自由行動。因此胡宗南這一新戰術後來被譏笑爲“武裝大遊行”。他的同僚是怎麼說的呢?這哪是尋求決戰,不想打就明說嘛。

  本文作者:嚴可復,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衆號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號名亦爲“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