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中說的「小乘認為萬事萬物是由各種細微的條件組合構成」。

就答主自己的理解,應該指的是「無方分微塵」和「剎那」。

舉個例子:

桌子是由木塊構成,而木塊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構成,再分下去,有碳、氫、氧、氮、礦物質灰分子,分子由原子構成……如此一直往下分,可以分到一個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質單位。

這個最小物質單位,就是「無方分微塵」,又譯作「極微」。

那麼時間呢?

年是由月構成,月是日構成,日是時構成,時是分構成……如此一直往下分,可以分到一個不可分割的最小時間單位。

這個時間單位,就是「剎那」。

「剎那」=佛教中的時間最小單位

剎那是佛教中對時間的最小單位時長的稱呼。

依經書,一個剎那生滅≈現代計時的4.6微秒,1秒=1,000,000 微秒。

依論著,一剎那≈0.013秒或更短。

一般佛教中,將無分塵微的一次生滅時間,與一剎那混同使用,合稱剎那生滅。  

時間是否可以無限分割,即時間的一剎那是否可以再分?——回答是:無分剎那在意識分別念的想像中,是可以無限再分的;現實中的無分剎那達不到無限再分。

「極微」=佛教中的物質最小單位

依經論所說,具體物質(粗大)由微塵組成,其中最小單位是極微塵(簡稱極微或直接統稱微塵)。

其組成的方式是:七個極微(極微塵)組成微量(微塵),這些不決定組成的具體物質的性質;四十九個微量組成塵,塵決定具體組成事物的性質;一般人的肉眼可見的最小的點狀物質稱一隙游塵,約由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組成。  

「無方分極微塵」有時也簡稱「無分微塵」。所謂的「方分」,即方向和處所,如上下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等,實際上就是物理形狀和體積。

「無方分極微塵」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極微無法分割、沒有體積,但是實有存在,而且可以積聚成世間萬物。

極微是否可以無限再分割,其解釋與時間的分割解釋相同。

——以上解釋出自《因明入門簡介》的附錄。


由此可驗證題主所問的「小乘認為萬事萬物是由各種細微的條件組合構成」。

至於大乘的問題,「大乘認為事物現象的存在都是變化和不永恆的狀態,萬物循環不盡而又虛幻不實」,這個涉及到空性的學習。

佛教的空性≠「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是假的不存在」

而是特指「緣起有、自性空」。

但這是佛法學習中最難的部分,答主沒怎麼學過,就不冒昧作答,以免誤導了。


您說的小乘,應該是根本佛教,是以四聖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為核心的根本佛法

大乘是人天善法,方便法門

佛陀當時度人時,都是根據對方的經歷,先講方便的人天善法, 對方產生歡喜心和踴躍心後,就像白布易被染色,開講根本佛法,很多都能頓悟.

慢慢的,因根本佛法甚深難懂, 反倒是人天善法大行其道, 就進入末法時期了

你這裡說的"小乘認為萬事萬物是由各種細微的條件組合構成", 與佛法關係不大,佛法主要講五蘊五蘊生滅五蘊集滅的規律的,即十二因緣,主要是心法,而不是物法,想研究物質,去學物理好了.


這其實是大乘和小乘的智慧差別問題,小乘,是線性思維,認為萬事萬物必定來自於一個最初的「有」,是那個最初的「有」成就了後來的各種各樣的「有」,比方說對物質的認知,小乘認為一個物質一定是由眾多的比它更小的物質所組成,多說一句,其實從中國禪宗「找本來面目」的思維方式中就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禪宗就是典型的小乘,其實就是一個圍繞著「相」所展開的思維,大的來自於中的,中的來自於小的,小的來自於更小的,更小的來自於最初的。就是一個不斷試圖找到最頂端的那個「有」的過程。但是,問題來了,最初,最最最初的那個又是怎麼來的呢?小乘是解答不了的,於是,小乘就把這個最初的「有」歸結為「天意」了,而天意到底有沒有,是什麼?在哪裡?小乘是解答不清楚的,所以小乘的解答越深入,越深究,玄妙就越明顯,越突出,只能把最終的答案歸結於一個「玄」字上。

而大乘則不然,大乘對萬事萬物的認知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句話:本自具足,無生無滅,無始無終,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隨緣顯現。或顯現出「有」,或顯現出「沒有」或顯現出「大」,或顯現出「小」。哪裡有什麼最初和最終呢?

總結一下,小乘是一個相對性的認知,大乘是一個絕對性,大圓滿性和究竟性的認知。

其實,相對性的認知,依然還沒有「離相」,依然還在「執著」當中,小乘也好,中國的禪宗也罷,其實都沒有也不可能完全徹底的放下了執著。

多說一句吧,中國的禪宗從來不敢公開向大眾說明它到底是大乘還是小乘。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這部電形沒看過。但在佛門有大乘小乘之說,乘是乘載的意思。現在的佛門凈宗弟孑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就以為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了。歷史上有念一句南無阿彌托佛往生極樂世界的例子,改革開放以前,物質潰乏,沒有電視娛樂,吃飽穿暖就是幸福生活,人的思想單純。改革開放以後物質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的財色名食睡貪慾,也越耒越激烈,單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已經不能往生凈土,還要修四大皆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還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往生土。大乘佛法除了凈宗修行內容以外,還要修十善六度,觀世音菩薩偈語:不學(易)不足以言大乘。易就是《易經》易學。這就是小乘與大乘的區別。大家認可與不認可,於小乘,大乘毫無關係,佛教就是因果教育,修多得多,修少得少,沒有人強迫你。


不認可!首先無所謂大小乘,那只是方便說法。

佛依人,依機緣說法。所謂小乘佛法其聽眾多為人間眾生,時間也多在佛陀傳法的初期。因為當時古印度以自然外道為主,所以佛陀以因緣法破解其法。即使如此所謂的因緣法也在大乘佛法的理論框架內。因為大乘法講世界所有,因:知見立知而有。而因緣所生正符合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所以佛法只有一個,因緣法是佛法的不了意版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