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大叔遊走於殺人與被殺的邊緣,終日嗜血飲彈,很難相信一個人。可他目睹了女孩全家被殺的經過,或許是女孩期待信任的眼神征服了他,他選擇拯救女孩。

提前進入青春期的小姑娘在感激與崇拜中,與大叔相伴而行,同浴生死。這個年紀的姑娘往往因為崇拜而喜歡,一個如父親般保護自己的男人,酷卻溫柔,默卻溫暖,甚至以命相處。

感情這東西很玄妙,可以無視很多東西。我的兩個妹妹十歲的時候,因為二弟的帥酷溫柔,都爭著長大要嫁給他,完全不顧著親生兄妹這個事實,長大後我老笑話她們。他倆能因為今天二弟對另一個人好一點而吃一個星期的醋,長大後再提起,她倆哈哈大笑。

純潔柔弱、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小姑娘,與殺人如麻、冷靜沉默前途了無生機的殺手,走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具有強烈反差的畫面。希望與死亡交織,柔弱與血腥共存,女孩喚起殺手的善良與責任,殺手喚起女孩的堅強與成長。

不管什麼人,即使再弱總有想保護的人,即使再強總有軟肋,現實中可能兩個人亡命天涯隱姓埋名,還能活下來;電影里導演為了強烈的衝突會安排一個人死去,而且只能是殺手。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呂克貝松,才華橫溢,他的電影值得推薦;而男主由長著一雙馬眼的讓.雷諾主演,介紹你們看他的另一部片《你丫閉嘴》,可以從頭笑到尾。


大家都覺得「殺手萊昂」是大叔和蘿莉的故事。我不這麼認為。呂克?貝松也不這麼認為。「這是關於兩個小孩的故事,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在他們心裡,他們都是十二歲。」萊昂是我見過的最寂靜的殺手。他不讓人害怕,而讓人心疼。我可以深刻感覺到瑪蒂爾達睡覺前拉著他手指說晚安時他僵硬的軀殼之內冰塊的溶化。萊昂異常孤獨,又異常習慣孤獨。

越來越多的現代人也有如此感受。孤獨成為我們自我意識喚醒之後的一種常態。無法抵抗。所以呀,大家去戀愛,去旅遊,去社交,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為了遇見一個能夠相愛的人。

你看萊昂的運氣。

「我已經決定好我以後的人生了,我要當一個殺手。」

這是瑪蒂爾達無畏地宣告,自己要陪伴萊昂。她真勇敢,我們都不敢這麼愛。

「萊昂」受觀眾喜歡的原因自然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如果大眾化地總結,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1、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於最純凈的感情(並不限定為愛情)的憧憬。不出於利益,甚至不出於強行分配的血緣關係;

2、給予了漂泊無依的心靈依靠和安穩的歸宿。影片中最一個經典意象,就是那盆綠色植物。那植物就象徵萊昂本人,沒有紮根於大地,隨時移動。最後瑪蒂爾達將植物埋到泥土裡,這是萊昂的永生。也意味著漂泊的靈魂終於有了居所。

3、深入到人心極端且脆弱的空間。瑪蒂爾達對里昂的愛毫不矯飾,里昂笨拙地掩飾,逃避,最後屈服。這符合人本性中對於愛的接受軌跡,這種愛甚至是人們潛意識裡所渴求的。對於最深層的聖潔,渴望而害怕,人心就是矛盾的。

「里昂,我覺得我好像愛上你了。這是我的初戀,你知道嗎。」

「你沒有談過戀愛你怎麼知道這是愛呢?」

「因為我感覺到了。」

「在哪?」

「在我的胃裡.....感覺很溫暖。我以前總覺得胃裡打結,現在不會了。」

「如果我們可以為了工作而破例,那麼,吻一下如何,就像電影一樣。」

「no.」

「yes.」

「你要幹嘛?」

「我要吻你。」

直接而有趣。

4、喚醒。里昂與瑪蒂而達最後一次分別終於說出了內心深處的聲音。「I love you,」

誠然,「殺手萊昂」還有太多值得分析和解讀的地方,影評網站上都可以看到。

我本人喜歡這部片子的原因其實不如上述的恢宏。我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它安靜。

安靜地打鬧,安靜地走路,安靜地殺人,安靜產生愛。

我覺得這個故事裡充滿了我自己。真實的我自己,以及想像的我自己。

「你讓我嘗到了人生的滋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