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K 
 

幾週前公司夥伴因為去一場 beatbox 競賽的擺攤活動,聽說我好像曾經是圈內人,好奇問我有沒有以前表演的影片。

 
這真是個好問題。我歪著頭,搔一搔,還真的想不到,究竟有沒有這類東西。印象中應該是什麼都沒有。

 
完全轉到幕後工作以前,2004年,倒是有一場演出我印象深刻。


 
回頭翻硬碟,找到了檔案。這真是年少的 beatbox 生涯,人生唯一一次記錄。
 
那是個 iPhone 還沒誕生,Nokia 還是通訊龍頭的時代。
 
當時,沒有人聽過臉書,也沒有人知道什麼叫作直播。大家最常用的是無名小站、MSN,是個還用「發簡訊」來互相聯繫、相約的時代。
 
對創作者而言,在網路不算太發達,根本沒有數位串流影音這種服務前,很多自己在腦中想的東西,實際做出來,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朋友當中第一個做到的,更不清楚如果自己現階段的這項技術,這世界有沒有做得更好的人可以先觀摩。
 
想做出任何聲音,思想上的,樂器上的,技術上的,每位想挑戰的創作者大多是且戰且走;作品從想像到實體化,並沒有任何確定的路徑。
 
在那個時代的發想與創作,跟今天真的是完全不同的工具、思維與環境。
 
從小聽聲音,一直喜歡去拆解它組成的方法與理論。2004,那年我高三,18歲。這時候七月,剛考完指考等放榜。
 
在一場辦給國高中生的大型營會,我和長期合作音樂的夥伴羅力,在後台臨時被 cue,主辦方希望我們稍後上去串場五分鐘。我們兩個人用僅有的10分鐘寫出了一個全新的劇本,其餘細節,直接用長期演出培養的默契,在台上溝通。
 
簡言之,羅力飾演一位業務銷售員,無所不用其極,要想辦法把我(這台機器)賣掉。(這場表演就是這個剛寫完劇本的首演,而我印象之中,這場表演我們沒有再演出第二次)
 
實在是名符其實的 one and only.
 
眼看再幾週後就要過生日。看完影片後,回憶起很多事情。內心真的很感謝朋友當時有用手邊的DC相機,手腳快速,迅速為我們留下完整的記錄。為那個且戰且走,創作、實驗的時代,留下了一點足跡。
 
當時主要是為了娛樂群眾。表演完,掌聲響起,人在台上,心底卻也沒把握究竟效果夠不夠好。長大後,再一次從台下視角看完影片。這種經驗不是時時有的,因此,回首來時路,甚是感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