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社交網路上,很多人因為一點點意見分歧就二話不說撕起來,沒有互相理解包容,還會說很難聽的髒話。如果發表了跟大眾想法不符的意見(雖然這個意見可能並不正確)就要直接被噴(導致有錯誤觀點的人因為對方戾氣太重更不願意去聽對方的觀點)。為什麼現在許多網民都不願意理解包容他人呢?


聽過社交冷凝現象么?

簡單來說,一堆人在一起,永遠是低素質的人把高素質的拋出去,導致圈子糞坑化。


個人觀點: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照成人的性格畸形……


謝邀謝邀,我是這麼想的。

①無限被放大的高尚和低劣。

在網路上,人都是會被自己或他人無限放大的,比如,自己家沒有熊孩子,自己家養狗很文明。或者是發表了一個什麼言論,眾網友理解錯了,給你羅織言行罪狀,比如義大利炮友軍那種,結果沒被認出來。

每個人在網路上都無限的被高尚化或低劣化,我乎真的人均百萬年薪或博碩或985211畢業?在網上說自己好的,大多數都或多或少美化了事實,也有些人不是故意的,只是他們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

②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人非聖賢,然而大家在網上追求一個完美的人,孩子犯了一點錯,不行,熊孩子,打死,如果這樣真的可行,中國人口不知道要減少多少,還搞什麼計劃生育,美滋滋。

別家孩子犯一次錯,你就會覺得他熊,這孩子完啦。自家孩子,犯錯了,由於你自己也有管教的義務,你會覺得,這就是偶爾一次犯錯,教育好,能改正就行啦,算不上熊孩子。

③積少成多,化為整體。

圈子大了就會變臭,我覺得,本身在網上,大家都或主動或被動或選擇性的只暴露自己的一小點不足,圈子小的時候,沒人注意,也不足以引起注意,圈子大了,積少成多,你以為圈子臭了,其實本來就這樣。

一個人犯一點錯,就會被看成是這群人都有錯。在國外隨地吐痰連累了國人名聲也是一個概念,也許三億網民只有一億戾氣很重,只是被主觀放大成大家戾氣都很重。

④不滿的情緒無處發泄。

這種不滿情緒,包括盧瑟心態找存在感,也包括廣大人民群眾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不滿,比如某老太太碰瓷卻審判不公等。還有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等,現實中的一些情緒無從發泄、表達,只能通過網路發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人都是鍵盤俠。


有戾氣的人才會到處發言。。


知乎小透明一隻!

我給你舉個栗子

兩個人面對面討論一個問題,可以討論幾個小時甚至一天,你想想這得說多少句話?如果在網路上面兩個人以評論的方式來討論一天的話要打多少字?現在的大多數人又不是網路作家,還有就是對話和打字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些語氣是打字不能表達的,如果面對面交流有些話是以開玩笑的方式說出去不會讓你反感,但是要是以打字的方式說出去就有可能表達的不是那麼令人接受,這就有可能會演變成對噴。

還有,不是每個人都很有時間一個字一個字的互相討論的,有的時候討論幾句以後,感覺對方的評論跟自己的意見不一樣,想反駁但是又沒有時間跟對方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那麼大多數人就會很煩躁,萬千想說的話最後會變成cnm,大sb。這樣表達也會體現出了我跟你的觀點不一樣,不是嗎?

所以啊,不是網民戾氣太重,而是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太多的話語跟對方解釋自己的觀點。但是也不排除一些網路噴子。


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也是我自己理解的。(呼~打這麼字,全是手打,累的要死。)


瀉藥

最大的因素是虛擬化,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會這麼說話?敢這麼說話?


個人認為是生活壓力太大,覺得世界不公,會有這種心裡,試問哪一個幸福的人眼裡看什麼不是幸福的,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難免會有怨氣。


因為誰都不認識誰啊。今天我罵完你,明天我換個號就能和你聊天。

代價太低了,太過自由了,以至於有些人暴露了真面目,有些人放縱過了頭。
因為對該問題擁有過激想法的人傾向於發言。而大多數人選擇保守。舉個例子:網上鋪天蓋地同性戀話題,每天都能刷到一個,但是同性戀占人口不到1%,言論數量和實際人口數量完全不成比例,這是因為大多數人認可目前的社會態度,傾向於不發言,而同性戀的都在炸毛。也可以說正態分布的兩端人群傾向於發言,你看到的永遠不代表實際。
因為網上聊天不像當面聊天那樣顧及面子。甚至可以不把網路中聊天的對象當做擁有喜怒哀樂的人,只是當做垃圾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