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作爲河南省會鄭州的下轄縣級市,一直被認爲是“新鄭州”的簡稱,似乎是隨着鄭州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得已從周邊地區劃出一片土地用以擴建。然而與多數人的認知截然相反,歷史上是先有的新鄭,而後纔有的鄭州,兩者出現的時間相差八百餘年。那麼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倒掛”?新鄭到底是不是“新鄭州”的意思呢?

  首先,鄭州既然比新鄭晚,新鄭肯定不是取自“新鄭州”之意。故事還要追溯至上古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之後,定都鎬京,也就是今陝西西安附近。而在如今河南鄭州附近也有些許小諸侯國,比如虢國、管國、鄶國等就盤踞在此。後來西周被犬戎所滅,平王便率領宗室東遷洛邑,史稱“平王東遷”,這便是東周的開始。

  而隨着周王室東遷的還有一個諸侯國,也就是鄭國。鄭國抵達洛陽以東之後,三下五除二消滅了本地的虢國和鄶國,然後在當地營建新都。爲了區別家鄉陝西的老鄭國,新建的都城被命名爲“新鄭”,也就是“新鄭國”的意思。所以說,新鄭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鄭州”,有的也只是“新鄭國”。

  公元前375年,一度強勢的鄭國最終被崛起的韓國所滅,韓哀侯將都城從陽翟(今河南禹州)遷至新鄭。此後新鄭又成爲韓國的首都一個多世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而此刻距離鄭州登上歷史舞臺還有近六百年。

  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鄭州地區戰亂不斷,行政建制幾度更改,但史書裏終究沒有出現過“鄭州”字樣,直到隋再度統一九州之後。

  開皇三年,大隋文皇帝改滎州爲鄭州,鄭州開始作爲州一級的行政區名指代今天的鄭州地區。此後歷經唐、五代、兩宋、元、明、清及民國,鄭州的發展雖然起起落落,但總體規模與新鄭別無二致。鄭州真正得以騰飛還是在1954年以後,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鄭州才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

  如今鄭州的經濟總量已突破萬億,早已把身邊的新鄭甩出十幾條街。儘管從歷史淵源上說,新鄭比鄭州的歷史要悠久得多,但在外人看來新鄭仍然是受鄭州輻射和覆蓋的“小兄弟”。也難怪會有那麼多人把新鄭看作“新鄭州”或者“鄭州新區”了。

  更多河南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號:地圖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