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只是站在求知的角度上,聖母婊別回復


龍虎鳳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屬於粵菜系。流行於廣東。此菜用蛇、嗷瞄和雞。因為廣東人認為蛇肉、嗷瞄肉、雞肉對身體大有裨益,有的在家中蓄養嗷瞄、雞。到秋天、冬天的時候,就會宰殺這些嗷瞄、雞,配上蛇肉做成一道大補的菜御冬。

貓肉紅棗火鍋凈貓肉600克,紅棗100克,豬瘦肉、雞腳爪、水發香菇、菜花、黃豆芽和空心菜各200克,姜15克,熟豬油500克,清湯2500克,精鹽、蔥、胡椒粉、料酒和味精各適量。

貓肉

[性味]性溫,味甘酸,無毒。[功效]補虛益氣,疏風通絡,軟堅散結。[宜食]適宜虛勞體弱者食用;適宜風濕痹痛之人食用;適宜頸淋巴結核破潰者食用;適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者食用。 《本草綱目》:「治癆疰、鼠瘺。」《本草求真》:「補血,治癆疰,又治瘰癧。」《四川中藥志》:「治風濕痹痛,散瘰癧結核、補虛勞。」 [忌食]慢性濕疹性皮膚病患者忌食。有學者認為,貓肉有傷胎之弊,孕婦應當忌食。 《本經逢原》:「助濕發毒,有濕毒人忌之。」 [按語]以貓肉治療淋巴結核破潰者,自古有之。《補缺肘後方》載:「治瘰癧有核,膿血出者:貓狸一物,料理作羹,如食法,空心進之。」貓狸即貓肉。近代民間有用貓肉適量.煮熟連湯隨意吃,用以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另外,貓的衣胞(即貓胎盤),亦為大補氣血之品,民間多認為其補益之功勝於紫河車(即人的胎盤)。但貓胎盤難於收取,通常孕貓生出小貓後,即自己將衣胞吃掉。


知乎風氣越來越差了,底下全是抖機靈,沒有幾個認真回答的。引用一段本草綱目:

本草以貓、狸為一類註解。然狸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易簡方》雲︰凡預防蠱毒,自少食貓肉,則蠱不能害。此亦《隋書》所謂貓鬼野道之蠱乎?《肘後》治核腫,或已潰出膿血者,取貓肉如常作羹,空心食之,雲不傳之法也。昔人皆以子為鼠涎毒所致。此乃《淮南子》所謂狸頭治鼠及鼠嚙人瘡。又雲狐目狸腦,鼠去其穴。皆取其相制之義耳。

由此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食貓的傳統。只是由於防疫和風味等原因,不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而已。貓肉風味不佳,在歐洲人的筆下也有所流露:

福格先生辦好了簽證手續,走出領事館,不慌不忙地向車站走去。他準備去車站吃晚飯。飯店老闆在所有的菜中,特別推薦了當地特產「白葡萄酒燴兔肉」。飯店老闆說,這道菜最美味。

福格先生就按照老闆的推薦,要了一盤炒兔子肉,仔細地品嘗起來。雖然兔肉加了五香佐料,還是讓福格先生聞到了一股令人作嘔的怪味。於是,福格先生叫來了飯店老闆。

「掌柜的,這是兔子肉嗎?」福格先生一邊問,一邊望著飯店老闆。

「是啊,老爺。這是一隻在灌木林里長大的兔子。」這個傢伙厚著臉皮回答說。

「你們宰兔子時,有沒有聽見它『喵喵』地叫?」

「『喵喵』地叫?天曉得!不過,這的確是兔子肉呀!我的老爺,我敢向您發誓——」

「別發什麼誓啦!」菲利亞·福格冷冷地說,「掌柜的,您還記得嗎?以前,貓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它們的黃金時代也就在那個時候。」

「貓的黃金時代?」

「也是旅客的黃金時代。」說完,福格先生就靜靜地繼續吃著晚飯。

————《八十天環遊地球》(法)儒勒·凡爾納

貓肉主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無機鹽及維生素等,具有滋陰補腎、補血、補虛勞的功效。貓肉性溫、味甘酸、咸、無毒,入肝、腎;可補虛益氣、疏風通絡、軟堅散結。適宜虛勞體弱者、風濕痹痛、頸淋巴結核破潰、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者食用。

再介紹比較常見的一道烹貓菜——枸杞桂圓煲貓肉。

1.將貓肉洗凈,斬塊,放入開水鍋中稍煮片刻,撈起過冷河。

2.豬肉洗凈,斬成小塊。

3.甘蔗洗凈,斬成小塊。

4.枸杞子、桂圓肉分別用清水洗凈。

5.將貓肉、豬瘦肉、甘蔗、枸杞子、桂圓肉一起放入燉盅內,加適量清水(最好雞湯)和料酒少許,蓋好盅蓋,用文火隔水燉3小時,撈去姜、甘蔗,用味精、胡椒粉、食鹽調好口味,即可飲湯食肉。


很難理解么,在中國如果一個物種,除了人類外,不被廣泛食用,那隻能說明它不好吃啊……

往嚴肅里說,即便是法律保護的珍稀動物也各種人偷獵食用。

往日常里說,即便老鼠蟑螂蝗蟲也能上桌。

那不吃貓,只能說,廣大人民群眾口味鑒定它做不出好吃的效果來。為了嚴謹性補充下,貓肉不僅不好吃,而且也沒什麼用,一旦有用,或者傳說有用,人類連人類的附件,都吃的啊,比如說,紫河車……
那廣東的龍虎鳳是什麼?

謝邀!

中國人不吃貓的原因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與味道有關:貓肉是酸的,不好吃。這個說法似乎被大多數人接受。但是,堂堂十三億人口的吃貨帝國沒有人能處理貓肉???第二種說法與信仰有關:中國目前普遍飼養的家貓(亞洲家貓)祖先是印度沙漠貓,是在漢明帝時期因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引入中國,由於來自「神」的國度,自然被賦予了神性,於是人們認為它能通神,是靈物,自然不能隨便食用。但是中國並不是全民信佛的,這個說法不太靠譜。第三種說法與健康有關:貓容易傳染病患,不宜吃。中國家貓(土貓,寵物貓除外)鮮有以貓糧餵養,主食基本是剩飯剩菜或者老鼠,因此感染寄生蟲的比例比較高。但是雞鴨豬牛等動物傳染疾病的案例(禽流感、瘋牛病、豬流感……)並不在少數,所以健康這個說法也沒有太大說服力。

中國許多古籍里都有吃貓的記載,不過似乎都以「葯食」為主:

《本草綱目》:「治癆疰、鼠瘺。」

《本草求真》:「補血,治癆疰,又治瘰癧。」《四川中藥志》:「治風濕痹痛,散瘰癧結核、補虛勞。」 《補缺肘後方》:「治瘰癧有核,膿血出者:貓狸一物,料理作羹,如食法,空心進之。」

關於貓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西周《逸周書世俘解》,其中的「貓」應該是指野貓,家貓的文字記載大致出現在曹魏時期(稱之為「狸」)。不管是「貓」還是「狸」的記載中,確實很少有將之作為日常肉食的文字,但是這並不表示中國人不吃貓,比如多位答主提到的粵菜「龍虎鳳」(據傳創於清朝同治年間),還有很多地方都有食用的「貓胞」(貓的胎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