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一些作者翻譯為:「要想追求那種金玉般純潔的品德,必須到轟轟烈烈的事業中去磨鍊;要想創立驚天動地的功績,必須到難關險隘中去拼搏。」而我覺得這樣似乎翻譯得有點不對。雖然翻譯也可以意譯,但意譯也必須尊重原文的意思。但其實我的古文功底也不厚,只是大概猜他的意思是說要修鍊很高尚的人品和建立驚天動地的偉業就必須經得住重重困難的考驗以及小心謹慎。

精金美玉是幾乎人人都喜歡的東西。用在這裡來形容人品的高尚。被烈火燒烤著還要忍受重鎚的煅煉,這其中的苦楚簡直想像。要知道平時我們被開水燙到一小點皮膚都難以忍受,稍微被重物撞擊一下都可能痛暈過去。一般厚的冰我們都不敢戰上去,怕掉進冰冷的水裡。而明知道是薄冰還要在上面走,那得怎麼辦。心裡肯定很擔心,我走這一步會不會掉到水裡。下一步該踩在哪裡比較安全。

整句採用具體的事物來形容抽象的事物,而且還配合上了動作(比如「煅」「履」),使本來很抽象的一個道理變得很具體很形象而且還有動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見菜根譚作者文字功底不是一般的深厚。


匿以韜光,遜而公善。出自菜根譚。

封建社會發展到明朝已經走到了末路,日漸萌芽的資本主義努力為自身的發展爭取著空間。在這種背景下,明朝社會便出現了空前的思想繁榮。而歷代的中國文人都受到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浸潤,有著儒家的中庸仁愛,又有著佛家的寬仁博愛以及道家的超脫。

明朝的文人們在思想和行動上便與前朝大不相同,他們在精神上既有對使命的追尋欲又有對宿命的無力感,這兩張思想的矛盾衝擊也反映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菜根譚》即是其中經典之一。

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

為何以菜根名,大概就是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


挺不錯的一本說,小時候,那時十二歲,父親就給我買過一本,不過被姑姑看見,她看了下內容說不能給我看,說是能把人看傻,父親就沒給我。現在自己買了本,在細細的品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