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臺灣

60年代手作酒心巧克力工藝

說到酒心巧克力

大家對那種口感都不陌生

一口咬碎

酒香四溢

尤其是冰箱裏冷藏過的那種

嘎嘣脆的巧克力一口嚼碎

慢慢把酒喝下去之後

再嚼着硬硬的混合着酒和巧克力的結晶

富有層次的味覺體驗和舌尖的觸感

完美超越單獨喫巧克力或者喝酒的單一感覺

百度搜索“酒心巧克力”

你會看到一行標準的工業化製作方式

將1.5~3.0%(重)的酒精

和0.5~5.0%(重)的大豆磷脂

混入巧克力原料中

通過高速攪拌

使之均勻分佈在巧克力原料內

然後注模固化

然而在工業化的大潮中

還是有一些店鋪

堅持手作巧克力

那種溫度和安心

就比如這家位於皮卡迪利的小店

從製作到包裝

都是匠人們手工完成的

說這些巧克力

是食物中的藝術品也不爲過

就像老外忍不住會問

餃子餡是怎麼進到餃子皮裏面

看完他們製作酒心巧克力的步驟

你也會有“啊原來是這樣”的表情

先做一鍋濃度超高

幾乎可以結晶了的糖漿

然後加一些酒進去

給酒心部分打好基礎

用凸模在玉米澱粉上壓出小洞來

準備一會往小洞裏面倒酒

酒心注入後

再蓋上一層澱粉

吸收一些剛剛混合在酒裏面的糖漿

當外層的糖漿失去水分凝固後

內側的酒心還是液體的

就像是一顆顆吹彈可破的「酒心小膠囊」

小心地取出脆弱的小酒珠

掃掉多餘的玉米澱粉

現在的「酒心」裏面還是液體

最外層則是薄薄的固體

把這些酒心小膠囊裹上巧克力

再用工具做一些造型

冷卻之後包裝一下就好了

如果想要做成其他形狀的巧克力

只需要在製作玉米澱粉凹模的時候改變造型

酒心膠囊就會變成什麼形狀

誰說手作的巧克力就會樣式簡單呢

這家手作小廠做的巧克力

照樣被人瘋搶

還有很多做成了精緻的禮盒

吸引了很多人購買作爲禮品

如今機器大量地代替了人力

但是這樣精細的製作方法也並沒有過時

甚至有好多流水線作業的工廠

也在模仿這些手藝人的做法

卻還是沒有手作帶來的那種溫度

就好像是喫過了很多製作精美的零食

你卻還是惦記着母親做的小餅乾一樣

如今手作巧克力除了外型更加多樣化

手法更加細膩之外

也有了越來越多種類的酒被添加進來

實際上,凡是你能想到的酒

比如糧食和水果釀造的啤酒或葡萄酒

苦艾酒、金巴利等利口酒

或者有着濃鬱香氣的烈性蒸餾酒

比如朗姆酒、伏特加

或是中國白酒

如今都能做酒心了

聽說有人已經在用瀘州老窖來做酒心巧克力了

還有茅臺、汾酒巧克力

感興趣的話

你也可以買來嚐嚐鮮

不變的工藝

不變的口味

流淌的只是記憶中的年月

“古法”說起來簡單

但是傳承下來的堅持

最是不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