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具象不具體,英文抽象不抽象

寫這個文章的目的是回答:

1) 出國讀書的有沒有必要性

2) 東西方語言,思維都各有什麼特質,表現在那些方面

3) 為什麼是歐洲促成了近代工業文明

4) 為什麼中國至今還少有對現代社會的原創性貢獻

5) 什麼樣的人可能是未來最具有競爭優勢的人才

看到很多討論出國讀書有無必要的文章,都以投資回報或者工資多少來討論這個問題,沒看到一篇有底蘊的文章能夠清晰說出,出國讀書的真正的收穫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當然首先必須清楚,出國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鍍個金,就沒必要往下看了。但是如果是想學習東西,想學習了解如何理解欣賞人類文明的成果,想知道為什麼西方近代取得了巨大的社會與科技進步,想知道文明的發展過程以及可能的發展方向,想了解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那裡,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出世界大家,那麼出國讀書將是一種必要:可以深入了解中國人思維方面的欠缺,西方的局限是什麼等等。

其實所有這些,都會從日常普通人的行為表現中看得出來。比如,為什麼西方普通人說話做事的邊界感特別清晰?為什麼中國人吹NB的時候漫無天地,毫無邊界?為什麼普遍說來,西方人很難解中國人,也欣賞不了東方的電影,藝術,小說?而東方人通常沒什麼太大難度了解西方人?為什麼中國人的詩歌,短短几個字幾行字,就會令人賞心悅目,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為什麼在英文國家,動則需要至少2萬個辭彙以上才能真正有機會進入嚴肅的學術場合?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英文辭彙量低於2萬,你將很難有機會融入西方社會, 更別談能夠理解了。

一句話,東西方人的思維習慣不一致

那麼為什麼思維習慣不一致呢?答案是語言。語言就是思維習慣,語言就是文化本身。語言是西方人近代取得巨大科技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而同樣是語言,是中國無法在古代能夠完成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沒有發現邏輯,無法發現理論並發展理論的根本原因。

本文的假設就是:語言就是思維習慣。所以,當下面看到語言或者思維習慣的時候,可以將兩者進行相互替代。

一、中國語言的特點

中國語言有什麼特點? 中國語言的符號,即文字,是象形文字,也就是你一看到一個字,一組詞,人們頭腦中立刻會產生形象的聯想。"荷塘月色"幾個字,跨越了4個邊界:荷花,池塘,天上的月亮,以及他們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效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裡邊跨越了多少邊界?風、天、猿、諸、沙、鳥、木、長江,以及他們的或者形態,或者動作,一副栩栩如生的畫卷展示在眼前!

所以,中國語言的形成是以聯想基礎的,以空間以及發現他們空間上的聯繫形成的。而中國文字則同樣如此,以偏旁部首為根,加上聯想與組合,形成一個一個的方塊字。古人在形成中國文字的時候,都只能以他們那個年代所能看得見的東西畫出符號來替代,從甲骨文到後來一系列文字,就再也沒有突破語言發展的框架而直至今天,於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就隨著語言的發展,被框定到了一個「形象」、「聯想」、「空間特質思維」的定勢上面.

在農業社會,中國語言的特質,或者中國思維的特質,體現出來巨大的優越性。因為很簡單,農業社會所有的社會進步,都體現在生產工具的進步上,而那個時代的工具,都是可見的,即眼睛可以看得到,手可以摸得著的 , 所有這些都是中國的文字系統,或者語言系統可以理解,並且是可描述可記錄可繼承的。

因為中國的這種語言特質或思維特質,中國人會天馬行空地在空間上挖出跨域巨大地域的京杭大運河,修築出跨越若干崇山峻岭的萬里長城,也會在今天修築出跨越全國幾乎所有省份的高速鐵路等等。但是請注意:他們都是眼睛可見,手可摸得著的。

中文的這種聯想性思維特質,還表現出中文句法的組織上沒有嚴謹的結構,詩歌就是這種沒有嚴謹結構的最優美的例子。中文僅有簡單的不嚴格的語法結構,就是說,中文很少有複雜的類似於英文的各種複合句,而是通常都是分成若干個句子。中文句法的這種鬆散結構造就了中文在表達複雜事物時具有相當的模糊性,而學習英文時理解英文的複雜結構並將其與中文系統相互映射也成了一個困難之一。

也就是說,中國語言特質形成的中國人的思維特質方面,善於在空間上將不同物體(object)聯繫起來,但前提是這些物體(object)是可見的,可以用文字描述的,可以在頭腦中想像得出來的。那麼對那些不可見的"物體"(object}呢?,加之句法結構不嚴謹,中國語言或者說中國的思維習慣,就暴露了其先天不足性。

實際上,東方語系都具有中文的特點,都多少受到了中文的影響,因此東方語系總體上說,都具有同樣上述的特點。

二、西方語言的特點

為了簡單,西方語言一般情況下指的是英文,及與英文類似的語種如法文,德文等等。

不用說都知道,西方語言如果抽象到最高層,就是26個元字母。26個字母的隨意組合,可以創造無數個單詞,單詞按照嚴謹的語法結構,組成句子,句子中的每個部分,再根據語法結構,組成各種複合句,然後這種複合句(句子),表達意義。如果認為這就是英文,那麼你就錯了,這僅是其一。

其二,發聲系統。英文的發聲系統比中文要豐富得多。在利用人體的發聲物理部件上,也即胸,氣管,喉嚨,舌,唇,齒,下巴,以及他們發聲時的位置上,幾乎利用到了極致。而這方面中文的發聲系統對身體物理部件的發揮,就相差甚遠,僅有4聲,平翹舌,簡單的唇音等幾種。發聲器官和樂器類似,想想中國自己的樂器都有什麼?二胡,古箏,喇叭,琵琶,還有什麼?我們的發聲系統與這類樂器出奇的像,為什麼可以自己想想。

回歸主題:英文的特質是什麼?

英文的特質是:文字抽象(26個元字元, 組合無限);句法抽象為結構(應用於句子中可以組合) ; 發聲系統抽象為獨立部位(應用於單詞或者句子時可以進行各種組合)。 他們三者相互獨立。

中文呢?: 文字形象(偏旁部首做為元字元,但基本上以單個字為單位);句法結構不足夠嚴謹;發聲系統隨意

所以雖然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書面文字系統,但沒有形成統一的發聲系統。統一的發聲系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事情。

這種差異,在形成句子,也就是要表達的思想的時候,或者在思維表現方面,就帶來了巨大的差異。

三、東西方的語言差異與思維方式差異

1) 抽象、創造與組合

西方語言因其高度的抽象性,使得他們在表達想法,或者思想,或者思維的時候,要達到準確和精確,就必須不斷創造新的單詞。這就是為什麼英文單詞如此之多的原因。

而中文,則只能從已有的字中進行組合,創造出片語來表達新的概念。換言之,因為中國的文字系統是象形的,在表達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東西的時候,古人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根據象形原則創造新的單字而只能以現有的字進行組合來表達。古人們即使想出了個片語來表達某種抽象概念,也因其難以理解,不容易記錄,不容易傳承,加之古代的技術條件限制,很容易中斷。而在抽象層面,西方語言的抽象特質使得抽象的概念能夠被不斷地創造、記錄、被傳播、而且能夠被理解,這樣使得抽象概念就能夠不斷演化,一直到今天,把計算機,操作系統,編程等等各種領域都抽象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得我們學習起來理解起來都要費很大的功夫。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語言是象形組合系統,而英文語言是抽象創造系統

最近沒事在學習Python語言,他們對物理世界單獨抽象,對對象行為進行單獨抽象,對對象特點也進行單獨抽象,全都是按照他們的語言邏輯進行的。對他們來說,這種不斷的抽象就是一種創造。然後再組合起來,使得這種計算語言顯現出巨大的靈活性與高度的抽象性,並且符合人的思維習慣的方式就可以寫出簡單優美的程序,但是理解背後的這些抽象過程卻是一個困難的過程: 一切源於他們的思維習慣,或者他們的語言習慣與特質。

能夠理解為什麼中國人還無法進行這類的創造嗎?語言是障礙因素之一,使得我們的思維習慣還不善於在抽象層面進行創造。因為我們的語言本身不善於創造,而善於組合。

2) 邏輯性、精確與模糊

2013年前後國內有個調查,結果是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人群比例大概3%左右。我個人認為這可能都被高估了。很平常的感覺就是,看看你周圍多少人談養生就知道有多少人缺乏基本的邏輯思考能力了。身邊多少人都語無倫次的,多少人說話跨越了邊界都毫不知道,一兩年前在網上還碰到個大學教授探討博弈論問題,他跨越了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還在談論博弈論都毫不自知。

這些表現出來的思維習慣其實根源都源於語言本身。中國象形語言因其聯想性與組合性,加之缺乏嚴謹的語法結構,在看到或者談到一個概念的時候,這個概念在頭腦中是以空間方式運作的,所有中國人說話的邊界感特別模糊,一個概念或者主題跨越到一個邏輯上毫不相干的概念或者主題的時候,全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做到了,簡單說就是沒有邊界感。(中國人的敏感或者邊界感很多都來自於你說的這個東西是否和他自身相關,因為他會在好不自覺的情況下把不斷地進行聯想,猜測你是什麼意思 )。

西方語言,則因其抽象性和創造性,必須依靠嚴謹的結構表達精確的意思,這就形成了嚴謹的語言邏輯。所以,西方普通人都繼承了抽象層面思考能力,也都能表現出足夠的邏輯能力,既然有邏輯,邊界感就變得異常清晰。當和他們對話的時候,如果他們發現了邏輯上的斷層,也即上下文的關聯性上斷層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不明白你為什麼跳躍到另外一個話題了。這也是為什麼西方人很難理解東方人的原因。但是東方人如果受過邏輯訓練,懂得西方人其實並難。這也是為什麼西方的電影,藝術作品能夠風靡全世界,能夠被欣賞被理解的根本原因,除了視覺聽覺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內容雖然是編造的,但因其有內在的邏輯就能夠被人理解與解讀。而東方的文藝作品,小說作品,因其空間的跳躍性(習慣性的),老外無法從中發現邏輯上的聯繫,就根本無法欣賞。前幾年的"英雄"就是如此。而張藝謀的某些早期作品,因其對人性的內在描寫的比較極致,就能夠觸動老外的心玄,但在國內則被罵為「醜化」中國人。為什麼「三體」能夠在國外被欣賞,是因為三體裡邊創造性地地運用了數學上的邏輯變化關係,比如"降維攻擊「,因為數學運算就是需要不斷地降低維度進行的(當然有時候還要增維)

所以,簡單說:中國語言邏輯性差,跳躍性強且沒有明顯的規則;西方語言邏輯嚴謹,跳躍則依靠邏輯上的內在聯繫才能成立因此在語義表達的時候,中文就存在著模糊性,而西文則具有精確性.

為什麼中國創造不出好萊塢電影明白了吧?為什麼印度一年生產500部電影但除了唱歌跳舞幾乎沒有別的東西明白了吧?這不是拍攝技術水平差異,而是思維水平的差異。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拍出類似好萊塢那種大片出來?得等到中國的技術界能夠幾乎或者完全達到西方對事物抽象的理解程度上,然後這些人再從事其他領域,把這些東西傳播到其他領域的時候才能出現。

在談「抽象」或者"邏輯"層面的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西方人的這種特質是隨著他們的演化歷經幾百年上千年才形成的文藝復興開始才大眾性的點燃了人類理性的火花,然後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影響所有人的近代文明,工業革命。而我們的語言習慣于思維習慣已經形成了2000、3000年,80年代大學全民學英語在不經意間做對了一件歷史性的大事。此外,也別忘了,日本已經學習西方快300年了!

如果以上的邏輯成立,日本人比我們早300年明白了這個道理,或者誤打誤撞蒙對了。但是從日本的語言看,日本一直是個善於吸收外來強勢文化的民族,日文中有大量的中文字,是中國強盛時期吸收進去的;有大量的英文字,是近代吸收進去的。同樣英文,法文,德文中都像話夾雜著大量對方的辭彙,保留了發音。而中文,都是把那些吸收進來的概念翻譯轉化為自己的文字,創造出新的片語來表達,因此在中文中傳播的時候,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傳播,因此大量的中文翻譯片語與翻譯概念,與原來的個概念定義全然不一樣! 簡單的就是封建主義,集體主義這樣的辭彙。他們的原意與我們引進翻譯過來的意思,其實不完全一致。。

抽象層面相差比較大領域在操作系統,計算機語言等等領域。在應用層面我們比老外擅長,因為這就是我們思維的強項!

四、東西方的優勢與劣勢,以及科學依據

西方語言的抽象性,確定了他們語言的創造性和邏輯性,並形成了他們的思維定勢。

中國語言的表意性或者象形性,決定了中國語言的跳躍性,空間性,聯想性。

在語言形成過程中,他們就確立了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思維特質。

進化生物學研究表明,白種人的frontal lobes(額葉)特別發達,而frontal lobes就是負責抽象思考的和邏輯推理的。而東亞人的parietal lobes頂葉特別發達,parietal lobes是負責數字運算和空間推理的還有就是死記硬背的。在人種的智商分布中,東亞人的平均智商比白種人高,並且分布曲線比白種人相對均勻,也就是標準差比較小。而白種人的智商分布則比較極端,數學語言就是標準差很大。這意味著,白中人中,極度聰明人的比例,和極度愚蠢人的比例,相對於東亞人種兩頭分布占各種人種的比例,比東亞人種高。而中間分布,東亞人的智商相對平均,而白種人則相對較低。

這意味這什麼呢?意味著白人中,絕頂聰明的人的比例很多;絕頂愚蠢的比例也很多,中間的少。在社會形成上,就會出現很多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世界級的頂尖人類天才。而在社會結構上,將不夠穩定,所以歷史上歐洲的戰爭特別多,貧富差距也非常巨大。而東亞則因為相對平均,社會的穩定度就比偶走好,戰爭比歐洲少,社會貧富差距比白中人國家要小,但是頂尖人才也少。本質上說智商分布的均勻與不均,加上語言本身形成的思維習慣,影響了各自民族的特質與文化。東方語言因其模糊性,在處理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關係時,都留有充足的模糊空間或者灰色,因而總體上都喜歡保存臉面,並能夠給對方保存臉面。而西方語言則因此邏輯嚴密,在稍有不合的時候就可能會撕破臉皮,進而導致戰火,因為各自沒有別的模糊選擇可走。

簡言之,東方語言形成的思維習慣,會促使社會相對均勻與穩定;而西方語言形成的思維習慣與人群分布,則更容易導致衝突與爭端。西方語言在工程科學等領域上,目前看中文根本無法替代,也根本還無法競爭。這就是為什麼牛逼一點的人,或者學生,在學習諸如計算機語言類似的問題的時候,都只能用google查看英文願意,因為看中文根本就不知所云,我們的語言根本不善於處理抽象概念,也無法精確表達抽象概念。這就是學習的成本。什麼時候有改觀?知不道 ,反正3,50年應該沒戲。

五、結束

看完上面,其實就已經回答了留學的問題,學習語言的必要性的問題,以及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的問題。

要能夠充分吸收歐洲人創造的文明成果,必須儘快學會在抽象層面思考問題。歐洲人創造的文明出成果已經普惠於人類,不能在學會在抽象層面思考,不能學會在他們的語言,就無法欣賞與再創造。美國則發歐洲人的抽象思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令歐洲在某些方面也相形見絀。

要保留和欣賞東方的文化,必須熟悉運用至少一門東方語言,如能改進東方語言的缺陷當然更好。必須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要把東方的文化推廣到西方語系國家,如果不能形成邏輯,他們就很難欣賞。所以東方文化如果能被西方欣賞,個人覺得唯一的機會是東方社會能具有的優良特質。依靠科學創造能力來被西方欣賞,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要走,目前看還比較難。一個民族不能總靠茅台做立國之本吧?但是現在茅台們就是如此。

任重道遠,祝出國沒出國讀書的孩子們,都能夠學會西方的抽象思維方法,簡單就是要習慣性地熟練使用英文。

語言就是思維習慣,語言就是文化。僅此而已

最後,下面這句話不是隨便編造的順口溜,而是全部的總結:

中文是具化的,但中文更模糊;

英文是抽象的,但英文更具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