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在河南鶴壁新區街頭,今年73歲的李長旭老人正在街頭製作木梳,李師傅的老家在安陽滑縣焦虎鄉米村口村,曾經這個村莊家家戶戶都會手工做木梳,後來隨着塑料梳子和機制木梳的出現,村裏再從事這個行當的人越來越少,如今也只有李師傅一人還在堅持着。

  據李師傅回憶,他們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人外出學習了這門製作木梳的手藝,後來村裏逐漸都跟着學會了,隨後方圓幾十裏的人們都知道他們村有這個手藝,附近哪裏有廟會,都能看到他們在集市上做木梳的身影。

  在李師傅隨身攜帶的紙箱裏,我們看到了一些木梳胚子,他說做木梳一般用棗木和桃木,棗木現在比較少,他用桃木多些,按照河南當地的習俗,桃木也有着很好的寓意。

  在李師傅的攤位上,這個木架子就相當於一個“機牀”,在家切好形狀的桃木片子,被固定在這個架子上,然後用一種特殊的鋸,鋸出只有三毫米寬的木梳齒。

  這就是李師傅用來據木梳齒的鋸,這個工具從師傅手裏傳到他們家,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是他所有工具裏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這把鋸有兩片鋸片,鋸下去正好可以出來一個木梳齒,並且頭部有一個彎鉤,可以拉着保持一定的方向。

  由於這是一門比較稀罕的手藝,所以每當李師傅把攤位紮下來,就會有很多人前來圍觀,這也無形中給他的手藝做了廣告,圍觀的人越多,賣出去的梳子往往也就越多。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塑料梳子開始盛行,李師傅說自從集市上有了這個,他們的生意就大受影響了,村裏陸陸續續開始有人不幹。雖然近些年木質的木梳重新開始流行,但產品多是南方的廠家用機器生產,他們的手工已經跟不上時代。

  好木梳也有一個標準,李師傅說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三角齒芝麻尖”,要想達到這個標準,就要仔仔細細的反覆打磨。用玉石給木梳拋光打磨,算是最後一道工序,這串珠子他們已經用了很多年。

  在李師傅的工具箱裏,有二十多種工具,這些工具有新有舊,有些比較老的,已經僅此一把,因爲生產這些工具的工匠已經沒了,他也只能小心翼翼的用着,生怕壞了就再也買不到了。

  雖然李師傅的木梳是手工製作的,但價格低到讓人想象不到,大號的30元,中號的20元,小號的只要10元,如果拋去材料和人工,一把也就只賺幾元錢而已。

  由於這門手藝有觀賞性,另外會的人也不多,所以近些年也有人不斷邀請李師傅專門去擺攤,這樣不管梳子能賣多少,他們父子也能落一點補貼費,算下來比種地和外出打工要好一些。攝影記錄|楊學材(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