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有一個叫做“486”的地方,乃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在這裏,我們可以一次性欣賞到玉雕、通草花、堆錦等神技,而首席村婦最感興趣的是:亂針繡。除了它出神入化的技巧,也在於它背後那個八卦故事。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近代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奠基人劉海粟給郭沫若寫信推薦一位刺繡大師,他在信裏極盡讚美之詞,說她“奇意密思,多有創造",以針爲筆,以絲爲丹青,使畫與繡法融爲一體,自成品格,奪蘇繡湘繡之先聲,登刺繡藝術之高峯,見者莫不譽爲‘神針’”。

  被一代藝術大師劉海粟如此誇讚的大師就是他的表妹——楊守玉。

  楊守玉是今天本文的主人公,亂針繡的創始人,也是劉海粟的初戀,劉大師畢生婚戀數次,楊小姐卻是終身未嫁用一輩子去詮釋了她爲自己改的名字“守玉”。很多傳聞甚至認爲她之所以會/能開創亂針繡,便是因爲她少年失戀、愛的表哥娶了別的女子,咫尺天涯遠,既然不能組成家庭成爲伴侶,所以想着能以針爲畫筆和畫家表格保持相同志趣做藝術上的知音那也是幸福的。

  真是個傻到極致的多情女子……

  1910年,劉海粟創辦圖畫傳業所,楊守玉與表姐一起前往學習繪畫,後在武進縣立師範師從呂鳳子學習美術,紮實的繪畫基礎爲她的亂繡生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她認爲繡應該異於畫而成爲一種獨立的造型藝術,在反覆琢磨素描的層次、鋼筆畫的筆觸、油畫的色彩後,她嘗試從不同方向、用粗細長短不一的色線交叉進行刺繡,引入西洋繪畫中色彩和素描的襯影法,從而使繪畫與刺繡有機地結合起來。

  1928年,楊守玉的第一幅亂針繡繡品《老頭像》面世,使得“平面”了千年的繡品一下子立體了起來,其色彩豐富、描畫生動、線條流暢、自由奔放,令人耳目一新,一舉震動畫界繡壇,堪稱爲中國的傳統刺繡闢開了新的藝術天地,因而也被稱作中國第五大刺繡。

  楊守玉和劉海粟自少年時分開,直到1980年再見,整整隔了70年,會面後2個月,楊辭世。這個聰慧到發明亂針繡、詩文畫刻無不精曉、自律到從不大聲說話、永遠只坐椅子一角的女子,一生都在“守”,一生都沒有逃脫情困。

  一生只愛一個人,劉海粟就是楊守玉心中的那枚繡花針。因爲知道楊劉之間的情感故事,所以在486見到亂針繡傳承人劉安蘭和她的作品時,我心中會更覺這種獨特繡法所包含着的濃烈情緒。

  而這種情緒想來也跟亂針繡的手法是休慼相關的:平繡所使用的是一種工藝語言,而亂針繡則是一種繪畫語言,是表達一種情感,讓自己的情緒與繡畫的主題融合於一個整體,繡娘運用長短交叉的線條、分層加色、滲色等手法使繡者之手指能離開眼的約束,將心靈之感受表現於繡中。此繡近視非畫,甚至視如無物,遠視始辨物象,但又與畫不同,其特有的線條組織,具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的特點,從而達到明暗、遠近分明的藝術效果。

  亂針繡完美結合中國刺繡與西方油畫的理論與技術,顯示出刺繡的立體效果、作品的空間立體感和變化的色彩。

  亂針繡作品題材廣泛,尤其適用於人物,風景和動物等題材,對於世界名畫是一個再創造,更顯得惟妙惟肖。一些優秀的亂針繡作品更是被海內外衆多著名人士所收藏,也多次作爲國禮被贈於外國首腦。

  亂針繡的複雜與珍貴之處便是“亂”,而亂是有情理、有規則的亂,亂是爲了求得整體的統一與更活潑的變化,繡者要根據自己的意向來運用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深淺等變化,以“情”指揮針,以“線”表達意,情意相融。

  楊老師說像這樣一幅繡品大約需要4個月時間,市場售價在3萬左右。非遺傳承人花這麼長時間繡制而成,老實說,3萬塊一點都不貴。

  “亂針繡”特別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繡的層次要多得多,一般是五層,把色彩堆得厚重感而濃烈,所以亂針繡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畫。但因爲絲線有光澤,加上各種不同方位的線條,所以隨着光線和觀繡位置的變化,繡品也會變化。它的色彩有不同變化,當光線強與光線弱時,當放在明處看與放在暗處看時,當正面看與側面看時其效果均有不同的變化。更高明的是:油畫裏二種顏色混合會變成另一種顏色,原來的二色不再存在,而繡面上二種色線交叉重疊後不僅可以得到第三種色感,原來的二種色相也依然存在!

  “亂針繡”作者必須要有油畫基礎,同時能掌握繡理和具有熟練的刺繡技巧。因此,每一位成熟的亂針繡者都要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磨練,一般一名獨立操作的繡工,需經過5一10年的專業練習。

  “亂針繡”與一般繡的不同,還在於它的創作週期的漫長,製作前,要先畫好素描稿與色彩稿。要反覆思考醞釀表現方法,操作步驟與繡成後的效果,一旦心中有數,才進行操作。一幅40CM×50CM的人像繡品,工期長達三個多月,有些精品可能需時一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也是爲什麼亂針繡在市場上流傳少的原因。

  在486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首席村婦跟着非遺傳承人劉安蘭老師嘗試亂針繡,針一上手,整個人都不覺繃了起來,這大概就是儀式感帶來的行爲上的修正。想起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說的:“人哪裏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

  心之所在,俗世亦出塵,工作坊便是道場,而這,也是匠人們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人生啓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