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一篇《無人再提聯發科》寫盡了聯發科的心酸,從功能機時代的王者到智能機時代的落魄。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向來不會在意一兩家企業的得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尚難道出聯發科其中的落寞之情。

其中滋味,更與何人說。

1995年,蔡明介(聯發科創始人)一定沒有想到那個20餘人組成的聯發科技小組後來會在6年後發展到上市規模,甚至成長爲中國最大的手機芯片供應商。

2004年,在聯發科大舉進攻大陸市場,加速大陸手機產業蓬勃發展,帶動大陸手機產業佈局全球新興市場之際,蔡明介估計也不會料到,聯發科在此後的十幾年之內竟被迫趨於手機芯片市場的邊緣,落得如此境地。

記得作家柳青在《創業史》中寫道:“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人生如此,這句話放在聯發科的身上也亦如此,要緊處常常只有幾個抉擇。

蔡明介:聯發科20餘年風雨飄搖路


2019年,聯發科在經歷了成長、高潮、陣痛、低谷之後,又將何去何從?

聯發科的故事我們已經聽過了太多,輝煌、落寞、茂盛、凋零,都難一言以蔽之。

那不妨,我們今天來講一講聯發科創始人蔡明介的故事以及漫長道路上那幾個要緊的抉擇。

三分天註定

學生時代,蔡明介在號稱臺灣高科技人才搖籃的臺大電機系畢業後選擇到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攻讀電機碩士。畢業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蔡明介獲得了臺灣工研院支持去美國RCA受訓的機會,剛好被分配到IC設計小組。冥冥之中,蝴蝶扇動了翅膀。


蔡明介:聯發科20餘年風雨飄搖路


訓完回到臺灣,蔡明介服務於工研院電子所的產品開發部門,負責開發IC產品。在工研院的這段時間,蔡明介逐漸突破了工程師的視角,認識到產品只有銷售出去纔是有價值的以及IC的核心競爭力是研發,總是拷貝難以持續下去這兩大關鍵問題。

基於以上原因,蔡明介在1983年離開工研院,進入聯華電子擔任研發主管,後來擔任過聯電多個業務部門的主管,在這一個過程中,蔡明介逐漸從技術人員轉變爲管理人員。蔡明介決定三管齊下,從美國引進技術,跟工研院合作,在聯電內部建立研發陣容。在聯電的這些年,他一個人建立起聯電的芯片設計實力,領域橫跨計算機、通訊、消費性電子、內存,日常用品中的電子錶、計算器、玩具、計算機的微控制器,裏頭都藏了聯電出品的芯片。

在供職聯華電子的第12個年頭,蝴蝶效應刮到了彼岸,1995年,聯電改變策略,希望全力從事半導體代工業務,不再涉及IC設計,原有的IC設計團隊需要逐一剝離出去。

從那時開始算起,蔡明介已經投入芯片設計業近30年,讓蔡明介在臺灣根本還沒有高科技產業基礎的空白時代,就跳進這個小池子裏,隨着池子愈來愈大,他也成爲芯片設計產業的先驅。

隨着聯電IC設計部門的剝離,蔡明介領導聯電的集成電路設計部門獨立創業,成立了“聯發科技”的前身多媒體小組,初始只有20餘人。聯發科技於1997年從聯電中分拆出來,蔡明介是創建聯發科的管理團隊成員之一,並從那時起一直擔任聯發科的董事長。

彼時,這家公司還並不出名,蔡明介期初選擇切入芯片領域,特意避開已經有許多同行競爭的主板芯片、繪圖芯片,所以他選擇了不起眼的光驅芯片。主要負責CD-ROM光驅、CD-RW、DVD播放器和電視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生產零部件和提供設計方案。儘管在此領域先前也已有索尼等公司研發多時,但聯發科依靠其降低成本、技術好的競爭優勢,成爲這個領域的領導者。

“一代拳王”初長成

在半導體產業中,蔡明介提出著名的“一代拳王”理論。一家剛起步的芯片設計公司,如果能夠順利推出一種新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很容易後發先至,一下子就成爲市場中的“拳王”。不過,因爲成功太快、太容易,這些芯片公司很容易就被新一代“拳王”推下寶座。

2001年,對於年屆51歲的蔡明介來說是再次面臨轉折點,不僅僅是因爲他所參與創建的聯發科技剛剛在臺灣成功上市,更重要的是蔡明介必須做出一個不太容易的選擇:經過了創業前4年,聯發科技必須在CD-ROM、CD-RW以及DVD-ROM等幾代芯片的穩定發展後找到下一個拳頭產品。


蔡明介:聯發科20餘年風雨飄搖路


選擇新產品方向,這可以說是決定聯發科技生死的問題。蔡明介早在2001年前就預見到通訊芯片將是聯發科下一個成長契機。最終,蔡明介決定投入手機芯片研發。蔡明介認爲2G手機芯片還有技術改進的餘地,從而滿足中國“新入行者”的需求。

蔡明介在手機芯片市場依靠“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採用迂迴戰術,靠低成本、高質量、多媒體等要素,拉攏大陸手機客戶,對抗德州儀器、英飛凌等與諾基亞等一線手機品牌關係深厚歐美大廠。

聯發科還通過系統單芯片(SOC),將複雜的手機系統整合起來,幫助中小型手機客戶快速推出多功能產品,搶攻市場。他的這些客戶後來有了一個響亮的名號:山寨。

誰也想不到的是,“山寨”手機市場成長迅速,甚至大舉挺進非洲、印度、印度尼西亞的新興市場。一年三億支以上的“山寨”機市場,突然成了蔡明介一人獨食的大餅。在聯發科發展最爲紅火之時,據說全球三分一的手機裏都有一塊由聯發科生產的芯片。

在蔡明介的領導下,聯發科技飛速成長,2004年,蔡明介率領聯發科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聯發科加速了大陸手機產業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大陸手機產業佈局全球新興市場,一度成爲大陸最大的手機芯片供應商。

蔡明介成功的時代,正是臺灣芯片設計業踏上國際舞臺的黃金歲月,蔡明介不僅是恭逢其盛,而且跑到了最前面,他和他創立的聯發科成了這個領域名副其實的“拳王”。

“拳王”的衰落

聯發科一直致力於低端手機市場,十多年來雖然一直飽受爭議,卻也一直在輿論的漩渦中屹立不倒。在國產手機發展的前十年裏,聯發科無疑站在了巔峯。

但高處不勝寒,喬布斯帶着蘋果開啓了新的手機賽道,一切都重新洗牌,還沒能從山寨機的輝煌戰績中回過神的聯發科,不得不繼續做好一個跟隨者,開始智能手機處理器的研發。


蔡明介:聯發科20餘年風雨飄搖路


此時的聯發科,雖然憑藉着一站式的服務和低廉的價格,深受中小手機廠商的青睞,但真正與德州儀器、高通這樣的國際大品牌正面交鋒時,難免會顯得稍遜一籌。

爲了在競爭更爲激烈的智能機市場取得話語權,蔡明介招兵買馬,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進行技術革新。

爲了脫離2G功能手機的殺價血海,快速進入3G智能手機戰局,蔡明介快刀將功能手機平臺砍到只剩兩個,以應對競爭對手,資源迅速轉到智能手機。從DVD部門遣兵調將,着手研發四核心芯片。該低功耗四核心芯片成爲聯發科一招殺手鐗,首次領先高通一季,逼得高通也得推出四核心芯片回擊。

緊接着,蔡明介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從原來手機、電視、DVD三大事業部,改爲九個事業部門,再將手機細分爲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先進技術三個子部門。戰場切割清楚後,聯發科產品推出速度愈來愈快,只在2012年,智能手機芯片平臺就從單核心、雙核心,進展到四核心。一年之內,產品改朝換代三次。

過去,客戶最常埋怨聯發科預測市場失準,造成芯片年年大缺貨。彼時的蔡明介毅然投資業務與營銷,在重點新興市場加強營銷、業務兩條末梢神經,重拾對新興市場的“手感”。

聯發科過去幾年因誤判中國市場4G升級速度,智能手機產品藍圖策略失當,遭遇瓶頸。即使蔡明介三張“王牌”打盡,聯發科也依然沒有攻下手機芯片高端市場,中端市場又險些失守。

幾經風雨後的聯發科最終將重點鎖定在智能手機中端市場,智能手機與平板等移動設備平臺業務的佔比約爲30%至40%,與此同時,家庭與娛樂產品事業羣也迎來了30%的爆發性增長,聯發科的電視芯片等成熟型產品也已接近三成,整體來看,即便手機芯片市場表現不佳,但聯發科的品牌依舊處於穩健增長當中。

儘管聯發科這十多年來似乎一直飽受外界爭議,但聯發科仍在低調的堅持着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可以說是它遏制了國外芯片品牌一家獨大的局面,更成功推進了國產品牌的發展與全球化佈局,成爲華人芯片企業的標杆。而這個背後,蔡明介與聯發科的打拼史都被外界看在眼裏。

新機遇下的崛起或沉淪

如今,面對5G、AI等新趨勢的到來,蔡明介又將做出何種抉擇,帶領聯發科走向何方?

從智能手機到智能生活、智能家居、無線連接、汽車駕駛等領域,再加上即將到來的5G市場,以及未來的泛科技終端互聯互通,聯發科或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

2016年,蔡明介曾向媒體表示,未來五年,聯發科將斥資2,000億元,投入包括5G、AI、物聯網、工業4.0、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等先進技術研發。

待到如今,蔡明介發現,AI技術一日千里,進展速度甚至超越摩爾定律。蔡明介指出,目前聯發科在5G研發進展速度比當年4G更快、更好,未來每年研發費用將增加300億元以上,且逐年會增加,預期5G效益要真正發酵到2020到2021年。


蔡明介:聯發科20餘年風雨飄搖路


聯發科的戰略定位,少不了蔡明介在背後的指點,例如聯發科在4G、5G、物聯網、智能家居等領域上的佈局,都有蔡明介的身影。雖然在外界看來,聯發科品牌這些年不斷調整,手機芯片業務的重心也轉向中端市場,但聯發科卻在物聯網、智能家居、ASIC等領域匍匐前進,市場佈局愈發多元化。

“面對挑戰,聯發科要恢復創業精神。所謂的創業精神,最重要的不只是努力工作,而是要尋找及確認機會、採取行動,並承擔風險,這兩年我們做的事情就是這樣。不過,過程中你可能要容忍一些錯誤,只是如果是主流的、已經在產品藍圖上的大方向的東西,就不應該錯太多。”蔡明介的這段話彷彿像是對聯發科過去二十多年經歷的一個註腳:抓住機會,敢於抉擇,容忍錯誤,承擔風險,而如今又到了恢復創業精神重新出發的時刻。

此處,又想起了寫在文章開頭的那句話:“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

二十年的酸甜苦辣,不知與何人說起。

其中滋味,也只有蔡明介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