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4月10日電(記者張文靜、李華)2014年以來,以長安大學彭建兵教授爲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黃土重大災害及災害鏈的發生、演化機制與防控理論”,聯合成都理工大學、蘭州大學的科研人員在甘肅省和陝西省兩個黃土滑坡頻發地開展了系統研究工作。經過五年聯合攻關,團隊成功實施了4次黃土滑坡臨災預警。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許強課題組和長安大學教授張勤課題組在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黨川村黑方臺地區建立了一套一體化的多元立體觀測系統,跟蹤監測和解算出黃土臺塬各部位的微小變形動態,提前判識潛在滑坡隱患,並通過在識別出的滑坡隱患部位佈設智能裂縫計,實現對滑坡隱患的實時自動監測和臨災預警。

  據介紹,今年3月24日17時50分,團隊成員佈設在黑方臺地區滑坡羣附近的北斗監測系統和智能裂縫計自動發出滑坡黃色預警。3月26日凌晨4時34分,監測預警系統發出紅色預警,預警短信自動發佈到當地相關部門,當地政府收到預警信息後,撤離了危險區內羣衆。

  彭建兵表示,這是2017年以來,該團隊對黑方臺地區實施的第4次黃土滑坡成功預警,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意味着,我國科研人員突破了長期以來面臨的黃土滑坡臨災預警難題。

  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鎮長田永才告訴記者,由項目團隊提出和建立的滑坡預警系統在滑坡發生前的40分鐘,及時發出預警信息,保護了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

  記者瞭解到,在成功實施了4次黃土滑坡臨災預警的同時,團隊成員還獲得了“滑坡起動—破壞階段”的位移曲線,爲認識黃土滑坡變形破壞規律,優化黃土臨災預警模型提供了可靠數據。不僅如此,團隊成員、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張帆宇博士的研究還發現,長期人工灌溉使黑方臺地區產生的鹽漬化問題,嚴重影響着黃土滑坡的活動性,這爲西北灌溉地區黃土滑坡臨災預警提供了新的理論認識。

  據介紹,中國地質災害中有近三分之一發生在黃土地區。頻發的黃土滑坡災害已嚴重影響到黃土地區人民的生活、生產和社會安全穩定。有效遏制這類災害十分迫切,但由於黃土滑坡災害成因複雜,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突發性,因此黃土滑坡超前判識和臨災預警一直是地質災害研究領域的難點和熱點。

  彭建兵等專家表示,準確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是建立在機理、算法等基礎上,並不是有了監測系統就可以做到,還需要科研人員認識對象、分析對象和理解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數據才能變成有效的預報工具。(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