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廚房裡,除了醬油、醋、鹽,味精是很受寵的,每一道菜有了味精都會提味不少。現如今世道變了,雞精的問世,讓味精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雞精有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味精)、食用鹽、白砂糖、食用澱粉、大米、5-呈味核苷酸二鈉、雞肉粉、雞蛋粉、酵母抽提物、食用香料、薑黃、香辛料等。雞精中能使食物更鮮美的物質是核苷酸,還有多種氨基酸,可以增加人們的食慾。我國的標準規定,每百克雞精中的蛋白質含量不能少於10.7克。

雞精吃多了對人體當然有壞處,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製成的。

雞精中的鹽(氯化鈉)、味精(谷氨酸鈉)、5-呈味核苷酸二鈉等都是含有一定的鈉,100克的雞精中鈉含量約高達48%。大部分的鈉是通過腎臟隨尿液一起排出體外的,攝入過多的鈉會增加高血壓發生的風險。

雞精中含核苷酸, 核苷酸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雞精的攝入。

食用雞精過多,晚上休息會出現喉嚨干疼,做夢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引起鼻塞、頭痛等身體不適癥狀。

味精是用澱粉通過發酵製得的,其中99%是谷氨酸鈉,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委員會認定味精是安全的食物。而雞精則是味精的升級版,並沒有雞的存在,只是雞精中有通過生物工程技術製得的鮮味物質~增味核苷酸。味精與雞精,我會選擇前者。

味精和雞精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用量。2歲以下的兒童不使用味精和雞精。在烹制菜肴的過程中,使用雞精時,不要加入過多的鹽。

【營養海賊團】舵手~范俊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王興國營養特訓班四期學員、大連市營養學會會員、大連營養師俱樂部營養大使]


雞精

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味精即谷氨酸鈉,又稱味素。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

雞精鮮美的機制

雞精的鮮味主要來自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谷氨酸鈉是谷氨酸的鈉鹽,它有強烈的肉類鮮味,易溶於水。在吃到嘴裡,刺激舌頭上的味蕾,使人感覺到有鮮味。

雞精不能多吃

要想了解為什麼不能多吃,先要了解雞精的成分。

1、雞精的真相

根據《雞精調味行業標準》,指的就是雞精調味料chicken essence seasoning,以味精、食用鹽、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乾燥加工而成,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

谷氨酸鈉 ,g/100g ≥ 35.0

氯化物(以NaCl計),g/100g ≤ 40.0

呈味核苷酸二鈉,g/100g ≥ 1.10

乾燥失重,g/100g ≤ 3.0

總氮(以N計),g/100g ≥ 3.00

其它氮(以N計),g/100g ≥ 0.20

谷氨酸鈉,俗稱味精,含量要達到35.0%以上。

氯化物,這裡指的就是氯化鈉俗稱鹽,含量要低於40%

氮含量(用於檢測蛋白質雞肉/雞骨含量 可用三聚氰胺冒充 )

也就是說只要雞精裡面雞肉雞骨含量高於3.2%,就符合雞精行業標準,是合格產品!

2、不能多吃雞精的原因:

a.雞精中谷氨酸鈉含量 ≥ 35.0g/100g。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導致人體在短時間內攝取過量的谷氨酸鈉,超過機體代謝能力,直接危害人體健康,重則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

b.痛風、肝病以及心臟患者應少食或者不食。雞精含核苷酸(≥ 1.10g/100g ),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有(心臟或者免疫系統疾病或皮膚病,肝病)患者做飯決不能放雞精。

c.高血壓患者應少食用。雞精中的氯化物(以NaCl計)含量(每100g含量應少於40g) ≤ 40.0%。事實上雞精中鹽含約為10%-40%不等,大量食用雞精會增加鹽的攝入量,不利於血壓的控制。

d.不當使用存在風險。雞精的主要成份為谷氨酸鈉( ≥ 35.0g/100g),在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少量食用基本無害,但是攝入過多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