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您所提的驚蟄陰天,我倒是聽我爸背歌謠,說是驚蟄陰,清明晴。

如果是和氣溫有關的,應當是:「驚蟄寒,冷半年」、「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說的是本來驚蟄代表著春天正式到來,但如果這一天吹北風,比較冷,那麼前半年就會相對寒冷;反過來,如果驚蟄的這一天暖和,前半年都比較暖和。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這個說法很形象,因為有些動物會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一些蛇蟲或北方的一些哺乳動物就是這樣,稱為「蟄」,俗稱冬眠。而驚蟄這一天往往會打雷,就好像給這些冬眠的動物鬧鐘一樣,把它們叫醒,然後伸伸懶腰,蓄力待出。

我們這昨天提前出現了春雷,是不是符合諺語「未到驚蟄雷先鳴,必有四十五天陰」,還待觀察。我們聽到的諺語,往往都是生活經驗的長期總結,具有一定的正確性,下面有一些和驚蟄相關的諺語,雖不能都一一印證,但我想,多數時候是如此吧!

雷打驚蟄前,四十九天不見天 ;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驚蟄聞雷米如泥 ;驚蟄雷鳴,成堆穀米;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冷驚蜇,暖春分;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驚蟄不藏牛;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驚蟄聞雷,穀米賤似泥;驚蟄至,雷聲起;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冷驚蜇,暖春分;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聞雷,穀米賤似泥;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還下桃花雪;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謝謝邀請!歡迎關注!


驚蟄是這天氣要打雷下雨,春天真正的到來了,萬物蘇醒,冬眠的蛇和動物被雷聲驚醒,北方漫長的冬天,食物奇缺,就動物找個秘密的地方睡覺。

進入了慢呼吸低消耗階段,熬過漫長的冬天,蟄潛伏地下的蟲子也蠕動活了。

這天下雨前半年冷些,這天晴天這半年熱些諺語很準的,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總結。

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這時候氣溫回暖比較快點,雨水也相對比較多,而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春耕時期。

動物在進去冬季時候會不吃不喝藏在土下面,則被稱為「蟄」,而天上打雷驚動了冬眠的動物則被稱為「驚蟄」。

那你為什麼說「驚蟄陰,寒半年」這個說法呢?

據我所知這是和天氣有關,因為了「驚蟄」本是代表這春天到了,還春耕的季節了,但是這一天冷風一直吹,則會很冷那麼這一年的前半年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寒。反之這一天比較暖和的話,那麼這一年的前半年則會比較暖和。

過了驚蟄的季節的話,那麼鋤頭也一刻也不能停下來,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這一刻是氣溫回升最快的,日照也有明顯的增加,有利於水稻和玉米的播種。驚蟄雖然回升迅速,但是雨水卻是有限,這時候的油菜花,小麥還處於需水時期,也影響著糧食的收成。

謝謝邀請回答,喜歡的話請點關注喲


驚蟄陰,寒半年。這是諺語。渭南石川河流域今天有小毛毛雨。不知要冷到哪天,觀嚓哈天,是否真的寒半年,我想最多冷到五月,槐花開了,蜂兒漫天飛舞,采蜜,天也就暖和了。春寒料峭,也就春天多變天氣。


承邀。

這只是民間諺語,過去沒有科學的天氣預報,只能根據農民經驗總結得出來判斷天氣的諺語。

其實這些諺語都有一些地域局限性,很多都已經在後來證明了它的不準確。或許還有一些是誤聽的傳言,比如這個提問就是傳言,而且是錯誤的傳言。正解是驚蟄冷,寒半年。也就是說雖然到了驚蟄節氣,但是氣溫仍然沒有達到反轉的時候,常常發生倒春寒。也從另一方面說就是這樣的春季回暖要慢,總體氣溫較往年要低。

諺語的地域局限性不能作為依據,現在科技發展,天氣災害性預報也能夠提前預警,準確度也越來越高。還是多看看天氣預報吧!


謝謝你的邀請,俗話有這麼一說,依這幾年的氣候變化來說,有些不靈念了。


2018年3月5號,農曆正月十八日驚蟄陰天下雨,看來今年得寒半年啦。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節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這句話理解是說:驚蟄天氣沒有馬上轉暖,那麼在後面的日子轉暖會很慢。這其實是古人根據自然現象總結的氣象節氣,從這個節氣開始,氣溫就會開始升高,如果這天氣溫還沒轉暖,那說明寒流還沒有退卻,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轉暖!


本來驚蟄代表著春天正式到來,但如果這一天吹北風,比較冷,那麼前半年就會相對寒冷;反過來,如果驚蟄的這一天暖和,前半年都比較暖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