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盛世吉金―商周青銅禮器之源由

 

據典籍及史料考證先民在商周時期並無提煉純金之技術及知識習慣,概由於純金開採不易及稀不可得,不如銅礦料之量多,堅固可塑性也高,故商周先民投入銅器之冶煉技術及發展較多也較成熟,進而大量為王朝統治階層使用也。

 

吉金之由來乃以開採之銅礦經提煉後加以約25%之錫礦,以古陶范法製作澆鑄而成,因純銅燃點高要澆鑄製作不易,合金而成之器,燃點較低約攝氏800∘C即可溶化,也較易澆注各種銅器之器形也,成形後之器品經打磨後竟發覺金光閃閃,金碧輝煌、異常華麗,比較之純銅更要鮮亮的多,所以商周王朝的統治階層將之稱為金器或者吉金,象徵著祥合、喜慶,更透出著威嚴、神秘,這就是最早金器的由來。現今我們所見之真正商周青銅器在二、三千年以前初製作而成的時候,每一品件都是金光閃閃、閃亮如金(當然後世人們經過科學成分詳細分析才知其乃屬青銅及合金之器也),然而商周王朝經過了二、三千年之後遺留下來之珍貴青銅禮器,也因時間關係長了銅斑、綠銹也,這就是現今大家在博物館或者展覽館所看見的商周青銅禮器的斑駁原貌,也更因為如此,讓人更能深刻的體會那斑斑的歷史痕跡。

 

說到現今青銅器的價值,較諸陶、瓷、書、畫甚至玉器都要較高,因為在商周王朝所做之銅器珍品應皆稱之為官窯,乃專為統治階層所使用也。中國的收藏傳統以金、石、書、畫為大宗,而代表青銅的”金”乃列為首選,明清時期盛傳有【商周青銅一品值抵官窯數十品】由此就可知商周青銅器之價值也。

 

現今人們對於頂級官窯瓷器、書畫之收藏及拍賣已經較習以為常,然而經市場分析家調查發現,同等級的商周青銅器則屬鳳毛麟角般漸不易獲得,且更難能可貴。故宮典籍記載【商周之青銅考證發掘,始於宋代(960-1279年),至明、清更為興盛】,清代大家潘祖蔭特考證研究,致使現今商周青銅大量消失,鮮少珍留下來的歷史因素,所列歷史上的毀銅「七厄」即秦始皇蠃政、東漢董卓、隋文帝楊堅、後周太祖郭威、金朝完顏亮、北宋欽宗趙恒、及南宋高宗趙構,這七位帝王的無德之舉,導致了大量青銅的損毀及消亡,後世之人更不可不慎也,而現今尚可見商周青銅真品之歷史韻味及古意盎然的我輩是多麼的有幸啊,更不可不”戒之”慎之也。

 

至於青銅器上面之銘文,清代潘祖蔭特考證推崇舉出【一篇銘文就如同一篇”尚書”】由此更可知青銅器上銘文之重要性及所具之歷史意義及記載。最後謹以西周伯公父金文所記【伯公父做叔姬醴壼、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做深刻之永銘及沈思也。

 

此篇謹獻給走進商周王朝殿堂及有品味的收藏家們 

 

 

台灣陳柏之

        

高古青銅器資深藏家---台灣陳柏之先生

台灣陳柏之   謹記  2013.1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