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體寒和上火都是胡說八道…


正如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在一定條件下還能互相轉換。

同樣的,內熱外寒,外熱內寒,體寒是局部的體寒,上火是局部的上火。

而且,火也可以是寒的,寒也可以是熱的,反正中醫橫豎怎麼說都是對的。

如果你想解決你的體寒和上火問題,我建議你,多找幾個中醫看看。然後,你就變成了腎虛,肺熱,脾虛,陰虛,陽虛,陰陽兩虛……你就沒有時間擔心體寒和上火啦。


陽虛內寒,或因為素體陽虛,陰寒從內而生,或寒邪由外入里,侵犯經絡臟腑,損傷陽氣,飲食生冷或者中藥苦寒所誤,也是形成形成陽虛內寒的重要因素。

在廣東有喝涼茶的習慣,個別人不明所以,一見到個別上火的癥狀就喝涼茶,苦寒之類的藥物使用過多了之後,損傷陽氣又形成陽虛的情況,到最後就變成寒熱錯雜很難調理的證候。

寒性收引,人體的經絡氣血津液,有遇寒收引凝滯的特點,得溫則流動,所以人體的氣血津液不流通,所導致的氣滯血瘀或者水飲內停等病理變化,在調理的基礎方之上的應用溫陽散寒的藥物,能夠促使氣血水飲疏通和排泄,這主要也用於治療疼痛、水腫、痰濕等病症,有非常好的療效。

用於溫陽散寒,一般使用辛熱的藥物,以附子、桂枝、乾薑、麻黃之類的藥物為代表,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陽和湯等方葯,能溫里散寒,溫中同時促使寒氣由外而散,這是基本的治療方法,不同的方葯有不同的功效,有溫肺散寒如小青龍湯,暖肝散寒如暖肝煎,溫中健脾如附子理中丸,溫腎助陽如金匱腎氣丸等,具體方法的應用結合發病的部位和癥狀使用,切中病機,以使陽氣恢復,氣血津液流動。

文章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癥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

在飲食上,這類人群也非常挑剔,吃點兒熱的就上火,吃點兒寒的就傷陽,只能吃溫的東西。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其實有更確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 《黃帝內經》里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這句話指出「寒為熱病之因」,體內寒邪過盛,就會把陽氣排斥在外,陽氣上浮外散,就會表現為上部熱象,人就會出現上火癥狀。也就是說,體寒是上火的根源!

有些朋友上火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敗火藥,卻常常陷入越吃越嚴重的怪圈,這種情況八九不離十都是上熱下寒。因為上熱下寒是體寒所致,而敗火藥屬寒涼之物,服用它們只會讓你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對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實火還是虛火?

實火:從來不上火,但吃了一些東西後,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實火;

虛火:經常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失眠之類的上熱癥狀,喝了涼茶之後會好一點,但不喝的時候又不行了,並且反覆發作。

火的屬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話:實火用瀉法,主要是清熱、降火,建議服用敗火藥(如牛黃解毒丸);虛火用補法,主要是補陽、滋陰。 並且,針對虛火,補陽與滋陰並不矛盾。因為陽氣越弱,體寒越重,脾胃越虛,而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津液就會不足,身體就會燥熱。所以,常年虛火的人,身體往往都是陰陽俱虛。


身體主要就是陰陽兩面,一般說的就是寒和熱。得病也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所致。你所說的體寒,可能就是你自身的體質,有先天因素,也可能是後天習慣養成的。比如愛喝冷飲,喜歡光腳等,都會造成體寒。而愛上火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你的體質關係,而是其他因素,比如你的情緒以及平時遇到的壓力、不規律的作息和飲食、以及外部環境和季節的影響,都可能會上火。而且不是說你體寒就是整個身體哪裡都是寒性的,而是某個部位某個內臟器官呈寒性,此消彼長,既然是體內失衡,就是一個地方寒性大,另一個地方就容易發炎上火。比如你總吃涼的,脾胃就會虛寒,而你如果最近遇到煩心事的話,心火就會旺盛,進一步造成體內失衡,如此的話就不光需要調理脾胃,還需要降降心火。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具體還是需要找個好中醫看看,看看到底是哪裡的問題。然後糾正一下生活習慣和飲食,慢慢就會平衡了。


陽氣將不下來,陰氣升不上去,四肢寒冷上半身和頭腦發熱,我也是這樣,也是最近看到這個說法的,僅供參考,畢竟我不是專業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