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eLens(ID:we-lens)

  Lens 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4月8日退休,由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

  單霽翔自2012年1月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當時的故宮剛經歷“十重門”輿論危機,亟待重塑形象。

  在擔任該職前,單霽翔曾擔任過10年的國家文物局局長。

  在他任上,故宮擴大了開放面積和文物展示數量,數字化方面引人矚目,“故宮文創”頻出網紅產品和傳播案例。

  而明年,故宮將迎來600歲生日,同時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週年。

  單霽翔(故宮官網資料圖)

  單霽翔迴應媒體釆訪時說:“光榮退休,期待已久,但每天還會在故宮博物院走走,看看門。”

  相對於前任和同行,單霽翔更頻繁地出現在電視節目裏,亮相在各種論壇中。

  據統計,上任後,他進行過1100多次多媒體宣講,接待過50多次外國元首參觀,經常陪同在側。

  他被稱爲“網紅院長”。對此,他迴應說,沒覺着自己是個幽默的人,“和相聲演員比還差得遠”。

  在受到稱讚的同時,也不乏爭議。

  他曾說,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10月10日建院,“前後有6任院長,每一任院長都沒有好下場。這是個高風險的崗位。”

  “你做999件事,一件事沒有做好,文物損壞了,你只能下臺。”

  臨時接到“把中軸線亮起來”的任務後,故宮今年推出了爭議較大的“上元燈會”。

  (故宮官網資料圖)

  王旭東1967年出生。從1991年起,他在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及遺址保護。

  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在任上不斷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文物保護方面的合作。

  注重將敦煌學推出去,“敦煌應是真正的國際交流中心”。

  王旭東(資料圖)

  王旭東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確認了接任的消息,並表示他是7號從敦煌抵京。

  王旭東也注重運用數字手段進行文物保護,“數字重建”莫高窟。

  但在推出文創產品方面,敦煌研究院比較審慎。

  王旭東認爲:文創一定不能背離價值,要通過文化創意讓遺產發揚光大,而不是去消費它。

  敦煌研究院官網截圖

  單霽翔的故宮7年

  單霽翔曾經介紹,他在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後,曾花5個月走遍宮裏的近萬個房間,發現:

  開放的區域只佔30%;

  99%的文物藏品沉睡在庫房;

  80%的參觀者都是沿着中軸線往前走,在文化方面的收穫很少。

  所以,他以擴大故宮的開放爲努力方向:

  故宮文物的展示量,從2002年的0.9%,逐步增長,2019年年底會達到8%以上。而全部186萬件文物,都將在網絡上展示,可以查閱到它們的詳細信息。

  延禧宮靈沼軒

  延禧宮是東六宮中比較偏僻的一宮,歷史上多次發生火災,因此不是很招人喜歡。

  末代皇帝時,索性在這裏修了一個養魚池。末代皇太后在上面蓋了一個西洋建築叫靈沼軒,俗稱“水晶宮”,相當於今天的水族館。後來因爲辛亥革命的發生,就“爛尾”了。

  因爲靈沼軒中西合璧的風格,故宮博物院就把這裏改成了外國文物館,預計今年建成。

  甄嬛的原型居住在壽康宮,一住就是42年。

  如今,故宮對甄嬛的生活進行了復原。將她住在這裏時的傢俱、用具擺在了原處。

  壽康宮原狀陳列

  壽康宮原狀陳列

  “甄嬛”喜歡收藏,故宮就把她收藏的200件文物在壽康宮兩邊進行了陳列。

  在去年舉行的“中國古建築國際論壇”上,單霽翔曾對故宮正在進行中的修繕項目和數字化方面的進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以下是他的自述:

  修繕前的武英殿

  修繕後的武英殿

  當年開工修繕的第一座古建築,是武英殿,原來是文物交流中心使用,將其搬離後修繕成爲書畫館。

  當時,還有13個院落是被外單位佔據的,其中7家屬於國家文物局。

  把這些單位全部請出去,是一個很難的事。我當時正好是國家文物局局長,我在任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幫助鄭欣淼院長,把我們家那些單位搬走。萬萬沒有想到,我後來到故宮博物院當院長了。我的感觸很深,我們每個人要多做好事……

  建福宮花園遺址,1923年遭遇過一場大火

  復建後的建福宮花園

  1923年,一把大火把建福宮花園燒掉了。2006年,建福宮復建竣工,成爲故宮博物院教學和文化活動的地方。

  復建前的中正殿

  復建後的中正殿

  同樣在那場火中焚燬的中正殿,則在2012年復建竣工,成爲藏傳佛教研究所陳列展覽的地方。

  如今,故宮的修繕工作開始進入了那些建築更爲密集的區域。

  從乾隆花園工程起,我們開始研究怎樣把工程項目變成研究性的保護項目。

  乾隆花園保護研究

  乾隆花園項目做了一個7年的修繕計劃,每一道工序都要詳細地記錄公開出版修繕的報告,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藝、原材料、原技術進行修繕。從牆上摘下的牌匾、楹聯都要準確記錄,不能有所改變。

  我們開始引進了考古的理念。考古一層一層不斷地挖掘以後,揭示它的歷史信息,古建也是這樣,它也是不同的時代疊加了不同的信息。比如它的屋面、樑架都要認真地一層一層地剝離,來確定它的年代,它使用的材料,它採取的技術,這樣樑架上的考古,變成了一個常態。

  在修城牆的時候,先是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利用各種儀器,瞭解它的狀況,它不同的段落之間的病態,今天的承重,和應對今後氣侯變化的不同信息,之後纔開始有針對性地修繕。

  配合工程進度的三維激光掃描流程

  最近又啓動了養心殿的研究性保護項目。兩年8個月時間,先是集中了技術力量,設立了33個攝像室,改變了過去的做法。

  過去一座古建築要修的時候,先是古建部進行勘察設計,批准以後,把它圍起來,工程處進去,準備開工,然後修繕技藝部進去,然後展覽部進去布展,做好了,開放部進去對外開放。這樣的流程是不科學的。

  現在是,所有的都參與進來,先把各方面的內容,從歷史沿革、勘察設計的結果、可移動、不可移動、室內室外物質、非物質的遺產進行清晰界定,開始一層一層研究,一直到每個建築構件的部位和今後的功能。

  同時培訓了200多名爲養心殿專門培養的工人。

  比如這些磚瓦,石材,木構,油漆,彩繪,裱糊培訓以後,纔敢開工修繕。

  2014年到2015年間,故宮修繕工程曾經被單霽翔叫停過,因爲招投標來的工匠隊伍不專業,政府採購材料比的是便宜而不是優質,老工匠沒有幹部身份不能返聘,培養的年輕人沒有北京戶口進不來,等等這些問題,導致故宮不得不重頭開始培養修繕人才,和研究保護機制。

  通過18年古建築修繕工程,要解決三個嚴重問題。

  1,故宮長期以來開放區域只佔30%,70%都是非開放區。

  2,有186萬件文物藏品,真正展出的只有0.9%,大量的99%的文物藏品是沉睡在庫房裏面的。

  3,觀衆雖然很多,但是80%的觀衆進了故宮博物院都是目不轉睛地往前面走,往往都是看看皇帝躺在什麼地方,皇帝在什麼地方結婚,穿過御花園就走過去了,沒有獲得更多的文化之旅的收穫。

  南三所區域環境整治前後

  伴隨着古建築修繕進行了環境整治。

  一共拆除了135棟臨時建築,最危險的就是有59棟彩鋼房。

  這是5年前一張照片,當時故宮博物院的地面鋪的都是瀝青,太和門廣場鋪的都是水泥磚。市政管道通過去的時候,用水泥一抹坑坑窪窪。

  那些綠地是用鐵欄杆圍起來的,還有那些高高低低的井蓋、燈杆,跟歷史環境都不協調,這次古建修繕要都給它改正。

  瓦上經常有很多的雜草,看起來很脆弱,其實它們生命力很強,把根紮在瓦里面,雨水灌進去,樑架就會腐朽。古建築經常要維修,就是保養不善。

  我們宣佈,屋頂上不能有任何一根草,通過維修來減少大修。

  2014年,開放達52%

  2017年,開放達76%

  過去紫禁城開放30%,2014年是個轉折點,我們終於開放了52%,2015年達到65%,2017年達到76%。

  現在已經開放到了80%。

  西部區域

  西部區域從來沒開放過,經過這次修繕以後,把它開放了。故宮的員工把這片區域稱作“女性的世界”。

  我想了想不是太準確,我加了兩個字,這裏是“退休女性的世界”,這邊是皇帝的母親,皇太后、太妃,她們在這裏生活很悠閒,建了很多佛堂和花園。

  修繕前的慈寧宮

  修繕後的慈寧宮

  慈寧宮院落很大,在這裏建了5個雕塑展廳,成立了雕塑館。

  故宮有10萬零5百件各個時期的雕塑,過去都在庫房裏面。

  比如這兩尊菩薩,1500年,北齊的,3米多高,在牆根底下站了幾十年。

  我第一次到庫房嚇了一跳,我說誰躺在臺階底下,他們說是周總理特別關心故宮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了給故宮一套。我說兵馬俑怎麼這個待遇?我們趕快進行了修復,把它展出來。

  東華門古建築館

  今天故宮博物院開放了所有花園,所有的城門、角樓、城牆。

  東華門今天成爲古建築館。

  神武門是故宮的北門,上面變成了兩層巨大的展廳。

  我們開放了大戲樓,100多年都沒有演戲、300年的戲樓還能在演戲嗎?一直有疑問。

  其實,這些木結構的古建築,越經常維修越健康,越放置,越糟朽得快。

  現在,大戲樓重新開始了演出。

  故宮博物院1925年10月10號建院,前後有6任院長,每一任院長都沒有好下場。這是個高風險的崗位。

  平常說做一件事要萬無一失,但是我們做的是叫“一失就萬無”……你做999件事,一件事沒有做好,文物損壞了,你只能下臺。

  出路就在於層層分解壓力。保護文物是全民的責任,應該讓大家能夠參與到保護中來,不能再封閉保護了,一定要讓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授予權。

  比如太和殿兩邊各有一個門,從來沒有開放過,今天左翼門打開了,看到了騎馬射箭的廣場。右翼門打開了,人們看到原來迎面就是18棵300年樹齡的大槐樹。

  人們第二次到故宮博物院,第三次到故宮博物院就不會一直往前面走了,西面看展覽,東面看景區,他們就會散開來,人流壓力也沒有了。我們還要繼續開動腦筋。

  南大庫

  這座大倉庫,幾十年來,裏面堆的一些建築材料很危險。我們今天把它修好了,做傢俱館。

  把2000件明清傢俱在這裏面進行展出,使人們能看到我們這些傢俱。每天能通風,每天能保養。

  把瓷器庫房打開、佛教庫房打開,展示的文物從1%到2%,到3%,到明年年底8%以上,這樣人們才能看到更多的信息。這些文物也不是沉睡在庫房裏,而是它們每天能夠保養。

  網站介紹舉辦的展覽

  我們把全部文物藏品186萬件文物,每一件網上公佈,人們可以查閱到任何一件的信息。

  御花園三維數據可視化研究

  我們建立了數字博物館。比如一些狹小空間,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只有4.8平米,人們進不去,虛擬現實中,人們可以走進養心殿,走進三希堂。

  虛擬現實劇場,故宮做VR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有6部關於古建築的片子,在虛擬現實劇場裏面演示。

  它的功能還在不斷地強大。

  單霽翔的一些話

  “要給觀衆和文物尊嚴”

  “文物要有尊嚴,不能蓬頭垢面”。

  “國家文物局長一再囑咐我,不要說你們文創產品賣了多少錢,因爲別的博物館壓力太大。我們只能說,前年我們文創產業有15億營業額。”

  “過去的思維方式是,要保證文物安全,拿出文物越少越安全,都在庫房鎖着才安全,所以拿出來展出的不到1%。一個瓷器掉地下摔了,博物館的責任,全世界都知道;反過來,一屋子的古代服裝、織繡、地毯全腐爛了,一點責任沒有,屬於自然腐蝕,這個機制得改變,現在我們就要反過來做。”

  “故宮辦好展覽必須常態化,不能抽風似的,今年辦一個,過兩年不辦了。”

  “其實我來之前的十年,是故宮做事最實、最多的十年,但因爲沒有報道,所以人們不知道。現在,我們每個星期至少有一次或者兩三次的媒體發佈會,我們的一舉一動,社會公衆都知道。”

  “我們是差額撥款單位,54%撥款,46%需要我們自己掙”

  “要讓領導看到不好的地方,這樣領導的責任心油然而生,就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我是個70分的看門人。”

  編輯整理:Lens

  部分資料由“2018中國古建築國際論壇”提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