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外科治療領域是瑰寶

顧建文教授,解放軍306醫院,神經外科,解放軍神經外科副主任委員

中醫理論和方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這是不容置疑的!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有誰能說醫學已經解決了人類疾病的根治問題了嗎?回答是否定的!無論哪種治療其實都摻雜了各個地區和各個民族醫學發展的精華。

作爲神經外科醫生痛感疾病絕不是以西醫思維中的分解單元模式組成。而是要更全面地看待患病機體的整體辯證,才能解決患者的基本問題。正如西方醫學家總結的“Medicine cure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e patient”(西醫治病、中醫治人)。這更符合人與疾病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健康的關係。中醫更是一種構成健康和諧的理念。

中醫在外科治療領域是瑰寶

常規的手術、消毒、抗菌、激素、化療、放療、營養,誠然能夠解決一部分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問題。但是有些患者並非如西醫理論所推斷的、就能順利恢復。反而對病人進行一定的望、聞、問、切,綜合辯證治療,反而可以促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康復。又如患者高熱、昏迷。西醫往往採用物理降溫、阿司匹林類藥物,效果不佳。但是我們結合患者的不同情況採用大黃、柴胡、紫雪丹、安宮牛黃丸,即可達到效果。又如患者傷口不癒合、顱骨外露,使用抗菌素和脂肪乳、氨基酸,傷口仍然不長,這時我們採用複方丹蔘活血、制蜂蜜浸潤傷口,皮膚很快就自行癒合。再如患者患了惡性腫瘤,採用放療和化療可以控制腫瘤生長,但是患者身體也遭到巨大創傷,此時配合人蔘、當歸、黃芪等滋補,另外服用大乘氣湯加減等就可以提高免疫力。又如嚴重肺部感染、出使用抗菌素以外、若配合橘梗化痰、川貝理氣。患者的肺炎就會迅速好轉。特別是長期昏迷患者,西醫納洛酮注射效果不佳時,應用中藥開竅,如麝香、薄荷等芳香類藥物,就可以很快促使患者清醒。特別是我們一直不理解中藥大黃爲何稱爲“苦寒之藥”,而不將黃連稱之爲“苦寒之藥”。我們在之後的實驗研究方面,發現大黃中的大黃素確實在中樞細胞興奮傳導中具有抑制作用,達到降低軀體興奮作用。該研究成果去年發表在美國神經藥理雜誌,這也是對中醫理論的進一步理論化的一步。

任何一個民族歷時數千年總結出來的

中醫在外科治療領域是瑰寶

理論和思想體系。它絕不可能是沒有任何科學性的,也許中醫是以“前科學”形式出現的。但是它經歷了時間、實踐、和中華民族自身身體檢驗的有效科學。

我們祖先很早就在中醫體系提出了整套的肌體運營的協同理論。現代醫學中的預防醫學、環境衛生學、心理健康學等十大理論體系在中醫學中都有前身。中醫鼻祖孫思邈將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爲醫療內容。認爲人到暮年,體態特徵和生理、病理都有變化。欲求長壽,須注意飲食起居等養生之道。他特別強調老年人“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並“兼之以導引、行氣”及“房中補益”之術。其實這就是現代醫學的心理學、保健學、醫療、觀察、分析等的基本模式。

中醫在外科治療領域是瑰寶

現代醫學中的抗生素、激素、化療藥、抗真菌藥物能解決病人的問題。但是抗生素對人體均有不同程度的傷害。鏈黴素、卡那黴素可引起眩暈、耳鳴、耳聾;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萬古黴素可損害腎臟;紅黴素、林可黴素、強力黴素可引起厭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氯黴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同時,鏈黴素、氯黴素、紅黴素、先鋒黴素會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機體抵抗力。不少抗生素還可引起惱人的皮疹。更不爲人所知的是這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對人類的基因、繁衍、是否對神經系統結構具有長遠的干預作用,也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中醫在外科治療領域是瑰寶

最早使用的抗生素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發明的青黴素,並於1935年應用到臨牀,曾經挽救了無數生命。但是今天它的使用已由當初的8萬單位/次 注射,增大到800-1600萬單位/次來使用。即使是這樣一個成熟的藥物。我們誰能肯定地說青黴素在200年或者是2000年以後不會改變人類的身體結構呢?。相反中醫在這兩千年中國歷史上,衆多驗方已得到無數代人、大樣本的檢測。依據現在循證醫學理論,中醫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它與現代醫學並不矛盾。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規範地將這門“前科學”理論科學化。西醫-現代醫學實際是包容人類醫學精華的科學,未來的醫學模式將使更廣泛地整合人類智慧的綜合性科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