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問題在於沒問題,總想造得更好,只是遷延日久遙遙無期。俄軍說不要了,真地不要了嗎?沒得挑來沒有選,已經編上軍號蘇-57,就等它成熟了入役,2017可能是不成了,那就2018,乃至2019,反正已然等了很多年,再不差這三年二年。猶說放棄掉,只能說給航空人一壓力,提下意見,意思甚清楚,也明白,這樣的T-50不是空軍想要的蘇-57,一句話,你得弄熟了它,從中世人也可以見之,現在的蘇-57技術狀態還尚有欠缺,遠遠達不到入役的標準,那會是什麼呢?是顛覆性的技術缺陷,還是某一項性能不具備?俄軍方說得不到位,航空人也沒吱聲,自家孩子黑不得。噫,真是可奇哉怪也,研發已是多年的四代,到了掀鍋的時候,卻說不熟欠火侯,不少外媒也一直嚷嚷,隱身能力不足,彈艙從來沒有打開過,等等,也許理上一理,就會明白,俄軍不是不要,而是在等著一架成熟的蘇-57戰鬥機早日飛上藍天。

▲拍扁的蘇-27。這句熟語成為黑蘇-57的口頭禪,當你觀察這張圖的時候會發現,F-22也是拍扁了F-15呀,嘿嘿,有意思。所以不黑不黑,黑並不能把蘇-57給黑掉,氣動外形只要能遵照隱身設計就好,我們實事也看到,蘇-57做到了。現在黑得是蘇-57的尾部,以為如何了云云,說得有鼻子有眼,君不見新換裝的產品30發動機嗎?鱗片狀的尾噴口設計,正為隱身而來。又講蘇-57腹部一道深溝,就沒看到F35腹部那凹凸不平的樣子慘不忍睹?有人對蘇-57機體的鉚釘也多有意見,實驗機未完成塗裝之前不都這樣?

▲從未打開過的彈艙。沒看見並不等於沒有對吧?講說沒有彈艙成笑話,你懂得,這完全是笑話。更有甚者,有說蘇-57腹部較薄無法設置,更是盲人摸象似地猜測了,蘇-57薄嗎?不薄的。相反,根據俄軍工的披露,是目前四代機中內置彈艙最大者。為什麼不打開?有彈艙不打開,可能掛架設計出了問題。F-22彈艙設計就很渣的,導彈未發射以前不能關艙門,先彈出去再發射,發射了再關上,這要暴露多長時間?有鑒於此,俄軍工人在這個上面不得不花費一點心思,爭取早日過頭。由此可見,距離成熟確實有待時間。

▲印度真不要了嗎?現在買慣了美國軍火的印度,變得很任性,動不動就耍態度,弄得俄羅斯也產生了小情緒,媒體給三哥講,不買不要緊,那你去買中國的殲-20好了。殲-20當然,呵呵,買F-35可以,只是得站到長長的一大串隊伍後面,買到手更不知猴年馬月。說不要,等得不耐煩,無非想催一催進度,已經等了太久,交付無期。憑蘇-57現在的樣兒,恐怕還得等個三年五載,之所以高調說2019年入役,也有明顯安慰印度的意思,再等等就好了,你不要著急。科學實驗嘛,著急有啥用,對不?


今日,俄羅斯的五代戰鬥機T-50被俄方命名為蘇-57,預計將在2019年前後開始量產,而就T-50戰機的最大問題是什麼而言,筆者看來還是匹配的五代發動機129的設計定型和量產問題。

我們先回顧下T50的首飛到試飛進程,T-50戰鬥機於2010年1月29日首飛,早期量產型將於2016年交付部隊。2015年6月,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企業領導宣布,俄軍將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開始接收首批T-50戰鬥機;但由於研製進度幾度推遲,尚未正式交付入役。目前,T50試飛原型機共生產了13架,目前編號到511號機,損耗了兩架,目前,T50試飛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就T50的氣動布局而言,採用可動邊條布置,腹部進氣,可動邊條可以對進氣道前的來流進行預壓縮和整流。進氣道採用哥特式進氣道,採用固定斜板二元矩形乘波超音速進氣道方案,其進氣道上布滿了附面層吸除孔,並帶附面層隔道,目前階段採用的發動機為五代發動機129前期驗證型117A發動機,與蘇35的發動機117S相比,其採用了全新的核心機,不加力推力相比117S有了更大提高,重量也有所減輕,長度也有所減小,壓氣機級數有了進一步減小;而就新一代五代發動機129而言,其採用了3511結構,即三級風扇,五級高壓壓氣機和一級高壓渦輪及一級低壓渦輪加加力燃燒室布置,其渦前溫度達到了2050K以上,加力溫度也達到了2200K以上,涵道比也接近了美國的五代發動機普惠公司的F119的水平,涵道比在0.3左右,較小的涵道比,使129在核心機較大的情況下,獲得了較大的單位迎風面積加力推力,其加力比接近渦噴的水平,較高的不加力推力更加適合超巡和超音速機動,獲得了更好的高空高速性能!而適宜的不加力推力也使其獲得了與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相當的所需升阻比,其在13000米高度超巡和超音速的升阻比也足以達到6-8這個數值,需要指出的是升阻比即為飛機升力和阻力的比值,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馬赫數情況下,所需的升阻比是不同的,而一般意義理解為,需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和勻速飛行,其升力等於飛機重力,阻力等於飛機推力,由此可以理解,在超巡和超音速機動時候,重力與推力的比值應該是6-8,其超巡馬赫數大致在1.5-1.7。

就129發動機的發展進程來看,2015年底完成組裝,去年開始進行試車,今年前後基本可以在T-50&蘇57原型機上進行首飛,量產基本在2019-2020年前後,試飛時間大致在2年左右,而就以往的四代機和五代機進程看,阻礙其發展的最大問題無疑就是動力問題,一般本代飛機首飛都是基於上代或者本代驗證發動機首飛的,隨著試飛的深入,逐漸採用本代型號發動機實現試飛並逐步開始用型號發動機配裝開始量產,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蘇27還是蘇57都必須等待相匹配的型號發動機量產後,方能開始量產,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End!


T-50戰鬥機是作為T-10項目和冷戰前,冷戰後,蘇俄一系列胎死腹中的優秀戰機的技術結合成果。T-50的出現,標誌著美國隱身戰列的擁有隆斷時代已經徹底結束,T-50旨在與F - 22在傳統的超視距和視距空戰中競爭。為此,T-50擁有F - 22的隱身、超音速巡航、推力矢量、高度集成的航空電子設備和一套強大的主、被動感測器所獨有的第五代戰機關鍵特性,並且在超音速巡航和機動方面,先進的氣動設計和卓越的推力/重量比性能以及與先進的數字飛行控制系統集成的三維推力矢量使得T-50具有更明顯的空戰能力優勢。 高敏捷性和滯空時間是T-50的設計特點,這使得T-50在作為戰鬥機使用時,還可以同時作為和米格-31一樣的攔截機進行使用,大翼面全動邊條的設計使得T-50獲得了恐怖的爬升能力,襟翼雷達的安裝,讓T-50戰機在最大程度優化外形的情況下,保留了較強的全向探測能力,這極大程度的彌補了T-50在設計時,沒有AESE,EODAS和EOTS的缺點,並使得T-50具備足夠的電子戰能力。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應對蘇-35側翼的擴散,日本很早就在尋求獲得F - 22A猛禽的方法。韓國國防部的公開辯論表明,可以碾壓蘇-35的F - 22A也是很好的選擇。而當T-50也有擴散的風險後,一切的採購計劃都變得蒼白。韓國停止了對F-22A採購計劃的商議,並同時開發KF-X戰鬥機。而日本,也在心神驗證機成功試水後,在5月份成功的和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簽訂了F-3戰鬥機的研發計劃,只求集F-35和F-22之長,避兩者之短,以獲得最強的應對機型。


T-50最大的問題是--它實在算不上五代機

T-50--目前俄羅斯已經給予其正式編號蘇57--是俄羅斯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預計在今年將正式服役。前一陣尚未完成定型的蘇57還到敘利亞裝了一把逼,然後趕緊就撤了,實在是很刺激。

與F-22、F-35和殲20相比,蘇57有一些不足之處,其最大的問題就是隱身性能不足,而隱身性能是五代機最重要的特徵。

蘇57隱身性能不足既是俄羅斯技術水平的不足,又是因為其設計師對隱身性能重視不夠,蘇57的研製思路還是以超機動為主。蘇57隱身性能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直筒式進氣道。蘇57採用了直筒式的進氣道,對發動機葉片的遮擋效果不好,而進氣道是戰鬥機正面最大的雷達反射源。F-22、F-35和殲20都採用了S型進氣道,對發動機葉片的遮蔽效果較好。

從蘇57正面看過去,暴露的發動機葉片一覽無餘

二是內置彈艙設置不合理,使得蘇57以外掛的形式攜帶武器。典型的五代機都要求武器內置,一是為了減少雷達反射面積,二是降低氣動阻力提高飛行速度。蘇57也設置了內置彈艙,其前後兩個彈倉縱向分布在弔掛的發動機及進氣道之間。由於蘇57繼承自蘇27的升力體+弔掛發動機的整體布局,使得其結構強度偏弱,尤其是內置彈艙那個位置的大開口結構進一步降低了機體強度,使得內置彈倉的合理性存疑。目前俄羅斯方面尚沒有發布其使用內部彈倉的畫面,而蘇57更多的是以外掛武器的形象示人。

三是蘇57機體表面工藝細節粗糙。F-22、F-35和殲20的機體表面工藝相當精湛,給人以油光水滑的感覺,而蘇57的工藝比較差,機身裸露這大量的鉚釘、接縫,發動機的外殼也直接裸露在外,這樣的工藝水準對整體隱身效果影響較大。殲20的總師說過,隱身戰鬥機的研製要從每一個鉚釘開始。

蘇57機體工藝細節,跟狗啃的差不多

綜合網路上的消息,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在0.5平米左右。典型的第四代戰鬥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在3-5平方米左右。如果其他因素不變,雷達最大探測距離與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如果一架典型四代機(3平米)被對方雷達截獲的距離是120公里,那麼蘇57的被截獲的距離是77公里,隱身效果沒有想像中的大。

連印度阿三都不想再往蘇57這個坑裡跳了,可想而知蘇57到底是個什麼貨色了。


圖註:莫斯科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的T-50,從外觀就能看出,目前其使用的仍是AL-31F的改進型號,117發動機,未來它將安裝真正的第五代發動機「產品30」

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T-50(現在正式定名為蘇-57),從2010年開始試飛,陸陸續續生產了多架試飛原型機用于飛行試驗,應該說俄羅斯在T-50研製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體現出來就是試飛機數量不比F-22和殲-20等同行少。但在比它晚首飛近兩年時間的殲-20已經小批量試裝的時候,T-50卻遲遲未能定型量產,項目研製和試飛工作也進行地並不順利,試飛頻率較低,研製工作緩慢。而且俄羅斯空軍還大幅削減了T-50的採購數量,第一批僅打算裝備12架,這說明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T-50可能超重。T-50繼承了前輩蘇-27這種發動機吊艙遠離中心線的寬間距的結構布局,像這種扁擔兩頭挑的結構相對於發動機艙位於中心線附近的窄機體布局的相對結構強度沒有優勢,因此在滿足相同的機動過載能力上必然要求加大結構強度,當然其代價也必然相對窄機身結構布局更重一些。此前T-50在試飛的時候已經暴露出尾部機身橫樑上出現疲勞裂紋的問題,面對這種問題,設計師沒有太好的處理解決辦法,只能繼續打補丁,即結構局部補強,帶來的問題就是T-50可能會繼續進一步超重。

其次,T-50可能航程上也不達標。像T-50這樣的設計,為了滿足跨音速面積律要求,為飛機提供良好的升力體布局特性,T-50機身艙段設計得過於扁平,而且內部還設置有前後縱列長度可觀的雙段彈倉,而為了容納更多的彈藥載荷,勢必造成機身內油箱空間相對不足,此外飛機除了機身前段、機翼以及翼身融合艙段再無其他載油部位,而F-22機身、機翼、翼身融合艙段甚至高大垂尾內部都有載油部位,T-50用的本來就是以體積巨大且油老虎著稱的俄制發動機,所以T-50很可能在航程方面也達不到預計那樣的性能指標。此前T-50對外公布聲稱其航程可以超過4300千米,現在看來可能很難達到這一數據,頂多3000多千米。

第三,連合作方印度方面都對其發動機性能存在疑慮。發動機與飛機不匹配是T-50一個很大的問題,通俗的講,就是存在「小馬拉大車」的問題。AL-41F1(117發動機)畢竟是在AL-31F基礎上改的,不管它採用了什麼等離子點火等新的技術,換了新的渦輪、風扇等,但在底子上還是上一代發動機的底子。在試飛甚至飛行表演中,T-50的發動機多次表現出不堪重負,甚至出現起火等事故。俄羅斯當年本來打算採用分階段服役的辦法,即第一階段先用AL-41F1頂上,讓T-50先裝備;第二階段再換裝目標發動機「產品30」。但後來看這樣不行。所以T-50試飛進度一再拖延,也有等待新發動機的因素。現在「產品30」公布了,T-50打算馬上將其安裝在三架試飛原型機上迅速完成試飛。但「產品30」到底成熟度有多高,會不會繼續拖延T-50的服役腳步,現在還不好說。


T-50現在已經更名為蘇-57了,算是獲得了一張合格的准生證。這似乎意味著這一機型在技術上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未來的T-50有可能如俄羅斯所說,會在2018年前後開始小批量使用。當然,這也可能只是俄羅斯的障眼法,給出蘇-57的編號,只是為了給合作方印度一個小小的交代,同時也讓俄羅斯的五代機計劃顯得不那麼窘迫。

資料圖:正在試飛的T50

T-50實際上是印俄合作的五代機項目,印度幫助俄羅斯緩解了資金的問題,所以俄羅斯發展T-50的資金壓力應該相對是比較小的。主要的影響因素,仍然出現在技術這一領域。雖然俄羅斯安排了擁有豐富發展經驗的蘇霍伊公司負責T-50的開發,但是蘇霍伊過去也沒有開發五代機的經驗。我們現在看到的T-50,甚至被戲稱為「拍扁的蘇-27」,這就很形象地反映了一個事實:T-50的大量技術仍然沿襲蘇-27系的既有成果。當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蘇-27系列戰機算得上非常成功,連歐美國家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資料圖:正在試飛的T50

但是現在擺在T-50面前的兩項最棘手的問題,一項就是機身構造,一項就是引擎系統。機身構造上文已經說到,和蘇-27系保持了同樣的風格。但是俄羅斯現在要造的是五代機,「拍扁的蘇-27」是否擁有合理的氣動布局呢?內置彈艙的問題有沒有完美解決?電子系統更新究竟有沒有跟上?這些複雜的問題,都在等著俄羅斯給出答案;至於引擎,推力和矢量偏轉技術應該都是可以解決的,畢竟俄羅斯在這方面有經驗,美國那邊還拿了俄羅斯的矢量偏轉技術去發展F-22和F-35的發動機系統,但是有一些問題俄羅斯也解決不了,比如如何讓發動機隱身?如何增加發動機的壽命至10000小時以上?

資料圖:蘇35的117S發動機已經開始應用矢量推力技術

由此可見,T-50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很多的,我們並不能簡單認為其中某一個問題起關鍵性作用。五代機的發展是一項龐大的技術工程,俄羅斯雖然在蘇聯解體之後繼承了大量現成裝備,但是技術和人員的流失不是短時間內能恢復的。即使俄羅斯足夠有錢,也不一定能夠解決科研人才稀缺、技術瓶頸凸顯的問題。所以,T-50究竟什麼時候能夠服役,目前看來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t50最大問題就是隱身性能,此機型的隱身性能頂多比三代半戰機好,比不過f22,f35,j20等隱身戰機,其次就是他的內置彈倉問題,頂多頂多帶幾枚空彈,對地攻擊的是帶不了的,導彈怎麼彈射也是個問題……此機彈倉位於發動機氣道之間……設計落後,失敗……


就目前來看蘇57有兩個問題,才用的是蘇35S的發動機117S矢量發動機!後出現起火問題,具體問題出在哪不得而知,穩定性還是技術?我想應該是前者,最近俄羅斯給予其正式編號也就意味著這個問題有所突破,即將量產!第二個問題就是隱身性能方面,這個沒辦法,俄羅斯選擇犧牲隱身性能而提高機動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