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和31日,星星充電、特來電和萬馬商家平臺機構,先後在自己的充電平臺發公告宣佈:自2019年,4月1 日起,不再和滴滴充電平臺小桔充電合作。從數據來看,三家平臺的集體出走將會帶走超過八成的用戶量,這對滴滴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但是,滴滴卻對外迴應說,三家用戶量僅佔平臺的30%,雙方關係屬於和平分手,既尊重也惋惜。這樣的說法能說服你嗎?

  小桔充電是由滴滴推出的爲新能源汽車充電的充電APP,通過與充電樁運營公司的合作,實現線上線下的數據對接,從而完成充電服務。2018年1月22日,小桔充電與特來電、雲杉等充電樁公司實現合作,已經在北京和廈門正式開通服務。一年之後,雖然滴滴方一直堅稱並未與合作運營商競爭市場,只是致力於更好地共建新能源出行生態圈,但是就運營商們毅然決然集體分手的行爲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小桔充電被人詬病的究竟是哪裏呢?作爲線上平臺,小桔充電卻積極加入線下建造充電樁的行列,搶佔了合適的場地資源。而且,相關的選址熱力圖都是合作運營商提供的。同時,小桔充電在沒有獲得運營商同意的前提下,與新加盟場站進行合作,要求在場站區域內只能建設小桔充電的充電樁。種種行爲都顯示出,小桔充電想利用合作運營商的技術和信息資源,來發展屬於自己的充電樁產業,有市場壟斷的傾向。

  小桔充電方的解釋僅僅是供不應求,所以才積極興建,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絕不服衆的。且不說這種行爲給供應商們帶來的利益損失,行爲本身就是違背當初合作的協議要求的,這樣的家賊實在是難防。其次,從運營商的角度來看,和小桔充電的合作,還體現在充電服務費中的20%要被小桔充電抽走作分成。這種無論從用戶數量還是服務收入都呈現緊縮壓榨的現象,讓運營商們再也無法忍受,選擇分手。

  從滴滴的幾次迴應可以看出,它並沒有對任何事實進行反駁,不承認的都只是一些行爲意圖上的猜測,比如自建電樁,比如服務費抽成。滴滴從一開始就打算這麼做,並沒有迴避的打算。事實上,滴滴創始人程維很早就有建設充換電網絡的的打算。

  這樣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網絡上的評論,滴滴出行先是靠網絡流量來吸引一大波用戶入駐,然後努力將上下游產業的成果吸收到自己的口袋裏,不斷壓榨形成對整個行業範圍內的壟斷。由現象揣測意圖,妄論市場會造成恐慌,但是這個念頭忍不住在頭腦中縈繞。如今小桔充電的行爲更加印證了這一想法,原來程維真正想要的是一家獨大,在滴滴平臺上可以實現全線服務的運營,不用再與誰合作,依靠誰。這樣不給人飯吃的行爲,自然遭到行業衆議。

  如果行業真的實現了大一統,你覺得好嗎?那個實現者一定是滴滴嗎?出行交通,所有的路上設備及人員管理,如果真的能夠實現,一定是有好處的。這也是程維一直不覺得壟斷是壟斷的原因,他認爲這是對行業功能的整合。如果真的實現大一統,首先,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更準確的制定,行業管理方面的問題也會大大減少;其次,行業的投資發展,設備建設也能更精準地落實到位。

  滴滴出行是發展最早的產業,其中問題大家不言而喻,各方面還有待提升完善。在其他產業上,滴滴幾乎不佔優勢,企業運營至今,其實並未在營業利潤上有什麼驚人的成就。既沒有技術也沒有資金,更沒有統籌規劃的經驗可談,要讓滴滴來實現行業的大一統似乎是天方夜譚。但是信息時代的發展依然需要這一行業的進步,讓出行更加便利,更加觸手可及,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如果真的要說有誰能夠擔此重任,或許還需要官方的平臺出馬才能解決這些。畢竟要有資金、技術和經驗,對於這個本就出生不久的行業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行業發展還沒有穩定,很多不可預知性都沒有暴露出來,求穩的官方企業應該還不會選擇這一行業進行發展。分手問題引人思考,行業發展究竟何去何從,還要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