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中所有「蛔蟲」的敘述均指人蛔蟲。

蛔蟲是人體內最常見的寄生蟲之一,成年的蛔蟲一般寄生在人的小腸里,卵隨糞便排出。當人誤食了沾有蛔蟲卵的食物時有很高的概率會被蛔蟲感染,小孩子感染的概率尤其高。

那麼,蛔蟲究竟長什麼樣呢?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又是怎麼感染人並在人體內生活的呢?

神秘又堅強的寄生蟲

蛔蟲屬於線蟲動物門,具有線蟲的一般特點。

雌蛔蟲橫切面(圖片來源:wiki)

既然蛔蟲會在我們的腸道中生活,那麼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自己不會像食物一樣被我們消化掉。為了避免自己被消化,蛔蟲在進化中衍生出了一個保護層——抗寄主消化酶的彈性角質膜(上圖最外圈),蛔蟲的身體躲在保護層內。這個保護層具有幾個特點:

  • 消化不掉

這個保護層其實是一層角質,實質上也是一層蛋白質,之所以名為角質,是因為它的化學成分雖然是蛋白質,但物理強度、耐腐蝕性卻可以媲美羚羊角、犀牛角,對機械損傷、化學損傷、生物損傷有非常強的抗性。在我們的腸道中,不存在能夠把這層角質分解掉的消化酶,自然就不能把它消化掉了,蛔蟲就避免了被消化的厄運。

  • 彈性很好

雖然大多數人沒見過活的蛔蟲,但是相信很多人在雨後泥濘的路上見過蚯蚓。蛔蟲的保護膜和蚯蚓的體表有一個類似的特點:都很方便伸縮這層保護膜在縱向上的彈性是很好的,它能在蛔蟲運動的時候依然緊貼著蛔蟲的身體,不管蛔蟲做出多麼高難度的動作。

  • 能很好地維持體內液壓

蛔蟲沒有我們人類的這種鈣質堅硬的骨骼,但是它們又能夠維持一個十分「飽滿」的形狀,原因就在於這層保護膜。我們不妨在家裡做這樣一個實驗,用手按壓融化了的冰棒,不難發現,在水噴出來之前,冰棒的形狀可以被很好地維持。原理說起來大家都知道,就是液壓產生的向外的力,動物學上稱為流體靜力。蛔蟲的保護膜就像這個冰棒的塑料管子一樣可以緊緊地裹著蛔蟲和它裡面的大量液體,從而維持蛔蟲的「飽滿」形象。

冰棒(圖片來源:百度)

蛔蟲在腸道里的運動方式一般是很簡單的蠕動,像蚯蚓一樣一點一點往前進,但是蛔蟲有個很麻煩的特點,也是幾乎所有寄生蟲都共有的特點:繁殖速度極快。這個特點導致蛔蟲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繁殖出大量的後代,從而佔據我們的消化道。

被佔據的消化道(圖片來源:wiki)

想必大家已經對蛔蟲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接下來我們來講述一個有趣的《蛔蟲的故事》,看一看蛔蟲是如何侵染人體的。

第一篇:感染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李雷是一個邋遢的孩紙,經常飯前便後不洗手,他的同學韓梅梅對此很是不滿。終於有一天,韓梅梅再也受不了了,對李雷說:「你這麼不講衛生,就不怕染蛔蟲病嗎?」而李雷則表示很「無憂」,依然保持著邋遢的生活。於是故事就這麼開始了。

邋遢的李雷某一天誤食了帶有蛔蟲卵的食物,蟲卵跟著食物一起進入了李雷的腸道(十二指腸)中。進入了人體這37度的恆溫箱中,蟲卵不久就孵化出了一隻蛔蟲幼蟲。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但是幼蟲實在是太弱小了,要是一直在腸道里,儘管營養豐富,但每天被消化液侵蝕、被食物殘渣和腸道研磨,遲早會被擠死。於是幼蟲便想找到一個更舒適的地方好好成長,長大成蟲之後再回到腸道里攝取營養。

那麼這個更舒適的地方是哪裡呢?幼蟲決定先進入腸道邊密布的毛細血管里跟著血液在身體里晃悠一番再決定。在身體里逛了一圈之後,幼蟲最終決定在肺泡里生活,周圍有密集的毛細血管提供營養,肺泡里又有充足的氧氣用來呼吸,實屬「愜意」。

當然了,感染的整個過程中並不會出現我們能感受到的疼痛或不適,被感染了的李雷小朋友對自己肺裡面的這隻幼蟲也是完全不知情的。

第二篇:遷移

在肺泡里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幼蟲已經生長得很健壯了,這時,肺泡毛細血管的養分已經不足以養活幼蟲了,幼蟲便想要再回到腸道里吸收腸道里充裕的養分。

當蛔蟲想走以前來到肺泡的老路時它發現,自己已經進不了毛細血管了,此時蛔蟲的直徑已經達到了毫米級別,然而我們人類的毛細血管直徑也就是5到10微米(1微米即千分之一毫米),顯然毛細血管已經承載不了比自己粗幾百倍的蟲子了,於是小蛔蟲便想到走另一條更寬闊的大道回到腸道,這條大道就是:氣管和食道。

人的咽喉(圖片來源:wiki)

深更半夜,李雷睡著了,蛔蟲出動了。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它順著肺泡爬進支氣管,再順著支氣管爬向氣管,沿著這一條逐漸變寬闊的路,蛔蟲終於抵達了氣管與食道的交界處——咽喉。蛔蟲爬向了氣管旁邊的食道,並對喉嚨造成一定的刺激,李雷無法感覺到這種刺激但是李磊的神經系統代替李雷做了一個決定——吞咽。就這樣,蛔蟲被吞進了食道里,它可以順著食道再次爬向營養充裕的腸道了。

第三篇:繁衍

重新回到腸道里的蛔蟲又感受到了這裡的富足,腸道里有充足的養分可以食用,於是它決定在腸道里長期定居了。定居在腸道里的蛔蟲每天享受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並逐漸成長為一隻有繁殖能力的成蟲。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這一天,蛔蟲遇到了它「蟲生中的另一半」——一隻異性的蛔蟲,於是這兩隻蛔蟲交配、產卵,卵又再次進行發育或者順著腸道和糞便一起排出體外尋找新的寄主。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發展至今,李雷終於可以發現一些自己身體出現的問題了。

此時李雷的身體經常會出現吃的再多也還是吃不飽的情況,但是畢竟程度比較輕,他也就沒太在意,殊不知,更大的風險即將到來。

第四篇:發病與併發症

在李雷身體里的蛔蟲經過每天產2700萬顆卵的高速繁衍已經產生了很多的後代,它們佔據了李雷的腸道,爭奪著李雷吃進肚子里的營養,李雷「吃不飽」的問題也愈發嚴重。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那一家子蛔蟲的「家長」現在已經很年長了,當蛔蟲生長到一定「年紀」(長度)時,它們會出現一種很奇特的行為——鑽孔到體外。這些年長的蛔蟲會從眼角等身體上的開口鑽到體外,發展到這個階段,李雷的面部、身體上也出現了大小不一的圓形白色斑點。

腸道圖示(圖片來源:wiki)

另外,由於在腸道(小腸)中的蛔蟲數量過於龐大,小腸里的營養已經不足以養活這麼多蛔蟲了,一部分蛔蟲決定走上和「家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它們中的一部分沿著小腸向下走,走到了小腸、大腸的交界處,這是一個三岔路口,除了小腸的一端外,另外兩個路口分別通向大腸和闌尾。如果這時蛔蟲走向了大腸,對李雷而言會是一件幸事,畢竟沿著大腸往下走就是肛門,也就是身體的出口。但是蛔蟲的路線選擇往往不會這麼「明智」。總會有一部分的蛔蟲最終選擇爬向了通往闌尾的路口,這對於李雷而言是一場災難。

當蛔蟲爬到闌尾時它們會發現闌尾的末端是封閉的,對於這種封閉的末端,蛔蟲有一個處理方法——鑽孔。也就是說爬到闌尾的蛔蟲會想方設法把李雷的闌尾打穿,而且它們真的有能力打穿。此時在李雷的身體上會出現以下問題:1.劇烈的疼痛,畢竟腸子正要被貫穿;2.腸道出血。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一般來說,這個階段被感染者都會去看醫生了,那如果到現在都不去看醫生會怎樣呢?

很簡單,闌尾被貫穿,腸道和腹部大量出血而且腸道內細菌、粘液甚至糞便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也進入到原本與腸道內部隔離的腹腔內,造成嚴重的腹膜炎和敗血症。嚴重的話,甚至有可能致命。

沒有沿著小腸向下走另一批蛔蟲選擇了另一個路線:沿著小腸向上走。在小腸和胃的交界處附近有一根管道,這個管道叫膽管,它們往膽管里爬,同樣也爬到了一個三岔路口。除了膽管一端外,另外兩端分別通向肝臟和膽囊,不管蛔蟲往哪邊爬,都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如果蛔蟲爬到膽囊里,由於膽囊里沒什麼營養,再加上通道狹窄無法返回,蛔蟲就死在裡面了,如果此時李雷還能夠把蛔蟲的屍體消化掉的話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但是一般來說,被折磨成這樣的李雷已經沒有能力再消化蛔蟲了,蛔蟲的屍體就一直留在膽囊里,再堆積成膽結石

當然了,蛔蟲往膽囊爬的過程就已經會給李雷帶來很大的痛苦了,說得專業點就是「劇烈絞痛,來去突然,間期如常」。這種絞痛被形容為:來似晴天霹靂,去時煙消雲散。

如果蛔蟲爬到肝臟里,引發的問題就複雜的多了,一般來說會出現膽道出血、腹膜炎、膿胸、肺部感染等。

最終篇:打蟲

李雷小朋友在經歷了這麼一系列痛苦的折磨之後終於乖乖地被抬去醫院看病治療了。

(圖片來源:李佳琪繪製)

《蛔蟲的故事》告一段落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蛔蟲感染可能給身體帶來是核彈級的「災難」。好在最終蛔蟲都被殺死了,李雷小朋友也吸取了教訓,從此成為了一個講衛生的孩子。

蛔蟲感染雖然可怕,但是,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注意衛生,蛔蟲感染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一旦感染的蛔蟲也不要過於擔心,如果發現自己身體出現的血痰、咳嗽、發燒、怎麼吃都吃不飽等異樣,就有可能感染了蛔蟲。這時,一定要儘早去醫院檢查、開打蟲葯,在醫生的幫助下及時把體內的蛔蟲消滅掉,就可以免受很多痛苦啦!

作者:黃偉燁

出品:科學大院

科學大院是由博覽運營的中科院官方科普微信公眾號,歡迎訂閱(ID: kexuedayuan),記住要講衛生啊~


小時候有次咳嗽,咳得很厲害,眼淚鼻涕齊流,最後還咳吐了。

然後突然感覺一根滑膩圓圓長長的東西跟著嘔吐物從食道中出來,當時嚇得頭腦一片空白,以為自己把腸子都咳出來了,肯定是死定了。

淚眼朦朧中低頭一看,是一根大蛔蟲。第一次見那麼粗那麼長的蛔蟲,在池子里扭動,生化危機既視感。

然而我那很硬核的老媽全程觀看,笑呵呵地把我送去醫院了。

後來消化系統一直不好,怎麼吃都不胖。

雖然現在想起來都很噁心,但我就是不匿名。

另外關於吃不胖,網上有這樣一張圖。。。


今天在上海科技館看到的

不常見但是很恐怖是吧。


我得過蛔蟲,這麼講吧,我得蛔蟲那會臉上一度出現法令紋,宇智波鼬同款。基本上和充氣娃娃漏氣起皺一個原理。

昨天我稱了下體重,嗯,204斤,正常體重。

蛔蟲事件給我最大的印象其實不是暴瘦,而是吃打蟲葯後,我大號後看到我便便上那一堆驚慌失措的細長小蛇。。。。

再想像下我是怎麼把它們生下來了的。。。。

嘔。。。。。。。我為什麼要在吃飯時寫這玩意。


蛔蟲是一種寄生於人體小腸內常見的大型線性寄生蟲,及繁殖能力極強,一條雌性成蟲,每天產卵量多達20多萬。

目前在發展中國家中,這是學齡兒童最常見的寄生蟲寄生蟲病之一。如果孩子的每克糞便中便含有1000例以下蛔蟲卵為輕度感染,而每克糞便中含有蛔蟲卵1000到5000例為中度感染超過5000里。

有的孩子每克糞便中蛔蟲卵的含量可達到2萬例,則屬於極重度感染。我國兒童感染蛔蟲病,絕大多數為輕症,中重度感染少見。

尤其這些年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衛生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一般孩子在三歲左右及活動能力明顯明顯增強,由此也導致蛔蟲感染幾率機制增加;5到9歲為最高。

蛔蟲在孩子們的小腸內主要吸收半消化的食物,大量消耗孩子們體內的營養素。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寄生在人體小腸內的蛔蟲成蟲,平均每26條可使人每天丟14克蛋白質。

患兒可出現食欲不振、瘦弱、睡眠不安、磨牙等輕度消化不良的癥狀。同時蛔蟲可損害人小腸結構,引起腹瀉腹痛,嚴重時可出現腸梗阻和貧血等,嚴重影響孩子們的生長發育,導致個矮。

另外,蛔蟲可以在體內移行,可進入患兒小腸外的器官。如膽囊,肝臟,心臟,氣管等部位,則可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肝臟心肺等疾病,嚴重的甚至可危及患兒的生命。

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歡迎微信公眾號「有譜爸媽」,提供兒童身高管理小程序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