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10日訊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東林書院的對聯描繪了書院的情懷。作爲中國古代獨有的教育機構和學術研究場所,書院源於唐、盛於宋,歷經元明清,幾經繁榮與衰落。在泰山東麓、汶水之源,汶源書院在百年沉寂後重生,讀書聲與琴聲迴響,禮樂與書畫交織,歷經滄桑後傳承着千年文脈。

  禮樂重陽雅樂會

  日前,在濟南市文化創意產業聯盟組織的文化調研活動中,記者走進了這座重修後的百年書院,也在採訪中瞭解了它的前世今生。

  百年書院的記憶與現實

  在萊蕪漢江公園內,循孔子像往裏走,穿越櫺星門,一處僻靜清幽的處所映入眼簾。推開汶源書院大門,禮樂館、東書房、明倫館、孔子學堂等場所讓人彷彿置身古代,重溫經史子集與悠揚的禮樂。說起來,汶源書院由來已久。

  萊蕪地區的學校教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興辦書院則肇於明代,明知縣傅璧興辦垂楊書院,清萊蕪知縣葉方恆創建了正率書院。由於存續時間較短,垂楊書院和正率書院對地方影響並不大。直至汶源書院的出現,萊蕪書院開始呈現出蔚爲大觀的風貌。

  清朝道光年間,時任萊蕪知縣的紀淦體察萊蕪近七十年科甲不興,無一考中進士的現狀,攜當地士紳創建了萊蕪歷史上第一個具備完全教育功能的地方書院——汶源書院。現任汶源書院祕書長、執行副院長的劉強告訴記者,汶源書院的創建對萊蕪近代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道光十九年到光緒二十四年,書院存續期間內共有7名進士及第,還涌現了很多大儒、教育家和名師,書院成爲了萊蕪當時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

  後來,清朝廷下令廢止全國書院,汶源書院於1903年改爲高等小學堂,至此,書院歷經了81個春秋,也成爲了萊蕪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且真正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地方書院。

  此後,書院以學堂的形式延續了一段時間,而書院的藏書、講學、道德教化的功能沉寂了下來,直到2014年重建。

  重修復院,續寫傳統

  百年書院沉寂是對歷史情況的反映,也爲後來的重修積澱了底蘊。對於書院而言,重修、復院說起來源於偶然,卻也是一種必然。

  在重修發展汶源書院之前,劉強在一家企業從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本人卻一直喜歡古琴等中國傳統文化。其所在企業的總經理任意也是在與劉強的交談中,偶然談到琴棋書畫,並聊到萊蕪的歷史文化,產生了要重建百年書院的想法,後來成爲了如今汶源書院的出資人。

  彼時是2010年,真正將想法落地卻一直等到了2014年。那時萊蕪的漢江公園正準備投入建設,“結合書院的重修將公園打造成文化主題的形式”成爲各方共同的意願。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汶源書院的重修工作也就此啓動。對比多家設計公司的設計稿後,最終選擇了南方的一家公司進行設計。

  重修工作是漫長的,書院的重修採用了邊啓動邊利用的方式,並於2015年初正式開張。如何續寫書院的歷史、傳承傳統文化,對於書院的運營者而言是陌生的,他們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專家學者,到書院講課,進行文化交流。

  多方奔走之後,書院找到了曲阜師範大學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宋立林,並聘爲院長,又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集結了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等專家,建立了汶源書院學術研究會,此外還聘任了萊蕪當地文化藝術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作爲文化講師。

  講師隊伍成立後,書院需要解決的還有學生的召集問題。儘管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對於大部人而言,來書院學習仍像是天方夜譚一樣。“大家一方面不認爲書院的學習重要,再有就是擔心是否能學到東西。”劉強告訴記者,爲了消除大家的顧慮,書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最初的時候我們鼓勵大家來聽課,告訴他們可以先來聽一下,如果覺得講得不好下次可以不來。”

  慢慢地,書院在當地有了一定的名氣,也由當初的找人來聽課變成了自發報名來上課。去年,隨着明倫堂的建成,汶源書院正式復院,百年書院在當地獲得了新生。

  讀書講學,禮樂多元傳承

  從重建之初,書院就定下了“以讀書爲核心,以漢字爲基礎,以禮樂爲特色”的理念,從讀書、講學、禮樂等多個角度傳承傳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汶源書院在開展傳統禮樂講座的同時還復原了傳統禮儀。“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從形式入手,同時配以合理的內容。”劉強告訴記者,“比如我們復原了入學禮,並與學校學習相結合,將傳統禮樂帶進校園。截至目前,入學禮已經成爲當地的一項常規禮儀。”除了開學禮,汶源書院還復原了婚禮、成人禮等傳統禮儀,並帶入社區等不同的場所,在結合中傳承傳統文化。

  在傳統的節日禮儀之外,2015年及之後每年的重陽節期間,汶源書院還打造了爲期一週的“禮樂文化節”,在此期間開展書法研習體驗、漢服讀書日、重陽雅集等活動,爲活動賦予文化底色和傳統韻味。2017年,汶源書院發起設立了萊蕪“中華母親節”,以孟母教子爲典範,弘揚感恩美德。此外,還開展了京劇、中醫、農耕等特色傳統文化體驗,展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文明的巨大魅力。

  目前,書院還開發了與書院文化相結合的琴、茶、書、畫、禮樂等多種形式的文創,同時在挖掘汶陽當地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衍生品的開發。劉強介紹,汶陽文化博物館已經獲批,同時也將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

  在劉強看來,書院的建設不是否定現在的學校教育,而是對現在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要在藏書 、講學等傳統功能的傳承中把傳統文化的精髓保存下去。”

  據悉,汶源書院將在現有的禮樂特色基礎上,適時組建“齊魯雅樂團”,並開展各類傳統禮樂文化活動。在幾年的重建探索過程中,書院執行副院長劉強感受深切也期待滿滿。“未來我們的願望,就是期待在現有汶源書院和漢江公園的基礎上,在政府的統籌規劃下,能夠建設一所中國書院式大學,以及打造一座齊魯傳統文化特色小鎮。”劉強說。(據山東商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