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轉自360圖書館,作者dududelaoye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布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也有或靠上或靠左、右,但不常見。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篆刻的章法布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

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

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

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

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

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

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

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

,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

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布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合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

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

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

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

」、「

」,三字印套「

」、「

」,四字印套「

」,六字印套「

」,九字印套「

」等。

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

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

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

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

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雲鑒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范室」印。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4)印文粘邊。印文與邊欄粘連的設計,一般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圓轉流暢,柔美多姿,與印邊相連,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如圖8—82「袁氏止水」,圖8—83「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圖8—84 「顧氏永寶」等印。

白文印是用迫邊殘破的方法。迫邊殘破要根據章法的需要而為之,其中有一面迫邊,二面迫邊,三面和四面迫邊。

圖8—85「王秉恩印」,為一面迫邊殘破,在筆畫繁處起到了透氣作用,又與「王」字的筆畫簡相呼應。

圖8—86「人外廬」印,入印文字豎畫較多,「人」的捺畫,「廬」的 「廣」字頭長撇,均與印邊呈平行線,此印的處理是兩邊迫邊殘破,既打破直線的平行,又使縱向勢態的章法得到了橫向的調節。

圖8—87「沈佺之印」,為三面迫邊,此印章法穩健,刀法凝重,線條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邊殘破,在視覺上有衝出印面之勢,調節了印面的滯重,賦予了章法博大的漲力。

圖8—88「依隱玩世」和圖8—89「大歡喜」兩印,四面迫邊殘破,為擬漢爛銅印的一種形式,兩印章法本為均勻嫻雅,然四周迫邊殘破,又增加了古樸爛漫的氣象。

(5)寬邊式。寬邊是古陽文的一種表現形式。此類印章線條細均勁挺,印文布排錯落開合,以等寬邊圍欄,給人以秀雅中顯穩重、自然中見規整的藝術效果。圖8—90「長紹」和圖8—91「每」兩印即是。

(6)寬窄調節式。印邊有寬窄變化初見於封泥,近代吳昌碩最先把這一形式用於篆刻創作。印邊的寬窄變化,可調節章法重心,增強形式感,有險中求穩,化險為夷,輕重呼應的作用。

圖8—92 「石丁」印,兩字互相緊迫,粘連右、上邊欄,印文粗而上、右印邊細,雖有輕重對比,但過於唐突,然而由於左、下部印文與邊拉開了距離,為了平衡重心,故設計成寬邊,形成了印邊的對角對比和與印文的照應,章法生動奇妙。

圖8—93「子通」印,章法設計用意與前者相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把左、上邊欄去掉,別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在白文印中也有留邊寬窄的章法設計,如圖8—94「六億神州盡舜堯」印,便是白文印中印邊設計構思巧妙的印例之一。

(7)無邊式。印章無邊始於流派印,有蕭疏簡練、不激不勵之感。創作此類作品,要根據文字造型的特點,一種是印章四周要有較長的線條,如圖8—95「家在龍山鳳水」印;另一種是入印文字的盤曲要略加改造,使章法有團聚感和凝聚力,如圖8—96「茹芝餌黃」印。

圖文編輯:篆刻微刻

小編微信:15849995993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