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朴門永續設計簡介

1、朴門永續設計的起源

1972年,羅馬俱樂部(一個由來自學術界,民間社會,外交使團和工業領域的專家組成的關注全球人類的智囊團)發布了一個報告《增長的極限》,該報告預測,照當時的以消耗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經濟將會崩潰,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當時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任教的比爾·莫利森(Bill Mollison)和他的學生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想尋求一種積極正面的解決方式。

比爾·莫利森(Bill Mollison)1928.4-2016.9
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1955-

1974年,比爾和大衛共同建立了一個可持續農業系統模型,從生態多樣性出發,希望建立一個可持續的農業系統,比如利用多年生的喬木,灌木,草本,真菌,及塊根類共同構建一個相互支撐的穩定系統,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食物森林,並創造了permaculture這個詞,是由permanent(永續的)與agriculture(農業)共同構成,他們花了很長時間制定這一設計系統的原則。

Permaculture One
Permaculture Two

經過四年的實踐總結,1978年,比爾·莫利森和大衛·洪葛蘭一起出版了一本書:《Permaculture One》,提出了朴門永續設計的概念,教人們怎麼樣去規劃設計一個多樣性的,相互作用農業生態系統。後來比爾又陸陸續續出版了《Permaculture Two》,以及《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該書的中文版叫做《永續農業概論》。

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
永續農業概論

1979年,比爾開始了第一個關於朴門永續設計的課程,不過直到1988年在《Permaculture:a designers』 manual》(朴門永續設計師手冊)這本書中,比爾對permaculture的含義進行了重新定義,成為更廣範圍的設計系統,從原來的農業系統,涉及到我們的生活起居的多方面,比如建築、廢棄物回收等一系列的問題,不僅農業生產要可持續,相應的生活方式也應該是可持續的,不管是在鄉村還是城市,任何都應該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後來permaculture這個詞,就變成了permaculture與culture的組成,也就是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或可持續性的文化,而中文的「朴門永續設計」,則是音譯過來的,它最簡潔的定義是:朴門是一個設計系統,是一種設計方法,通過與自然合作而不是對抗的方式獲取人類生存所需。

Permaculture:a designers』 manual 朴門永續設計師手冊

2、朴門永續設計範圍

從鄉村的田野到都市緊湊的花園,都可以使用朴門永續設計,而且往往單位面積越小,產量越高,勞力也更密集。「朴自然」上有一個都市田園的例子——《德維斯家族的0.6畝城市田園》,這個只有404平方米的土地,比一個標準籃球場還少15平米的地方,年產竟然有5440斤食物,除自給自足外,還為十幾個餐館提供食材,多出的部分還能分享給散客。

朴門永續設計還可以對被破壞的生態區域進行大面積的修復。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即我國在90年代進行黃土高原修復的例子。35000平方公里的區域被修復改造,水被循環利用,土壤侵蝕減少,生產區域上升到40%,劉登立博士將這個過程拍成了紀錄片。其中就是應用了朴門永續設計的相關原理與方法。

二、主要特點和開展思路

1、對於未來的期待

在工業文明以前,我們有著悠久燦爛的五千年的農耕文化,那時我們的祖先更加關注氣候、時節,土壤的肥沃程度,通過利用天然的動植物資源,來不斷提高土壤的肥力。例如,《氾勝之書》里說:「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意思是說,耕種的基本要點,在於趕上合宜的時令,使土地和解,講究保持肥沃保持水分,及早鋤地,及早收割。那時,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是通過添加有機物堆肥,所生產的農產品健康,安全,但往往需要更大面積的土地或投入更多人力。

而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這時更加依賴於財務經濟,更加依賴於石油等這些化石燃料,依賴於工業系統為我們提供食物,然而這樣的系統是不可持續的,其基礎也是建立在資源的過度消耗上的。我們的人口不斷在增長,土地卻越來越貧瘠。且不僅是土壤肥力問題,還存在土壤的質量問題。看似高產的工業驅動下的農業系統,其實是以資源的高度消耗和環境日漸惡化作為代價的,是不可持續的。

因此,展望未來,我們所期待的人類生存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1)我們希望:農產品是健康安全,有機的,高質量的;

(2)我們希望:佔用更少的土地資源,獲得更豐富的產出;

(3)我們希望:土地會越來越肥沃;

(4)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環境越來越好;

(5)我們還希望:投入的時間和人力越來越少等等。

朴門永續設計既學習傳統農業精華,又不排斥現代工業技術、信息網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勞動效率的提升。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任何有利於我們實現以上目標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都是可以採用的。

2、朴門永續設計的核心原則

朴門永續設計最為核心的原則就是可持續性。可持續性即系統的產出應該要大於所消耗的,這樣才能夠產生有盈餘來繼續維持系統中各元素的生命周期。這個定義說明並沒有真正的盈餘,系統不過是替換更新其自己而已,並沒有能量的增加,對朴門永續的設計者來說,一方面降低系統的維持運轉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想辦法擴大盈餘的部分(通俗來講,就是降低成本,增加產出),辦法就是通過增加生物系統來增加,因為生物系統從太陽那裡免費獲得太陽能,我們所獲得的盈餘可以用來增加生物多樣性和土壤肥力以提供我們生活所需。從農業角度來說,土壤肥了,才會有更高的產出。

因此,朴門永續設計的目標不僅要求系統可持續,還要求有更多的盈餘產生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和土壤肥力。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朴門永續設計向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學習。生態系統本質上是很複雜的,各種各樣的元素,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和微生物,土壤,石頭,山川,河流,海洋,池塘,湖泊,山谷,風,雨,雪,雲,霧,霜,光照等等,這些所有的元素之間相互作用,衍生出了無窮無盡的各種模式,我們的設計就是找到模仿這些模式的辦法,這些方法是以朴門的倫理作為指導的。

朴門永續設計需要跨學科的整體性思維,像一個生態系統一樣的思考,不僅僅是設計食材的生產方式,還有能源、建築、材料、廢棄物、社區、本地經濟,他們之間是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

3、朴門永續設計的倫理原則

那些歷史上缺乏倫理哲學的科學、工業或人類行為,已成為現在及將來令人頭痛的問題。朴門永續設計的倫理包括以下三點:

(1)照顧地球:

這裡的地球代表一切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物體和生命,土地、水、動物、空氣等等,善待地球上的一切物命。

(2)關愛人類:

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關心人類的福祉,增強社會責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分享盈餘:

將所有盈餘回饋給系統,以達成以上兩個目的。這樣的盈餘包括有機質、時間、智慧、金錢、勞力等等。

以上隱含了朴門永續設計的生活理念:

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內在價值。比爾·莫利森在《朴門永續設計師手冊》的第一章中說道:朴門永續設計是關於設計、倫理並包含了個人照顧地球的責任...朴門永續設計的第一哲學原則是為我們及我們的孩子的生存負責。為我們自己的生存負責,就是要關心我們的生存環境,關心自己和當代人的生存環境和空間,由己及人;為孩子們的生存負責,就要求我們要用一個長遠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資源和環境,除了滿足我們當代人的需求,還需要留給後代一個好的環境和資源。

合作而不是競爭,是未來人類生存模式的基礎。朴門永續設計是一個有倫理的設計系統,強調積極樂觀解決問題,強調合作。

4、朴門永續設計思維——全局思維和整體性設計

朴門永續設計強調整體性的思考,好比一個衣櫃,在三大倫理指導下,合理配置動物,能源,植物,居所等,模仿大自然的模式,結合本地氣候、經濟等情況,採用適切的技術,構建起一個內部各個元素積極交互,互通有無,從而實現最小投入,最豐富產出的自然的、能量自循環的系統。

如圖,分成許多格子,上面一層放帽子,下面放襪子,中間掛衣服,衣架上可以掛很多衣服,比如堆肥,土團屋,稻草屋,旱廁,自然建築,螺旋花園之類的,都是你可以選擇的,一個衣架可以選擇掛各種各樣不同的衣服,還有一個更衣鏡,供給我們檢查自己穿起來的樣子。這就是一個系統設計的自我檢查改進的過程。以此,作為一名朴門設計師,最重要的是挑選合適的衣服,搭配好,穿起來對著鏡子照一照,選擇合適的衣服和帽子襪子進行搭配,這是設計師的工作,製造衣服、帽子和襪子的工作並不是你一定要掌握的,要知道會穿衣搭配的人並不都是裁縫,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朴門永續設計師有點像一個服裝搭配大師,適當懂一點剪裁的功夫,從整體上,全局上去裝扮一個人,打造一個完美的系統。

作為一名朴門永續設計師你需要知道,什麼東西該放在哪兒,而且還要知道為什麼。一名好的設計師可以巧妙地,運用一切可用的元素和信息,沒有必要都知道怎麼建房子,測繪土地、機械工程甚至園藝栽培,因為你不可能什麼都是專家,什麼都懂,當然通過學習你能成為其中某一方面的專家,但你的核心任務是設計,把所有設計的東西都合理規劃放在恰當的位置,物歸其位,盡其所能。把規劃設計的框架搭配好之後,再根據系統需要去補充和搜集相應的信息,知識和技能來實踐它。

三、國外發展現狀

1979年,比爾創立了第一個朴門永續研究所,講授人們具體的設計方法,用來打造可持續的土壤,水,植物和合法的、有經濟效益的系統,開創了朴門永續設計認證課程的形式,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朴門設計師,將朴門永續設計的思想傳遍世界。

他教了數千名學生,並為農場項目、城市社區和地方政府貢獻了許多文章,課程,報告和建議。 如今,已有超過30萬這樣的畢業生遍布世界各地,他們已涉及環境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工作。

朴門永續設計在英語國家,主要在澳大利亞,歐美地區發展了將近30多年的時間,已經湧現出了成千上萬的的農場、都市朴門的案例,隨著人們生活意識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路學習交流朴門知識,將朴門永續設計運用到了自己的農場,都市項目,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

四、國內發展現狀

朴門永續設計目前在國內屬於思想萌芽期,大約在2012年左右,網路上開始出現朴門一詞,粗略統計,現階段,全國知道朴門永續設計的人在5萬人以下,不過著手實踐的人在慢慢增多,但由於發展時間短,完整的案例尚未被人所知,在未來幾年,會逐漸湧現出來。

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衣食無憂,過得自在,我們需要從周圍的環境里獲取我們生存所需的食物、空氣和水,我們需要生存,同樣,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除了我自己,還有別人,還有子孫後代,還有其他動物,其他一些生命,他們也需要生存,我們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而就什麼也不顧,而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方式,讓我們自己和更多的生命都能美好地生存下去,如果地球上多一些人能夠這麼想,世界就會變得更加富有,這樣的富有體現在:更加多樣的物種,更加富饒的土壤,更多的自然元素,更好的空氣,更好的水,更藍的天空。

關注我們,朴自然(puziran2014),一個致力於為熱愛朴門永續農業設計與朴門農法的愛好者、實踐者提供一個相互學習、交流與互助的平台。

《永續農業概論》作者:【澳】比爾·莫利森(Bill Mollison)翻譯:李曉明、李萍萍

本書主要話題包括:永續農業的11項原理;不同氣候區的大尺度設計的原則與方法(包括資源識別、氣候 和微氣候的觀察與利用、重要設施選址設計等);溫帶、乾旱地帶和熱 帶氣候下的果樹園和家庭造林地、房屋的安置和設計;雞和豬的飼料 系統,林木作物、草地與家畜的整合;果園、農場式的林業和糧食作物 生產系統設計;節能的區段、規劃和設計方法;都市永續農業:庭院布 局、土地獲得和社區系統;籬笆、棚架、溫室和樹陰房的最佳利用;永續農業庭院節能設計與技術;如何影響房子和庭院的微氣候;大量可選擇的植物種類的名錄,包括氣候耐受度、高度和用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