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陸戰之王」的坦克,是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一般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訊系統組成,是裝備一門中、大口徑火炮,防空機槍,同軸機槍的全履帶裝甲戰鬥車輛,具有較強的越野機動性、防護性、強火力和突擊能力,主要用於摧毀工事,殲滅防禦力一般的地面有生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壓制、消滅敵方坦克及反坦克武器,當然也很容易受到受到直升機、反坦克地雷、步兵,反坦克炮等武器的威脅。從一戰到二戰中期,主流坦克類型被稱為第一代;從二戰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稱為第二代;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坦克被稱為第三代。

一戰期間,交戰雙方深受陣地戰絞肉機之苦,為突破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工事,打破僵局。英國遠征軍中校斯文頓提出,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闢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制機槍火力的裝甲車。當時的英國陸軍對此毫無興趣,然而時任海軍大臣丘吉爾卻大力支持,下令組建「陸地戰艦委員會」,研發這種新式武器。1915年9月,由汽車、拖拉機、槍炮和裝甲組合的樣車「小遊民」首次試驗取得成功,全重18.289噸,裝備6毫米裝甲,1挺7.7毫米馬克沁重機槍和若干7.7毫米「劉易斯」機槍,最高時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翻越0.3米高的障礙物。

1916年,「馬克」Ⅰ型坦克投入生產,「雄性」車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車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18輛參與實戰。在1918年,法國也研製出了雷諾FT-17坦克,為戰爭勝利發揮了作用。

由於最初的坦克技術尚不完善,加上戰爭結束,很快便淡出了歷史舞台,沒有受到廣泛關注。甚至有人嘲笑這個笨重的武器像個大水箱,固,英語中給它取名為「Tank」,當然,也有說是丘吉爾為了避免德國人察覺,故意低調。其實,一戰中德軍也研發出了相似的武器。

坦克真正大顯身手,對戰略戰術思想,軍隊作戰行動,戰爭局勢產生深遠影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把坦克這種武器的優勢在戰場上運用得爐火純青的是德國,而真正把坦克研發製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蘇聯。

納粹德國崛起之初,力求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地突破防線,古德里安將軍首創了由裝甲兵主導的,與戰術空軍進行密切協同的戰術戰役模式,即閃擊戰。首先對敵方重要戰役戰術目標、指揮中樞、交通樞紐等進行空襲,同時以坦克部隊、炮兵、裝甲及摩托化步兵等多兵種組成密集的裝甲突擊群,在空軍協同下迅速突破防線,並向敵縱深目標進行快速的穿插機動,對敵進行分割包圍,從而對敵進行殲滅。

閃擊戰講究速度,效率,集機動,防禦,火力優勢的德軍機械化部隊應運而生,坦克便是其中主角。

然而,當德軍在攻克了捷克、波蘭、法國、北歐,向東進發的時候,發現在面對步兵、堅固工事的時候,坦克的能力有限,所以,其實坦克主要是用來突擊用的,真正需要強調的是步坦協同,用坦克打擊敵方工事,用步兵保護坦克,剋制敵方反坦克和步兵。到後來,還開發出進攻時為步兵提供短距離炮火火力支援的突擊炮,在車輛或裝甲車輛上安裝火炮,也就是今天的自行火炮的前身。

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主要區別在於,坦克是高機動性突擊武器,而自行火炮是重火力支援武器。

從火力上講,坦克的火炮一般裝載直瞄加農炮,用於摧毀突擊過程中目測或瞄具可視距離內遇到的敵軍和障礙。自行火炮一般裝載間瞄榴彈炮,當然也有加榴炮,炮擊炮。一般用來遠距離摧毀敵方目標,殺傷力大,射程遠。從攻擊火控上講,坦克為獨立或編組行動,直接發現目標,直接射擊摧毀,一定程度上講看得見對手。而自行火炮必須配合偵查,通訊,指揮系統,在得到目標信息,計算射擊諸元後發射炮彈摧毀目標,基本上不會直面對手。

從防禦上講,坦克是突擊武器,正面裝甲厚,周身裝甲也是所有戰鬥車輛中相對最厚的,自行火炮是火力支援武器,主要需要防禦的是敵方遠程火炮破片的傷害,以及步兵的突擊,所以裝甲相對薄弱。

機動性上坦克更加靈活,自行火炮相對遲緩。不過這種差距隨著科技進步在逐漸縮小。


▲當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一般都比較厚實

坦克和自行火炮作為當代各國地面部隊的重要裝備,其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如果將坦克看做成一位披掛了各種厚重裝甲的先鋒突擊兵來說的話,那各型自行火炮無疑是一位隨時可以向敵人扔出各種知名彈藥的遠程投擲手。

▲自行火炮的戰鬥室一般位於車體後部,且炮塔較大

一般來說,從整體上看,坦克一般採用駕駛室前置,戰鬥室中置,發動機室後置的布局,且整車高度較為低矮,這樣就可以降低作戰時的被命中概率,而履帶式自行火炮則相反,其一般採用發動機室前置,而後駕駛艙一般位於動力艙的另一側或者後部,最後戰鬥室會位於整車的後部,且由於其不需要考慮一線衝鋒陷陣的問題,故而其戰鬥室普遍都較大,這樣有利於布置大尺寸的自動/半自動裝彈機,同時也有利於方便成員的操縱。其次,在一些具體的配置上,現代主戰坦克一般安裝120/125毫米口徑的長身管滑膛炮,使用的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為主的彈藥,且炮台及車體前部都安裝有厚重的複合裝甲以及外掛附加裝甲,而履帶式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徑一般為155毫米長身管線膛加榴炮居多(當然還有122、152毫米等口徑),以發射各型榴彈為主,且履帶式自行火炮的裝甲一般都較為薄弱。最後在雙方的作戰使命問題上而言,坦克以伴隨步兵衝鋒陷陣,消滅敵裝甲力量和各類戰場工事為主,而履帶式自行火炮則一般利用其射程較遠的優勢,在後方為前方的作戰提供必要的火力準備和支援。

▲末敏彈將賦予自行火炮在遠距離打擊坦克的能力

至於,自行火炮能不能擊毀當代主戰坦克的問題,筆者是這樣認為的,一般來說當代主戰坦克的前裝甲厚度都比較厚,而自行火炮一般並沒有配備專門的穿甲彈,故而想在正面擊穿是比較難的,如果想擊穿那坦克比較脆弱的側後部位還是比較可能的,當然被一發大口徑殺爆彈(比如155毫米口徑)命中的主戰坦克,即使不被擊穿,其外部的許多設備也會損壞,故而大概率都會喪失作戰能力,另外當代自行火炮還可以利用一些末敏彈這類的攻頂反坦克彈藥,在較遠的距離上,從坦克脆弱的頂部對其進行攻擊,從而達到擊毀目標的目的。

以上是《軍武次位面》為您解答,贊同回答的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_^


從戰場定位來說,坦克是前線裝備,要伴隨步兵或其他車輛進行衝鋒,直接進行攻堅作戰的裝備

自行火炮是在後方提供火力支援和區域壓制的裝備

因此兩者在設計指傾向上也有所不同,坦克要求機動性,防禦力,火力相互平衡,缺一不可。而對於自行火炮最重要的就是火力,其次是機動性,不用太好但要能跟得上防禦力則相對不太重視,能夠防禦步兵輕武器和炮彈破片就行,甚至有人員完全暴露在外的「裸奔」自行火炮。

火炮也有區別,由於坦克的任務多是直瞄射擊,因此火炮上選擇是平射性能優秀的加農炮,俯仰角一般是負五到正二十度左右。自行火炮則多是間接射擊,也就是曲射,因此採用的是榴彈炮,後來隨著火炮技術進步,改為加榴炮,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平射,但是主要還是曲射。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三十度之間,有的可以到九十度(自行高炮)。

由於火炮的不同,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炮塔也就產生了區別,坦克為了減少正面投影面積增強防禦力,同時加農炮的體積和后座距離相對較小,因此坦克的炮塔不大

而自行火炮由於要容納巨大的榴彈炮/加榴炮和彈藥,炮塔造的十分巨大。甚至顯得有些頭重腳輕。這也是很多自行火炮和坦克最直觀的區別。

這樣也會導致在底盤布置上的區別,雖然很多自行火炮和坦克採用一種底盤,但是由於炮塔的變化,底盤也不得不改變。除了少數坦克(以色列梅卡瓦)之外,絕大多數坦克都是採用炮塔前置,發動機後置布局,減少發動機被擊中概率。

而自行火炮由於要容納巨大的火炮和炮塔,同時保證車身穩定性,多採用發動機前置炮塔後置布局,因此有的自行火炮底盤就是把坦克底盤倒過來。

而火炮選擇方面,一般來說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徑要比坦克大,身管比坦克長,目前主流的坦克炮有105mm 120mm 125mm 倍徑多在40~50倍左右,而自行火炮的主流口徑是122 152 155 倍徑能達到52倍


▲我國的99A主戰坦克(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關教材中對於坦克的闡述

在當代陸軍的各類家當中,有這樣兩款裝備是怎麼都不會少的,這就是有著「陸戰之王」美譽的主戰坦克和有著「履帶上的戰爭之神」之稱的履帶式自行火炮,但是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經常對於這兩種裝備一直分不太清楚,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個裝備的區別。

(註:履帶式自行火炮的種類很多,但本文主要闡述的是現代化的大口徑加榴炮/榴彈炮)。

▲我國的05式自行加榴炮(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關教材中對於自行火炮的闡述

首先,從整體布局上來說,主戰坦克的車內布局方式多數情況為前部駕駛艙、中部戰鬥室、後部動力艙,且為了考慮到降低被命中概率,因此整體設計的時候,一般整車都會比較低矮緊湊,而履帶式自行火炮則恰恰相反,其一般是動力艙在前,然後駕駛艙,而戰鬥室一般位於整車的後部,並考慮到自行火炮一般不需要去衝鋒陷陣,其主要身處戰場的二線為前線的部隊提供遠程的火力支援,因此其戰鬥室普遍尺寸都較大,這樣一來即方便了安裝大尺寸的裝彈機,也為人員的各項操作提供了便利。

▲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的內部結構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國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縱剖示意圖

其次,在一些具體的配置來說,現代主戰坦克的為了追求更有效的穿透對方主戰坦克厚重的裝甲,一般要求其火炮在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具備更高的初速,再加上考慮到交戰距離一般也就在2KM左右,而在這個距離區間,現代滑膛炮本身的精度跟線膛炮相比基本一致,加之其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的初速要遠高於線膛炮,因此現代主戰坦克普遍安裝的是長身管大口徑的滑膛炮,口徑一般為120/125毫米,且一般不裝炮口制退器。而現代化的履帶式自行火炮則不同,考慮到其發射各類型榴彈時的射擊距離普遍達到了幾十公里甚至更遠,加之其需要保證在遠距離上更高的打擊精度,因此裝備的是長身管的線膛炮,而其口徑一般為155/152毫米(當然也有一些口徑較小的自行火炮,例如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等),當然,戰場上的任何情況都可能出現,因此現代履帶式自行火炮也具備在緊急情況下的平射大口徑榴彈進行反坦克作戰的能力,而大口徑榴彈雖然並沒有辦法有效穿透現代坦克的主裝甲,但是其巨大的破壞力也足以使得被命中的坦克喪失戰鬥力,另外從火炮的外觀來說,現代履帶式自行火炮普遍安裝有炮口制退器。而在火控配置上,現代化的三代以上主戰坦克普遍安裝了「穩像式火控系統」,並一般都具備優秀的「動對動射擊能力」和「獵殲能力」,而履帶式自行火炮由於一般只要其具備靜止對遠距離目標進行射擊,所以出於各種因素考慮,它的火控系統一般相對主戰坦克而言都比較簡單。

▲99二期改主戰坦克開火瞬間(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在其他方面來說,現代化的履帶式自行火炮由於其無需跟坦克一樣去前線衝鋒攻堅,因此其裝甲防禦能力只要求其能夠抵禦小口徑槍彈和炮彈破片,故而採用重量較輕的鋁合金裝甲或者是輕量化低厚度的鋼裝甲,而現代化的主戰坦克一般其正面都具備抗穿600毫米以上的能力,故而其主裝甲採用的是性能更好,也更為厚重的複合裝甲,且會在主裝甲外在額外披掛附加裝甲(比如爆炸式反應裝甲等)。而在噸位和機動能力上來說,目前履帶式自行火炮的噸位一般在40到50噸左右,而三代以上主戰坦克一般噸位能夠達到55噸以上,不過由於配置的發動機馬力不一樣(主戰坦克的馬力都比較大),因此二者的機動性基本也相差不多。

▲05式自行加榴炮平射(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上就是給大家闡述的部分「陸戰之王」和「履帶上的戰爭之神」的主要區別,純屬簡單的科普,畢竟其他細節上還是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裝彈機的區別等,最後筆者是認為,作為陸軍來說,不管是「陸戰之王」還是「履帶上的戰爭之神」,都是其不可缺乏的主力裝備。


從設計理念上來講,坦克的核心思想是火力、裝甲、機動的結合,自行火炮的核心是火力,在裝甲或機動方面有所削弱。其實回顧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從一開始坦克就是以耐打為主要設計思路,基本上都是一身裝甲外包得嚴嚴實實, 同時有趣的是,坦克炮的口徑都不是特別大,尤其是與陸軍兄弟們用的各種詭異的大口徑火力相比。從發展史來看,坦克炮的口徑增長主要是基於對面開過來的坦克皮有多厚。而自行火炮要求就是炮孔夠粗,炮彈夠大,防護和機動則不是最重要的。

從火炮種類來講,坦克用的低平彈道,高膛壓的加農炮,自行火炮,一般是高拋彈道,低膛壓的榴彈炮或加農榴彈炮;從防護上來講,坦克的裝甲厚,要能防對方的反坦克武器和對方坦克的直射,自行火炮裝甲薄,只能防7.62mm步槍的短距離射擊,炮彈的破片.

從用途上來講,坦克是前線伴隨步兵衝鋒,進行直接攻堅的重型裝備,自行火炮是在後方提供火力支援和壓制的裝備;從外形上來看,一般坦克的炮塔低,火炮身管長,射角低(所以坦克的炮管角度很低),自行火炮的炮塔高,體積大,炮口有很明顯的制退器(就是炮口有側面開口),炮管仰角高.

從作戰方式來看,坦克一般是車自為戰,必要時才集火射擊,但自行火炮一般是集火壓制,很少單炮發射;從炮塔的位置來看,坦克的炮塔一般是在車體的前部,而自行火炮的炮塔一般在車體的後部。

其實不管是自行火炮還是坦克,作為陸地戰爭相當一段時間常用的主要武器,它們依舊被大量部署在各個陸地作戰部隊中,為保衛國家,抵禦外侮,默默的戰鬥著。


拿自己頭條號寫的一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招教你區分坦克和自行火炮,有人曾經不分清吃了虧~

坦克,自從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場亮相以來,就是集成了火力、防護、機動性的「陸戰王者」。

世界上第一種投入戰場的坦克,英國MARK系列

但是不論你坦克再怎麼牛叉,陸戰王者也不是萬能的,好漢還要三個幫,所以各國軍隊又發展了各種自行火炮。這坦克和自行火炮型號一多,很多剛上車的軍迷就迷糊了,怎麼區分坦克和自行火炮?

有的同好會說:坦克有腦袋,自行火炮沒腦袋!

但是下面這種有腦袋的,它可不是坦克。

人家不是坦克,人家是來自法蘭西的155mmAUF1式自行榴彈炮~

其實,想要區分坦克和自行火炮也不是難事,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作戰用途來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作戰分工不一樣,所以它們各自的設計出發點就不同,導致了它們之間外觀和使用上的差別。

坦克的任務是作為一線進攻的先鋒,靠堅甲利炮撕碎對方的防線,擴大突破口。所以,坦克的裝甲要厚,尤其是最容易挨對方炮彈的正面,坦克正面的裝甲都是最厚的。

因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己方的坦克,所以坦克上的火炮都是高膛壓的反坦克平射炮,彈道平直初速高,採用平射打擊敵人。

我兔96式主戰坦克突擊!

自行火炮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憑藉自身動力到處跑的火炮,任務是二線火力支援。它們又分為直接支援坦克和步兵的自行反坦克炮(包括突擊炮),還有在火線後方提供機動壓制火力的自行榴彈炮。

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戰時期更加常見,它們的主要任務是防禦時機動打黑槍,在己方戰線作為「戰場救火隊」,哪裡出現敵人坦克就開到哪裡,提供機動反坦克火力。在進攻時則緊跟坦克,伴隨機械化步兵,為步兵兄弟提供直射反坦克支援和完成拔掉敵人堅固工事的任務。

二戰被德軍虜獲的蘇聯SU-85自行反坦克炮

自行榴彈炮,其實就是在一個機械化底盤上加上一門大口徑榴彈炮,再把炮和成員用裝甲保護起來。和坦克還有自行反坦克炮採用高膛壓平射火炮不同,自行榴彈炮用的是低膛壓,彈道彎曲的大口徑榴彈炮,所以自行榴彈炮可以待在掩體甚至大山的後面,抬高炮口為隊友提供火力支援。因為自行榴彈炮完全就是緊跟坦克的步伐,在相對安全的火線後方提供炮火支援的,所以火炮口徑都很大但裝甲不厚,能防炮彈彈片和步兵火力偷襲就行。

152mm俄羅斯2S3自行榴彈炮

所以,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第一個區別,就是坦克是拼殺在一線,而自行火炮往往是活躍在戰場二線。

二戰時在東線戰場打紅眼的德軍指揮官曾把德國的「斐迪南」重型自行反坦克炮當坦克用,強令本該待在二線輸出火力,沒有炮塔連機槍都沒帶的「斐迪南」去衝擊蘇軍防線,結果因為裝備和作戰任務不匹配,仗沒打贏還白白損失了數輛「南哥」。而後來在一次防禦戰中,「斐迪南」如魚得水,發揮自身火炮射程遠,精度高,裝甲厚的優勢,遠距離對T-34點人頭,以兩輛「斐迪南」自行火炮就擊毀了十幾輛T-34,擊退了蘇軍的進攻。

因為使用不當,「斐迪南」慘遭蹂躪變成」「廢鐵男」~

我是天下無敵的「斐迪南」,仗打的不好不賴我,因為自古沒有坑車,只有坑人!

所以,什麼樣的武器打什麼仗,這個也是有講究的。

第二,從外觀來區分。因為作戰使用方法不同,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外觀往往並不一樣。坦克一般都是有炮塔,即有個腦袋還能轉。坦克炮為了追求高初速,都是細又長的平射炮。自行火炮要麼是自行反坦克炮那種追求低矮外形沒腦袋,要麼就像上面的法國AUF1自行榴彈炮那樣為了能裝下粗又壯的榴彈炮,腦袋被造的特別大。不過,靠外觀區分不一定總是靠譜,具體還是要根據型號來看。

我兔曾使用過的蘇聯T-34/85坦克

二戰德國三號突擊炮,人送外號「三突子」!

第三,從型號區分。比如,美軍的M1是坦克,M109是自行榴彈炮。我兔的99式是坦克,89式是自行反坦克炮,05式是自行榴彈炮。

美國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美國M109自行榴彈炮

我兔99式主戰坦克突擊!

我兔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

我兔05式155mm自行榴彈炮


歡迎關注頭條號:士兵的軍情之翼,用認真的態度書寫自己的愛好,以軍迷的視角展現軍事魅力的頭條號!


下內容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朋友參與互動討論。

坦克跟自行火炮最大的區別還是對於其戰場定位不同,坦克作為一種主戰兵器,其最主要的目標還是進行直接衝鋒作戰並完成最艱巨的攻堅責任。而自行火炮更多的是提供遠程火力使並確保自身被發現概率越小越好,這也是為何在現代戰場上更多的都在使用自行火炮的原因之一-打了就跑 減小被發現概率。(更深刻認識可以多玩玩類似的軍事遊戲就有體會了)。

雖然在二戰期間,自行火炮和坦克之間的差距並不十分大,很多自行火炮都是利用坦克的裝甲底盤進行改進的。可隨著現代戰爭不同作戰需求,依靠傳統的方式自行火炮,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比如,自行火炮所需要的是內部空間大,能夠承受較大的後坐力。這需要容納體積比較龐大的制退機構,同時自行火炮的口徑之一本都在155毫米左右,所以火炮炮身和裝填空間也需要極大,並且還有瞄準機構以及彈倉的限制,使得自行火炮必須採用全新的設計。例如發動機前置等儘可能增加艙室空間。這就使得自行火炮的設計跟坦克要求的全面防護有較大不同。現代自行火炮普遍只能防12.7毫米機槍穿甲彈,直接彈片襲擊。

而且,由於城市作戰的需求,自行火炮現在很難參與到直接近距離巷戰,而坦克更多擔負起近距離突擊任務。不同的戰場有不同戰場需求,自行火炮現在迎來了一個相對瓶頸時期,是儘可能利用陣地戰來拖延敵方,還是放到城市巷戰去消耗對方?或者說是儘可能完全交叉配備,使得二者互相發揮最大功效。與其說我們現在在討論坦克和自行火炮區別,不如說我們在討論未來陸軍究竟會採用什麼樣的作戰模式?


自行火炮(英語:Self-propelled artillery),指使用車輛底盤自備動力,無需其他車輛牽引的火炮。

因此,自行火炮與坦克最大區別是,它作戰時是作為固定火炮使用的,只不過它在不射擊時可以自行機動。

而坦克是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合一的綜合體,它的目的是在運動中殲滅對方各種目標,而不是作為固定的火炮使用。

自行火炮大多有輕裝甲保護,坦克一般有著最強大的防護能力。

火炮一般為榴彈炮、迫擊炮、加農炮、反坦克炮、火箭炮或高射炮等。有別於一般火炮需要利用其他車輛,獸力或者是人力移動。

法國CAESAR自行火炮採用烏尼莫克卡車改裝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服役的主教自行火炮,攜帶一門25磅榴彈炮。PzH2000自行榴彈炮中國05式自行迫榴炮結合迫擊炮和榴彈炮的特色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兩者誕生的背景。坦克的誕生不用多說,重點是自行火炮,德軍在二戰開打以後著名的元帥曼施坦因發現,由於坦克都被集中使用步兵師進攻中缺乏近距離支援型武器,在進攻碉堡和陣地中傷亡慘重,迫切需要一種裝甲防禦可以抵禦戰防炮、機動性可以伴隨步兵、火力可以摧毀塹壕、堡壘、重武器的車輛,這就是最早的自行火炮來源,德軍在三號、四號坦克地盤上加裝大口徑、低倍徑的火炮作為突擊火力使用,因此被稱為突擊炮,這是第一種可以近距離支援步兵的戰鬥車輛。注意不要和卡爾臼炮混淆了,卡爾的機動性一般,遠算不上自行火炮。

閃電戰進行到末期,專門伴隨機械化部隊支援作戰自行火炮終於出現了,德軍中的黃蜂、蟋蟀都是有名的自行火炮,這種自行火炮從突擊任務中解放出來在後方投放火力,算是成熟的自行火炮了,當然當時發展出自行火炮的不只有德國。綜上所述自行火炮的需求是類似坦克的機動性可以伴隨部隊作戰,但是不需要出現在裝甲對決中,火炮多是大口徑遠射榴彈炮,美英蘇等主要參戰國都有類似產品。時至今日,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區別越來越明顯了,現代化自行火炮和坦克有以下幾種不同:

1、機動性:自行火炮一般有專門的機械化步兵保護,更不需要進入複雜的市區,再加上自身碩大的火炮(主流現代化自行火炮都是155mm左右)需要巨大的重量,因此機動性遠不如普通主戰坦克,德國的PZH200自行榴彈炮越野時速也就50千米/小時,紮實發動機技術較好的德國裝備,俄羅斯的「聯盟」雙管自行火炮越野時速一般30~40千米/小時,當然很多國家認識到戰爭中機動能力事關重大,因此不惜降低自行火炮的裝甲厚度,以此增加機動性,實際上包括坦克在內的裝甲武器,倚仗燃氣輪機技術的提高機動性都在瘋一樣的進步。

2、火炮口徑:北約國家裝備的自行火炮口徑一般都是155mm,俄羅斯聯盟雙管都是152mm,中國、日本、韓國這亞洲三強也都是使用155mm口徑的自行火炮。而坦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VT-4和烏克蘭T-84「堡壘」都採用和西方一樣的120毫米主炮,只有俄羅斯還在部分堅持125mm主炮。但是無論是誰的的坦克主炮都不會達到自行火炮的口徑。

3、彈藥種類:坦克主要適用於裝甲對決,就算是萬不得已的巷戰也是對付掩體、堡壘為主,因此火炮更強調穿甲作戰,因此穿甲彈是坦克的主要彈種。而自行火炮就不一樣了,即便是曼施坦因提出的自行火炮也是配備短身管的大口徑火炮,發射高爆彈殺傷陣地上的士兵。現代化自行火炮基本不在伴隨步兵衝鋒它的炮彈和普通榴彈炮一樣。

4、炮塔:自行火炮最早的樣子是不能轉動的炮塔,戰鬥室里的火炮可以做到有限的偏轉,這是因為自行火炮不需要面對坦克那種來自四面八方的目標。現代化自行火炮因為技術的先進性都裝有可移動炮塔的,但是小編注意到並不是所有的自行火炮炮塔都支持360度開火,一般其射界都在車體前方和兩邊有限的角度內。而且自行火炮的炮塔上還有傳遞炮彈的窗口,從外面直接可以看到裡面,現代化坦克上是沒有的。


簡單的說,現代主戰坦克作為陸軍的主戰兵器,要求火力,防護和機動性能儘可能的平衡和高端,自行火炮有很多種,自行榴彈炮,自行高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擊炮,自行迫榴炮,自行加榴炮等等都是自行火炮,主要特徵就是突出車載火炮的性能,以便跟隨機械化部隊進行野外機動和推進,可以快速展開和投入戰鬥,並快速轉移和撤出戰場,防護方面只對車內人員和設備提供最基本的防護能力,機動性能一般也沒有太高要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