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下,內容領域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傳統的廣播電視進入了一種從內容到技術全面融合的新時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是融媒體人不斷思考的問題。

內容生產簡單「相加」,缺乏大量互聯網屬性的優質原創內容。優質內容是融媒體建設的關鍵,但不少融媒體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比如,一些傳統新聞網站的主要內容都只是簡單轉載自傳統媒體,一些新聞網站主要由黨政機關各部門供稿,只完成了黨和國家的喉舌功能,並沒有發揮新媒體更多優勢功能。一些融媒體平台在界面友好度、用戶體驗、產品活力、內容豐富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缺乏吸引力,加上欠缺互動性、傳播策略比較簡單,導致其在整個信息傳播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平台影響力和傳播效果非常有限。

自媒體內容調性的互補

移動互聯網自媒體時代,廣播融媒體也將通過積極開放平台資源,開放合作渠道,與優秀的自媒體小夥伴共同完成重點節目的傳播,共同打造優秀的內容調性。比如人民視頻肩負傳播黨政聲音的重要責任,在內容方面,人民視頻推出了大量的原創節目,包括紀錄片《聽見中國》《走出果洛》,專題片《咱們小鎮有希望》,視頻節目《夜歸人》等。人民視頻還將圍繞『十三五』規劃、兩會解讀以及改革開放40周年等展開策劃報道。人民視頻會邀請自媒體大V參與『一帶一路』傳媒論壇、人民拍客大V行等報道。

融媒體可以推出更多正能量的綜藝節目,通過青少年喜歡的形式對他們進行引導。未來,將與合作夥伴發力「紅色綜藝」,以真人秀等綜藝節目形式製作更多優秀的正能量節目,生產大眾喜聞樂見的主旋律內容。

除了做好視頻內容之外,還要想怎麼讓這些內容獲取到更多的流量。比如新片場是一個面向行業的創作社區,導演、創作者、剪輯、後期,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作品,各個地方台也在抖音及其他平台都開設了平台,除了在行業內交流互動,從用戶習慣來看,用戶更多是在用智能手機刷視頻;從佔用用戶的時間來看,也是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內容佔據了用戶更多的時間。

內容漲粉的邏輯與場景借鑒

很多睡前場景可以做音頻嘗試,比如小孩子的睡前場景,凱叔講故事之類的應用就是成功案例,老年人也有睡前場景,爺爺那輩喜歡聽評書聽故事聽歷史,睡前場景特別適合音頻,要做的就是找到適合的場景。

主打情感牌的「夜聽」用3年時間在公眾號上漲到了3000萬微信聽友用戶,其在其他平台上並沒有做分發。絕大部分場景下的音頻節目不適合創業,但是情感類節目不同,因為能夠快速地走入人心,讓聽眾產生共鳴。微信紅利期結束後,漲粉越來越難,單個粉絲獲取成本越來越高,如何摸到漲粉的邏輯,「場景」成為其中一個關鍵詞。

當一個人在朋友圈轉發一條關於情感的文章或一句話時,往往不是轉發給朋友圈所有人看的,他是想轉發給某一個人看。大家在朋友圈聊颱風,可能是要告訴朋友圈的所有人我在現場,但是感情不是。如何將這個點找到並幫助用戶表達好是關鍵,「幫助用戶表達,同時要打動自己」。

丁香醫生定位醫療垂直領域自媒體,隨著公共衛生事件的頻繁發生,丁香醫生頻繁參與,包括以「超速度」進行闢謠,第一時間進行發聲。據丁香醫生的團隊內部有輿情響應機制,一旦發生重大事件,整個團隊能夠保證兩個小時之內發稿子。從流量的角度、粉絲增長的角度看,傳播是有紅利的,誰能搶到第一波紅利,就會吸走絕大部分流量。因此及時的反應速度十分關鍵。

為了緊跟用戶的注意力,丁香醫生在今年用4個月的時間在抖音上吸引了500萬粉絲。清楚地知道這個場景是什麼,知道大家來抖音是放鬆的,於是,在抖音上的定位比我們在微信上還要輕鬆,比在知乎上還要『皮』。首先要讓用戶喜歡你,然後,再把醫學科普融入到內容中,這是丁香醫生對短視頻領域的探索。整個內容消費的方向和趨勢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內容消費者對內容的耐心越來越少。既然做融媒體,從業者就要跟著注意力走,打破條條框框,要保持與時俱進,一定不能成為「古典媒體」,用戶注意力在哪兒,媒體就去哪兒。同樣,融媒體可以把一些廣播電視里奇趣的新聞調性形式表現的更娛樂及輕鬆化。

具有互動特性的內容類型

神秘類,微信朋友圈裡經常刷屏的測試類H5活動和小程序想必大家都已經見過了,測試類的內容能滿足人的好奇心,加上參與成本低的原因,人們對測試類的內容可謂樂此不疲。

集智類,當我們對一個問題無法解決時,就需要求助身邊的朋友,讓大家一起來幫你想辦法,這就是集智類。集智類內容利用了人的天性,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腦部會產生大量多巴胺,而多巴胺正是「快樂使者」,負責傳遞開心和興奮的感覺,所以集智類也具有天然的互動特性。

娛樂類,這類的內容最為常見,通常為笑話或者搞笑視頻,也可以是生活小事、明星八卦等等,對他們的行為做出評論,尤其是具有爭議性的內容,互動更為頻繁。

獎勵類,參與有獎是提高互動最直接的方式,如猜一猜,猜對有獎等等,有趣的內容和參與獎勵是讓內容互動起來的標配。以上幾種類型的內容都是融媒體可以嘗試製作的幾個領域。

聽我所想,享我所聽的知識付費布局

知識類的節目早期中央台就有易中天、于丹等講課風靡一時,現在不少融媒體已經把知識付費加入到內容的一個補充。知識付費估測人群基數約1.5億,動態來看,2020年可達2億人。研報同時測算,預計2020年知識付費行業有望具有320億收入規模,與之對應的平台盈利有近50億的潛力,以30倍估值計算,有望支撐1500億市值。

而我們認為,知識付費看似是一條獨立的賽道,實際上卻是教育、內容、消費三大領域的交集。一旦其外延與三大領域持續發生擴大反應,進一步降低教育門檻、提升內容變現能力、引導更多層次的消費,這一市場前途將不可限量。

比如來自電台的主持人青音在知識付費行業就做的比較有代表性,首先是素人的一對一陪聊,這種模式變現快。第二是地下道模式的禮物打賞,這種模式的劣勢是完全受用戶的牽制很難產生優質的內容。而除此之外的另外三種變現模式正以不同的產品形式在呈現。這其中有單次付費直播的演唱會模式,還有大學模式的100天陪伴服務,通過購買服務卡,在100天內可以多次收聽直播,與專家導師連線,同時會舉辦大量的社群活動,並提供一對一的私信功能。同時用戶可以通過付費申請和某位專家導師的一對一服務。

通過對不同付費模式的嘗試,像青音一類正在探索更多的變現可能,儘管因為內容題材的限制這並不會是一個很快的過程,不過他們認為情感陪伴服務是一門慢生意,而這個世界上所有有價值的事物和有價值的人都是需要慢慢來的。

以上是幾點融媒體背景下內容領域的思索,而雲聽融媒平台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同時,也正在加速內容轉型升級,用戶數已經超過1000萬,用優質內容鏈接更多觀眾、媒體、場景,向著平台化的戰略方向加速布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